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樟柯推崇的作家:诗人不是神话,在诗里嚎啕大哭太业余

凹叔 磨铁书友会 2020-11-06

大家好,我是凹叔。
 
这段时间原本逐渐好转的疫情有了卷土重来的趋势,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几个月之前的危机并没有结束,面对病毒我们依旧需要保持警惕。


回想起前不久的那场疫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慨,其中也包括作家韩东——由于陪妻子回湖北娘家探亲,被迫滞留当地酒店50天。

这次特殊的经历对于写作成瘾的韩东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01

“应该每天写,这是增加敏感性,也是降低敏感性,增加手的敏感而降低判断的敏感。”

由于没有带上自己的电脑,韩东只能靠着手机和大脑,通过“流水账”的形式去坚持记录自己周围的一切。现实条件不允许他坚持每天写作的习惯,但这种特殊的境遇,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看,定然是一种财富。有一些东西会沉淀到潜意识里面。


除了没有写作的工具,韩东也没有写作的心情。大家应该都能记得“方方日记”当时在舆论上引发了多大的轰动。除了对日记内容的讨论外,社会上还出现了对作家群体的指责。面对“为什么不写”这种问题,韩东认为文学不该仅仅是“及时反应”的创作。


 韩东/摄

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就想着去创作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这样的行为和结果都是毫无意义的。

韩东在写作原则上的一些坚持同时也体现在他对写作者的理解上。写作者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通常会把“作家”强调成一种有别于其他群体的身份或者标签,可韩东却直截了当地将作家视为一种职业。既然作为职业,那么每天就该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写作。在他看来一部作品的诞生不单单是依靠天赋和热情,它仍旧需要坚持和日常的练习。


02

    “诗何以伟大?因为其中容不下怨恨,隽永的杰作转化我们的促狭和绝望。”

韩东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诗人。诗人这个词在大众看来,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遗世独立的腔调,可韩东不一样。

他并不热衷于浪漫,也不爱做不切实际的想象,相较于浮于表面的华丽辞藻和千篇一律的颂歌,韩东更乐意去“说人话”,过“人的日子”。

在韩东看来,诗意是一种语气,在众多语气中他更加偏爱的是人说话的语气,因为它是最自由和本质的,最能体现个人的独特性。

“诗到语言为止”是韩东的至理名言,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中心人物,韩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打破所谓的精英文化垄断的诗歌创作价值观,他还为新诗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让人们对诗歌的关注从语言的运用渗透到对文字背后人文精神的感悟和追问。


在电影《像鸡毛一样飞》中,陈小阳说:“一个人出门不带内裤不带剃须刀,带了一个枕头一本诗集。这就是当诗人的下场。”诗歌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似乎已成为如今文化环境的普遍现象。

韩东一直在写诗,和他同代的那些人有的已不再写诗,有的仍在写,但已经流于平庸。80年代前后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温床,是一个全民皆文学的时代,和那些个年代相比起来,现在的诗歌逐渐边缘化,并且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降低了透明度与存在感。

面对着诗歌这样的发展趋势,韩东并没有义愤填膺,去质问和怀疑,而是像一个隐士,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沉默着写诗。


03

    “三十岁的时候我推崇天才,四十岁仰慕大师,如今我只向匠人脱帽致敬。”

对于写作和写诗,韩东的反叛者的形象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和年轻时候相比,韩东的性格倒没有“断裂”宣言时期那般尖锐了,而是内化为一种更沉着的力量。

1998年,朱文与韩东聊天,聊出一个“断裂”行为。他们以一个作家向另一个作家提问的方式,设计了一份有十三个问题的问卷。问卷发放以后,反馈回来的答案,以一种有进攻色彩的方式,明确了一代作家的基本立场与形象,被认为是对过去数年来文坛上业已建立的既定秩序的否定,被称为“20 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次事故”。


如今再和人提起断裂事件,韩东的想法是不该把别人拉扯进来,觉得当时的自己有些“刻薄”,但在断裂意义的讨论上他依旧认为,即便在现今这些也是有必要存在的。

当年他们通过“断裂”行为展示了他们针对文坛利益阶层总是众口一词的现象展示的一种姿态,对这些人在舆论上的垄断提出异议,这种“不买账”的态度和表达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必要的。

对于韩东来说,“断裂”也早已成为他的个人宿命——和非文学的干扰因素保持距离,有足够的警惕和机警。当初他做出了“断裂”的选择,而现在也将如此地走下去。



04



“在艺术这件事上寻求同一的道,不仅枉然,也是违背艺术之真义的。”
    ````````
贾樟柯是韩东的书迷,韩东和电影的缘分也是从98年给贾樟柯写《在清朝》的剧本开始,慢慢的他开始和一些独立导演合作。


在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电影的旁观者之后,韩东也萌生了自己做导演的想法。

从文学到电影,从语言到视听语言,韩东很自然地完成了其中的过渡,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并不是想要把电影拍成文学,而是要把文学带入电影之中。


近年来,诗歌越来越成为华语艺术电影里的常客,韩东导演的处女作《在码头》里也包含了许多的诗歌元素。


电影里的很多演员要扮演诗人,就会去问导演诗人是什么样的,韩东就告诉他们不要觉得诗人有什么不同,就是普通人的样子。

他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为诗人这个群体“去神话”,让诗人先成为人,和普通人一样行走坐立,只不过他们会写诗而已。


韩东笔下的诗人不会自杀也不会疯疯癫癫,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这也是韩东本人的真实写照:足够的坦率与真诚。


05


“这些言论中也有不少属于表达性的自言自语,因之保留了思考的痕迹。”

《五万言》的来源是韩东网络上的即兴发言,这种碎片化记录的时间跨度长达九年,是韩东自己整理出来的一些很有针对性的言论,有些表达甚至还能看得出来思考的痕迹。

《五万言》
韩东 著
磨铁图书出品

对于这些文字,韩东很少进行修改,所以基本保持了思想的原貌,其中有一些观念还停留在九年前,甚至还与韩东现在的思考相矛盾,比如

“对世界要说是。对自己要说不。”“接受我的现实,但不接受世界的现实。接受就是解放,不接受是希望所在”。

但这两条言论韩东都选择了保留,是希望它们独立呈现时可能具有不同的启发性。

《五万言》(内封)
韩东 著
磨铁图书出品

如果按主题划分,这本书只有两大部分:写作·创作·工作,谈的是韩东关于文学和艺术的看法;第二部分是生活和超越,则是更深层的对生命和时代的探讨。

每一个部分中还会有无数个小的章节,更加有指向性地谈了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虽然这些小的部分集中在一个主题之下,但实际上内容的划分比较随机,读起来并不会觉得冗长无趣,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随手翻开哪一页都能很轻易地被吸引被引导着去探讨。

可能之前你并不了解韩东,那么《五万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凹叔推荐↓

《笨故事集》

周云蓬 著磨铁图书出品

周云蓬首部小说集,收入《敬亭山》《高渐离》《南寺》等18篇小说。

周云蓬写小说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拥有过人的现实感、观察力和想象力,更不用说他的生活阅历和音乐创作对叙事能力的加持。在这些故事中,他展现了诗人对语言、音乐人对结构和节奏的把控能力。《少年心事》纪实感强烈,宛如一篇青春期日记;《敬亭山》兼具古典诗意与志怪氛围,结构却相当现代;《高渐离》直接复述《史记》相关记载,却在最后时刻以虚构“反杀”史实……这一切又统一在文字的朴实、轻快和自由之中。

本文采编:笑死鱼;本文编辑:桃子;监制:袁复生


◢往期内容 查看更多精彩◣

比《隐秘的角落》更重口的国产悬疑,看完不敢走夜路


一本顶60本,拆解60部经典,张悦然20年的写作功力都在里面了

中国男人的心声:婚前孤独,婚后孤儿




点击"阅读原文",带走《五万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