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台山 |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昙花一现,却成就无数人下南洋

小县令 新县志
2024-09-05
图源:谭楚明
- 台山海口埠古驿道 -


一条水路一条陆路原汁原味的出洋史


当年,大批的广府人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作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也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世界里。


然而在今天,这条古道作为广东南粤古驿道重点活化打造的线路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来重温历史记忆。


这是台山海口埠古驿道。


站在海口埠的码头,来往船只风墙林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可以想象古时这里的车水马龙,但却很难想象这里也曾萧条无人烟。


////////// 
海口埠古道的前世今生


1853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桥圩,承载的只是当地人简单的日常生活。1853年之后,这里有了名字,成了一个商业场所。


据《端芬镇志》记载,海口埠建于1853年,初时,还只是由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筹建,取名为“十户圩”,因为这里是大同河和端芬河汇合出海的地方,后来,由于这里的人们习惯把河叫做“海”,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海口埠”的名字。

by 中国国家地理


虽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码头修建于清朝咸丰三年,距今年代并不久远。

但那个时代,中国曾因闭关锁国政策一度与世界隔绝,经济科技无法与世界接轨,却因海口埠的建立,大大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清朝时期,货物从这里出去会经过广海、丰华角到川岛,然后到达南洋;而外资的船就从川岛进来,到达码头进行卸货。

图片仅示例 by 西江都市报


这样一来一往,久而久之,海口埠就成了一个停靠的港口。

粤西的商人将廉江牛、阳江猪和杉木等用水船运来进行贸易,而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渡船也在此停靠,采买货物,世界各地的商贾聚集于此,海口埠也因此有了小广州的名号。

随着名气的逐渐打响,来往的商人、外资越来越多,海口埠这个小地方也慢慢发展起来。

海口埠最为辉煌时期,就有各行各业的店铺上百间,据记载,当年西隆街有44间,东兴街有42间,市场街有16间,海傍街有6间,共126间。

1962年的海口埠 by 谭毓数

这里有美新苏杭、宝源行药行、万丰银行、宝荣银号兼米机、永茂银号兼杉行等,仅银号就有6家,而西隆街也被冠以“银行街”的美誉。

其实,当中国的茶叶、瓷器等货物经海口埠这条古道远赴重洋时,国人的眼界和见识也随之打开,西方的先进思想也开始悄然萌芽。

封闭的中国靠着这个年轻的商埠一步一步与世界接轨,而国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也在一点一滴发生着改变。

有存钱和贷款功能的万元号 by 广州日报

然而,当战争的硝烟袅袅占据这片土地时,市井繁华的景象在海口埠的历史上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1939年10月31日,昨夜的浮尘还未来得及平定,街道上的小摊点依旧人满为患,来来往往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日本侵略军出动3架飞机对海口埠进行首次轰炸,发生的猝不及防。


此次轰炸投弹15枚,3人死亡,11人受伤,文武庙、恩主祠及厚何押等14间店铺被炸塌,炸毁海口桥靠南面两个桥墩的桥面。


图片仅示例 by 网络


当元气大伤的海口埠还未修整过来,同年的12月27日,7架日寇飞机开始第二次轰炸,投弹6枚,随后又在与海口埠距离较近的山底圩投弹7枚,5人死亡,7人受伤,29间店铺被炸毁。

终于,经历了两次轰炸的海口埠倒下,最后,这里也只剩下一个土坡和一棵树,而海口埠的名字也在历史长河中被世人渐渐淡忘。



////////// 
辛酸过海奋斗史,侨批银信寄遥思

台山,作为“全国第一侨乡”,其侨乡的发展史与海口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是海口埠见证了华侨漂洋过海的奋斗史,这里也是台山人眼中出海的第一个港口。

当年,包括台山人在内的许多广府人,都是在海口埠登船,然后出广海湾去到香港、澳门,再去往南洋和北美。

直至上世纪中叶,台山人出国人口不断增多,海口埠也因此迎来鼎盛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包括到现在,台山都稳坐中国侨乡的首位。

90岁的陈月娇阿婆说,华人出海务工的情形,她小时候都还见过,当时每逢初一十五,一艘艘船在码头运载着一批批台山等地的老乡出海。

图片示例 by 网络

虽然有着第一侨乡的美誉,然思念故土之情,谁人无之,若非不得已,谁愿远赴异国,作他乡之客。

其实,远赴他乡是集多种因素做出的无奈之举。(台山旧称新宁,故下文新宁县志是指台山。)

其一,自然灾害影响。台山南部和北部的自然条件不同,受灾也不相同,南部多发海啸,北部常发大旱。

据新宁县志载:咸丰元年(1851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57年内有大水害10次,大台风7次,地震5次。旱灾4次,瘟疫4次,饥荒5次,共35次。此中有田园之崩坏,粮粟之失败,房舍之倒塌,生民号寒而啼饥。

这样一来,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大面积引起饥荒,饿死就成了很常见的事,由于生活失调,人们不得不冒险去海外寻求出路。

其二,自古以来,百姓在战乱中总是扮演着受害者。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正值洪秀全起义时期,不少人不顾清政府的禁令,为了生计,远赴异乡做工。

县志示例 by 网络


其三,殖民者掠夺。自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允许夷人在内地设馆招工。沙栏村李奶都在台山最早设立的招工馆,光绪四年间,他回乡招收了200多人去美国筑铁路,后来,大批华工被招往国外。

图片仅示例 by 路边小小说历史

出国的国人越来越多,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漂洋过海的青壮年虽付出的劳力得到回报,思乡之情却日益增加。

而此时的海口埠作为出海的必经之路,不仅吸引了四乡六里的商人,码头文化也随之兴旺起来。


“银信”便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取“银子”和“书信”一字组成。


旅居海外的先侨们智慧的将“银子和家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侨批银信,海外华侨们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将汇款和家书汇至国内,家人们拿到银信之后可以去银号通兑,即使是海外的银子,也是立等可取。


光绪20年的侨批 by 广州日报
泰昌银号1911年寄往美国 by 广州日报


这些银信里,既记述着汇款的分配和使用,家庭经济状况,孩子的教育等琐碎小事,还记述着家乡治安,国际形势,移民政策等大事,亦或者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在那个书信不发达的年代,可以说是华侨业促成了银信业的发展。

而在海口埠,这个有着6家银号,有着“银行街”之称的西隆街,往来商人更是络绎不绝。

就这样,华侨业和银信业一起成为海口埠历史里最独特的印记。



////////// 
古道,沿途的记忆

古往今来,台山海口埠古驿道历经沧桑,保留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现在,随着广东南粤古驿道重点活化项目打造的进行,这条古道也在慢慢重回当年光彩。

这条作为衔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沿途也诞生了许多历史遗迹。

走进斗山浮石村,随处可见各色各样的古建筑、古屋和雕刻,还带有历史痕迹,可谓是十步一古迹。

by 江门旅游


 by 江门旅游


这里,是我国有名的南宋皇族村,南宋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也因此在这个古村落传承下来。


据《浮石赵氏族谱》记载,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孙赵必次在崖山殉国前,托付儿子赵良骢给睦洲林氏抚养,赵良骢的孙子赵宗远和赵宗逞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别在浮石村和霞路村建村。


浮石村分为十坊,坊坊相连,穿越其中,感受古朴人家,领略古色古香,然也会晕眩其中,因道道相通。

by 斗山镇人民政府网


洋楼,中西合璧的印记。
在台山,最不缺的就是洋楼,这些带有深深故土情结的华侨们,在上世纪初就开始出资建设自己的家乡,每一栋精美洋楼的背后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外出务工的人总是会有一种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情愫,华侨亦然。他们在外勤俭节攒一生的财富,或者遣返故土,或者点滴寄回,建房置业,营商求富。

by 中国南粤古驿道

继而辗转走向梅家大院后方的大同河,岸边绿树婆娑,塘水掩映,河中一里三桥风光秀丽,当年华侨们就是从这条河出发,坐小船到外海再下到南洋。

by 网络

再行进梅家大院,一栋栋气势不凡的建筑,呈现在眼前,充满了异域的情调,折射出侨乡的气质,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电影前来取景。

这些建筑,完全出自本土工匠之手,华侨们只是提供了在外侨居时的建筑图片,而这些工匠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主人们的建议,竟也建造出这样鬼斧神工的地理性标志。


by 网络

于是,华侨们对故土的眷念,通过再创造而被凝固在建筑里,满地黄沙也许会被风吹散,但留在建筑里的情感却是永远凝聚。


-END- 
文  编辑 丨小县令
部分素材来源丨网络



参考:
台山政府网《出洋原因》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想发现更多大美中国县域的内容赶紧星标 置顶我~




新小志微信


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加入【新县志微信群】,一起去挖掘和探讨那些县未被发现之美吧!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
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
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县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