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青年札记】 | 常少华:商榷--闲话孔诞
【编者按】
【全球研究论坛】的新栏目【跨界·青年札记】,将收录青年学人、文化人关于读书、开会、创作等札记。
本篇作者简介:常少华,中国政法大学2022级法律史专业博士生,主要研习方向为先秦及秦汉法律史。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据说。对于孔子,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是熟悉,他的教诲大抵华语世界的人都能随口背诵几句;说是陌生,他的真实形象、其人其业大众却很少知晓。即便9月28是公认的诞辰日,但它真的是孔子的生日吗?在这据说是孔子生日的当口,我们不妨闲话一番孔诞日的来龙去脉,权作纪念至圣先师诞辰。
一、孔子究竟生于何日
说来有趣,最早记录孔子生平的史料中并没有记录过孔子的具体生日。《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孔子的出生: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需要强调一句,此处的“野合”绝不是说孔子的父母如下图中那般“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地做一些探讨生命起源的哲学活动(知道大家不喜欢看这些细节,那就打个码隐去)是指超过适龄的婚姻。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男女年龄与优生优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所载,古时男子的适婚年龄当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则在14岁至49岁之间。[1]若是超出这个年龄范围而婚嫁的便被称为“野合”。同时代的司马贞也有相近的解释。[2]叔梁纥娶颜征在时已经七十二岁,显然早已超过了男子适婚的年龄上限,故而太史公会用“野合”一词。
在《史记》中只是写了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并没有记录孔子的具体生日。与《史记》同一时代的《孔子家语》,更是连孔子的出生年份都没有记载:
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目前已知最早具体记载孔子生日的文献是西汉重录的《春秋》。《春秋左氏传》并未记载孔子的生日,《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公羊传》中都记载了孔子的具体生日,只是有些许词语不同:
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来朝。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于商任。庚子,孔子生。——《春秋榖梁传》
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来朝。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商任。十又一月,庚子,孔子生。——《春秋公羊传》
与《史记》所载不同,两传都一致记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这相差的一岁,将历代史家文人折腾得够呛。他们要么一口咬定两传是笔误,如唐人司马贞在其《索隐》中就说:“《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今以为二十二年,盖以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后序孔子卒,云七十二岁,每少一岁也。”这种观点自然也有人提出反驳,清民之际的崔适在《史记探源》中便径自开骂:“后儒或以《公》《穀》二传‘孔子生’句在襄公二十一年,疑《史记》之二十二为误,岂有十处皆误之理?第知以生年校生年,不知以昭、定、哀之世言孔子之年者校生年,何其愚也!”;他们要么索性直接忽略这一问题,如钱穆在《孔子传·先秦诸子系年》中就说:“今谓孔子生前一年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私人之年寿,与世运之升降,史迹之转换,人物之进退,学术之流变,无足重轻如毫发。”[3]今人钟肇鹏更是直言把这一年之差不必太当回事:“对于二千年前的古人的生年差一年,本来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何况计年岁上有虚岁、周岁的不同,在古代历法上又有三正的不同,相差一年其实不过相差几月,用不着长期争论考辨。今从《史记》,以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4]煌煌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不差这一年半载的,差不多行啦。只是这样学史,真的好吗?还好关键时刻,天文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两传中除《公羊传》中多了一句“十又一月”的记载,其余内容完全相同。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十又一月”为衍文之误,故而可以视两传内容相同,皆为从子夏处传承的真实记录。进一步分析两传记录,发现其中有“日有食之”的记载,也即在孔子诞生的那一年发生过日食。按上月仙逝的张培瑜老先生所著《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一书所载《春秋朔闰表》查询,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有“庚戌”“庚辰”,而二十二年(前551)却没有。
春秋朔闰表[5]
再查询当时日食出现的具体时间,根据《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所载:
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6]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和二十一年(前552)中,只有二十一年发生过日食,而且就是在庚戌日(公历8月20日)!曲阜作为鲁国都城,理论上当天是能够看到0.69的日偏食,天文数据和传世文献“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记载完美吻合!此双重证据相互印证,可信度极高。由此,孔子出生年份可确凿定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1)。
再细读《春秋朔闰表》和《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不难发现子夏当年所说日期是用了鲁、殷、夏历中的一种,故而首先排除了周历;再观察这三种历法中,只有鲁历能够将“庚戌朔”(公历8月20日)对应到同年的下一个“庚戌朔”(公历10月19日),即完成了一个甲子60天的轮回。因而“庚子,孔子生”必然发生在两个“庚戌朔”之间,也可以就此认为,子夏是用鲁历来记录孔子生日的。这与传世文献中有关孔子生日是以夏历来计算的认知不同。[7]根据《干支表》推算,从第一个“庚戌朔”(初一日)到下一个“庚子”(廿一日)相差了整整50天,也可以理解为用第二个“庚戌朔”直接减去10天便是“庚子”日,即10月19日减去10天为10月9日。孔子阳历生日当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对应现今所用农历应为八月廿一日。这一结论也并非是晚近才出现的,清人崔述著《洙泗考信录》,是一部考据孔子生平的专著,[8]他就曾明确提出过:“余按:‘十月庚子’之文本之《穀梁传》,在襄二十一年,非二十二年也。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则今八月之二十一日也。”[9]的论断,只是没有具体的论证过程。
这一算法,其实在1999年就由新中国第一位天文史博士江晓原先生演算验证过。[10]他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的确定者之一。笔者只是用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重新推演了一遍。不过,这一推算过程并非仅是拾人牙慧的机械模仿,而是在前辈学人的基础上以新的角度和解释方式进行了重新探索,并且发现了一个天文学家们没有注意的细节:为何司马迁记载的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历代文学家、史学家做过多种解释,如“虚岁周岁说”“历法三正说”等。各家旁征博引好不热闹,却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按“奥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理论,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我们不妨对《春秋朔闰表》再细细观察一番,二十一、二十二这两组数字不仅仅出现在鲁襄公纪年中,它们还出现在周景王纪年中,而且鲁襄公二十一年就是周景王二十二年!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假设:也许是太史公当初誊抄史料时出现了笔误?这种假设的确大胆,但绝不唐突。纵观《史记》,其内容失实甚至错误之处比比皆是。缘何《孔子世家》的纪年偏偏不能写错呢?笔者突发奇想,对既往传世文献进行了相关检索。果然不仅是笔者做出过这样的假设,历史上也曾有人把同样的怀疑写进了自己的往来书信之中。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其写给友人的书信中就提出过相同的假设:
使七十三之年而信,则孔子之生年,其在庚戌亦可无疑也。《公》、《谷》二家之说,岂能尽抹诸家乎?《公》、《谷》之谓二十一年者,安知非周灵王二十一年误书为襄乎?盖襄二十二年,即周灵王之二十一年也。至于生之月日,《左传》无文,谷梁氏则书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公羊氏则书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陆德明释《公羊》,庚子孔子生。《传》文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一本作十一月庚子,又本无此句。盖经文庚辰朔,则庚子在二十一日。若十一月则己酉朔,其距庚子五十有二日,十一月无庚子,则知有此句者之为误本也。[11]
第一次读到这封信札时,笔者不禁拍案击节,高呼“梨洲先生吾知汝矣!”遂将黄梨洲引为跨世知己。这大约便是钻故纸堆的一种独特快乐吧。在发现古人与自己的想法相同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感觉不似辛稼轩“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那般狂放,而是曹孟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的窃喜。
二、九月廿八日缘何成为孔诞日
目前海内外以公历9月28日为孔子诞辰日,其实是与孔氏苗裔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有关。依目前传世文献而言,定孔子诞辰为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出自于孔子第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十月,所著《孔氏祖庭广记》中首次提出:
先圣诞辰讳日
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岁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当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先圣生。十月庚子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是夕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五老者,五星之精也又。 (卷八)
泰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先圣降诞之辰,前期一日率阖族敬诣。(卷九)
按说孔子苗裔应该不会记错自己祖先的生辰,但颇为吊诡的是,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的说法在之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而在《孔氏祖庭广记》中,八月二十七日出现过三次,除去上述卷八、卷九所载,便是在卷五“祭祀·事”中出现过一条:“(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是年八月二十七日,命兖州节度使孙即康行一献之礼䇿祝告成。”此处仅是记述了明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兖州节度使孙即康奉皇命来行“一献之礼”,只字未提纪念孔子诞辰。而卷九中所载“泰和八年”同样是金章宗的年号,换算为公历是1208年。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因之前皇帝差遣高官在八月二十七日祭祀过孔子,嗣后孔氏家族便以这一天为纪念日,将孔子的生日挪到了八月二十七日?
自此之后,各代便以此因袭之。到清代时,雍正五年(1727)二月上谕:“至圣先师孔子师表万世,八月二十七日为圣诞之期,亦应虔肃致斋。君师功德,恩被亿载。普天率土,尊亲之戴永永不忘。而于圣诞日尤当加谨,以展恪恭思慕之诚。”[12]自此起,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便成了官方认定的孔子诞辰日。到民国时,孔子的诞辰和教师节直接挂钩,1912年时,民国教育部直接规定以当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所对应的阳历十月十七日为纪念日“孔子诞日应以阴历,就阳历核算,本月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即阳历十月十七日。自民国元年为始,即永以十月十七日为举行纪念会之日。”[13]不过第二年教育部就推翻了前一年所做的规定,发布了《圣诞仍依旧历》部令:
教育部函知各机关,说共和国家首重道德。孔子道德,为世界万世师表。祭祀典礼规定后,旧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生日,夏正周考定为圣节。令现在各学校,是日均放假一日。民国改为阳历,一切允宜遵从。惟孔子生日,永依旧历八月二十七日行礼。则新旧历永为互用。[14]
而颇为有趣地是,1913年9月26日京师学务局向教育部发函:“教育部函开本部本月廿二日令,孔子诞日原据孔广牧说,定八月二十八日为圣节。当时误写八字为七字用。特申明,希转饬各学校于二十八日行礼为要。”孔子的生日又被他的第七十世孙孔广牧记成了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教育部指令第22号令京师学务局“本部拟定由总长率领部员恭诣圣庙行跪拜礼。”就这样,当时的教育总长汪大燮于1913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率部赴国子监隆重祭孔。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的周树人,[15]在其日记中详细记录这一次祭孔:
二十八日 星期休息。又云是孔子生日也。昨汪总长令部员往国子监,且须跪拜,众已哗然。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敂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闻此举由夏穗卿主动,阴鸷可畏也。[16]
后人是否依照这一天的祭孔活动和周树人的日记便追溯9月28日为孔诞纪念日尚不可妄下论断。
第二年,袁世凯又依清代旧制“顺治元年,定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直省、府、州、县各行释奠于先师之礼,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陈设礼仪均与国子监同。”[17]前往国子监祭孔,这一天又正巧是公历9月28日。不过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民国政府再未有9月28日祭孔的记录。
到国民政府时期,1934年6月教育部规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先师孔子诞辰纪念日,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转请国民政府明令公布祀孔办法函》(1934年6月)所载:
本会第一、二、三次常会,准蒋中正、戴传贤、汪兆铭、叶楚伧四委员提议:“以八月二十七日为先师孔子诞辰纪念日,是否有当,请公决”一案,当经决议:“通过,定位国定纪念日,交国民政府命令公布。并交宣传委员会拟定纪念办法。”
除交中央宣传委员会外,特录函达,即希查照办理,为荷。此致
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七日[18]
到抗战时期,1939年8月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先师孔子诞辰。”阳历8月27日又成了教师节。当年的8月27日,陈立夫代表教育部发表教师节讲话:
教育部陈部长(陈立夫)为纪念教师节,今日发表致各校导师书,并于今晚7时至7时20分,对全国教师广播演讲籍表示慰劳之意,对战区各校教师之勤勉奋斗尤致拳拳。又教育部并为确立今后整个教育训育方针,特于本年教师节颁布“各级教育训育纲要”。[19]
之后数年,国民政府一直沿用8月27日作为孔子诞辰兼教师节纪念日,史称“八·二七”教师节。可见直到此时,9月28日尚未成为孔子诞辰纪念日。
究竟何时起九月二十八日成为官方的正式纪念日?笔者检索相关史料,却找出了有些尴尬的记录:“官方”最早将9月28日定为孔子诞辰日的居然是汪伪汉奸政府:
本年(1942年)七月十六日,中政会通过林委员柏生、陈副秘书长春圃,合签改订国立九月二十八日为先师孔子诞辰。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诞辰纪念,以后类推。[20]
三、结语
综上,9月28日其实并非为孔子真正的诞辰日,但作为有一定历史沿革的纪念日不妨继续沿用。孔子作为个人的形象和生平虽早已隐入浩渺史海之中,然细究其真正生日并非毫无意义。孔子是华人世界的共同文化符号,他早已嵌入进国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廓清孔子的真正诞辰日,不仅有利于还原历史原貌,更有利于团结整个华人世界。在当下海峡两岸这种微妙关系当中,正需要依靠文化认同来缓解紧张感。将孔子的诞辰还原为其真实生日,当是两岸都能接受的方案,而且还能唤起两岸年轻一代对同根同源的国族认同。在这个层面上,厘清孔诞日的来龙去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孔子的意义,至今依旧。
另附上曹景年所作《孔诞问题源流表》,[23]方便读者查询理解各家观点:
注释:
1 《史记正义·卷四十七》:“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征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2 《史记索隐·卷十四》:“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仪耳。”
3 转引自杨朝明总主编,于建福、于超、王荣霞作:《尼山儒学文库·经典教化道济天下》,山东友谊出版社2022年版,第75页。
4 钟肇鹏:《孔子、儒学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5 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6 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85页。
7 如“以夏正论,当为八月二十七日”“谷梁于年于月,皆据夏正实书;公羊于年亦据夏正实书”“夫以‘家谱’、‘祖庭’为主者,遵‘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日’之说也”,详见(清)杨方晃:《至圣先师孔子年谱·孔子生日说》,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八一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0-31页。
8 洙水、泗水原是鲁国境内的两条河,据传洙泗之间便是孔子当年开坛授课之所在。典故出自曾子怒斥子夏因丧子之痛哭瞎双眼而无法向身边人传授孔子教诲时所说。语出《礼记·檀弓上》:“吾与女(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
9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儒藏(精华编一六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10 详见关捷:《天文学解千古之谜——孔子诞辰日确定记》,载《科学之友》1999年第12期,第9-12页。
11 (明)黄宗羲:《黃梨洲文集·答陈士业论孔子生卒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55页。
12 中华书局编:《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00页。
13 《教育部致各省都督民政长电》,载《政府公报》,1912年,第149页。
14 《圣诞仍依旧历》,载《爱国白话报》1913年9月25日。
15 1918年,36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此时的他尚未以“鲁迅”为名。
16 《鲁迅全集·日记·癸丑日记》。
17 《钦定皇朝通典·卷四十八》。
1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数据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
19《中央日报》,1939年8月27日。
20 《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2 年第 1 卷第 2 期。
21 中国台湾地区“中華民國四十一年九月二日教育部(41)台普字第 7822 號令訂定發佈。详见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150008。
22 “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第六册),文景书局2000年版,第931页。
23 曹景年:《孔子诞辰诸说源流考》,载2017年9月28日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195034257_523187。
▶ 声明 ◀
—————————————————————————
“全球研究论坛” 所发布、转载、组织的文章、演讲、发言,所有内容与看法仅属于
原作者与原讲者,不代表“全球研究论坛”的立场和观点。
“全球研究论坛”所组织的讲座/活动之影像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版权,归演讲嘉宾及“全球研究论坛”所有。欢迎听众参会,但未经许可,请勿私自录音、录像、编辑、
传播。
媒体合作,敬请联系
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
——全球研究论坛——
Global Studies Forum—————————————————————————
▶ 联系方式 ◀
网站中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zh
网站英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
邮箱: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B站官方频道:全球研究论坛: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291622402783
微博: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https://www.weibo.com/u/7838557265
Twitter:"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G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globalstudiesforu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091445253
—————————————————————————
▼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加星标(现在关注公众号没有限额哦)
也请多多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
感谢。
▲
本篇编辑:何元博
微信编辑:何元博、李傲雪、张芊芊
微信平台推广:何元博
其他平台统筹:李傲雪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全球学术平台 创始人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