查看原文
其他

梁启超专题|汪晖教授演讲:见梁启超——于新旧二世纪之界(人文清华讲坛9.11)

Editor's Note

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全球研究论坛】也推出【梁启超专题】。首篇分享汪晖教授讲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文清华讲坛 Author 叶泳妍

播链接见:








梁启超:为学为何?(内附直播预告及福利)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理论等。


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20世纪的中国”第一部,另两部待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近20种,大量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斯洛文尼亚文等各种文字,约20余种。


2013年与哈贝马斯同获"卢卡·帕西欧利奖”, 2018年获“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







19世纪末,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面临生死抉择。梁启超毕其一生,推动伤痕累累的旧帝国,重生为生机勃勃的“少年中国”。


2023年9月11日,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之际,人文清华讲坛开学第一课:理解思想者梁启超。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带你走近这位百科全书式的跨时代巨人,思考在当下的大变革中,如何洞悉未来,探索前行。




“尽国民责任于万一”

汪晖教授在《文化守成主义,抑或现代儒家激进主义》一文中谈到,存在两种类型的思想者,一种是学院内的思想者,一种是行动中的思想者。前者总能在自己的观念中找到核心概念,并提炼成命题;后者则追随着时代的变动,来提出观点。在整个中国思想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很可能是行动中的思想者,因为在他们思想中所蕴含的东西,很可能会被一再地重新发现,梁启超就属于这种思想者。这使得梁启超卷帙浩繁的论著之中,不仅充满张力,甚至不乏矛盾,这也被他的同时代人所觉察,乃至诟病。


梁启超年二十三公车上书,年二十四办《时务报》,年二十五于时务学堂开讲,年二十六再度上书请变八股开启戊戌变法序幕,年二十七作《少年中国说》;即使如此,年三十蛰居日本,仍自述:“平旦自思,只有惭悚。”原因是,“自审我之才力,及我今日之地位”,不能不积极下笔成文、激浊扬清,否则“无术可以尽国民责任于万一”。虽以“卓如”为字,但梁启超流传最广的却是“任公”之号;诚如《三十自述》所言,梁启超终其一生追求以国家大义行事,以新民救国自任;或奋笔激昂,或奔走演说,或为变法而起义、或从事保皇而办报、或谋求立宪而结社,只为促成一个新中国。


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为梁启超毕生好友,曾谓之或言语过激,实因才名太盛;能倚马成文,而汪洋恣肆,在梁启超的时代舆论界几无能出其右者,所谓《时务报》最盛时,“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然而戊戌之后,东渡日本,梁氏亦有茫然的时候,此时感慨“惟日日为文字之奴隶,空言喋喋”——所忧者,“无补时艰”而已。从《时务报》开始,梁启超一度主导《新民丛报》《清议报》等著名思想阵地,不仅历任主笔,从事全球保皇会的运动工作后,好几份报纸、包括译书局广智书局的资金,以及所办学校如日本横滨大同学校的资金,也都是梁启超奔走动员各大洲华侨捐赠而来。




变法通议自序 《时务报》  1896 年 [ 第1期 ,2-3页 ]



“新旧二世纪之界”

即使钱款在手之后,经营上也殊为不易,除却书局有连年亏损更有党内分裂、互相攻讦之事,“实事界”取代“空言界”愈发成为梁任公之自我定位,也曾感慨不知有益于社会改良者几何?“清夜自思,真觉不值”——“又不能不用狮子搏兔之全力,穷精敝神于此间,至可痛,亦可怜也”;另一方面,党派林立的局面渐成,除了1903年坚定共和不可行于中国、亦不再谈革命之后,一时之间代表保皇派在舆论上与革命党成分庭抗礼之势,还不得不谨慎考虑如经费等全党资产,勿为内外人所窃等问题。但纵是如此,仍有墨西哥投资失利、资金周转不利,无从交代,以及党内挪用公款等事,令其不得不撰书自白。


但在所有这些时刻,梁启超于学术上都未曾稍退,其研究从早年的政治学说引介,到出于迫使自己研习而试图与徐佛苏合著的法学讲义,再到《中国国债史》《币制条议》《外债平议》等财政问题考察;梁启超故有旧学根底,为彼时在日本与章太炎并称的、能讲授国学之人,又率先悉心研究、传播西学之中法政经济的部分。梁启超一生出于行动的目的,时刻反思,提炼新知;或不可谓专业,与杨度等人相比,于“近世政法之学”或难谈“确有心得”,但能准确判断时政要害,如答戴鸿慈宪政咨询时指出法部和大理寺新旧部门沿革上的权利厘定难题,又能在重要时刻如粤汉铁路赎回路权运动时,传递信息、动员全国。


事实上,不论国会请愿运动,还是巴黎和会,都有梁启超在报上条析缕陈,代表民意向政府施压。可以说被称为“流质易变”的梁启超,其实有不移不易的初衷,即并非为何种制度之政体,而是为一独立之政府、独立之中国,在这方面其忧患感较之康有为更深。在1903年,梁启超在美国考察时,发表了长文《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从经济垄断、生产过剩、资本控制等方面研究20世纪资本主义的特征,这是汪晖教授在《世纪的诞生》中特别关注到的。




汪晖教授尤其还关注到梁启超对“世纪”的使用:在1900年流亡夏威夷时,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写到:“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 汪晖提出,“世纪”一词暗喻着中国历史上的全球共时性时刻,而这也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进入了自觉的共时关系,以及进一步的,进入围绕全球范围内的不均衡展开的探索与斗争。汪晖教授谈到,这也意味着从空间角度观察“世纪”这一概念,19世纪末期开始的美国崛起可以认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由此全球资本主义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在这一广袤空间,除了19世纪的旧帝国,又崛起了两个新的政治经济体,或说是“经济战争国”,即美国与日本,世界局势由此巨变,20世纪中国及其命运与这一巨变息息相关。梁启超已明确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这一概念。


“近年以来,风云气多“

此外,梁氏不移不易者,便是为学与处事、修己与做人之一体性。“近年以来,风云气多”,是梁启超自述之语,究其一生,与师友交游和治学并举,知、行并重。梁启超曾在安排保皇会人事时,论及某人或文笔之才而非能与共事者,某人或朴诚有余、能当一面,而机变不足、不能统筹。此立体灵活,可谓知人。若说他本人,则《时报》所取之“时”,也即孔子“圣之时”之义或可勉强概括,然而终究尚未说得清晰。关于他这种动态的处世哲学,列文森有个流传甚广的概括,即梁启超是理智上的崇尚西学、情感上的归依于儒学,是否如此?这个提法,至今仍给每位读者留下质疑空间。


张灏就曾提出过,传统对梁启超来说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也是一种价值;汪晖教授则曾谈到,在其看来,梁启超的宇宙论和知识论的某些特征——例如那种内在化的知识视野——几乎贯穿了他那情感丰富、复杂多变、自称“太无成见”的思想历程。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1923年“科学与人生观”讨论的先声,即关于科学和文明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衍生为,曾经赋予传统中国以内圣外王之路的道德实践知识,如何与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调查和统计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建立起来的实证的新世界相兼容?


可以说处于新旧世界之间、学科建制诞生之前,梁启超也得益于缺乏既成的方法、概念,也因此紧扣时代,捏塑一条追问的脉络,调用古今中外学问,理解和设想新生社会;也不可否认,梁启超所处时代时弊甚深,自师从康南海始,可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但正如汪晖教授谈到过的“历史的幽灵”,历史并非断裂或累进的,看似过去的时刻可能再生,民族的命运犹然。


我们熟悉梁启超“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句,梁启超其人固然由其性情所造就,但关于时代与社会、个人与世界如何在探索中前进,今日依然有值得好奇之处。




特别提示

从2016年4月19日起,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请在读本科生提前领票,凭票并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入场时间为每次演讲当日18:30。


活动信息

演讲题目:理解思想者梁启超

开讲时间:2023年9月11日(周一)19:00

入场时间:18:30

地点:清华大学大礼堂


赠书活动

关于思想者梁启超的一生及当下的大变革,你有什么问题希望向汪晖教授请教?欢迎参加“人文清华讲坛”现场演讲活动,我们将为现场提问的观众赠送汪晖教授的《世纪的诞生》(仅限讲坛当日现场领取)



领票攻略

【领票时间】

9月7日(周四)13:00

线上线下同步开始 领完即止 


【线下领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票厅(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学生社区中心总服务台109房间 


【线下领票办法】

持本人身份证或校内有效证件

每人每证限领两张


【线上领票】

关注“人文清华”讲坛微信公众号

获取抢票通道二维码



二维码生效以开票时间为准


线上领票成功后,

请在自助取票机上领取纸质门票

作为入场凭证


温馨提示

活动门票不作为入校凭证,仅限能入校的观众领票,请自行解决入校报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