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生活就是关系,我和你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和亲子(父母)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关系就建构为社会的关系,生活的关系。
归根结底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生活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制造,每当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时,觉察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或许会引起不适,但是好好想想这是不是实况?其实大可不必逃避,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了解事实,客观看待,才是明智的选择。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生活负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自己就是那个道,一、二、三、万物都在你之内运化而生,投影出到外在的相。
关系也是一样的,和他人的关系的模式,根源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投射出来的。自己和内在的关系是和谐,那么在生活中的关系上和他人也是和谐融洽、舒服自在的;
如果自己内在矛盾不断、冲突,就会将内在的冲突找到一个“假想敌”投射出来,对其产生抱怨、责骂,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自然就会吸引到一个破坏者的角色,这个“假想敌”的角色有很多,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场景等等。内在有什么,就会投射到外在。
当找不到自己时,就容易对其他人产生依赖,依赖老板发工资,依赖老公对爱你一点,依赖父母,依赖朋友等。这种依赖就是与关系的认同,和他们之间产生一种黏连,找寻一点安全感。
这种依赖伴随着占有或被占有,就必然存在对立,只要对立就存在冲突。会把依赖的人在心中塑造一个形象,将这个人按照自己设立的形象套起来,然后执着于这个形象。当他人不满足你塑造的形象时,冲突就发生了,无论是对象、上司、或是其他关系。
而安全感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怕,怕就会产生恐惧,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的,冲突就隐藏在其中。这种依赖就会助长恐惧。这也是关系中痛苦的来源。
冲突会让人疲惫,让关系疲惫,这种疲惫其实是对内心渴望,为了得到满足的一种逃避。努力讨好关系,对依赖越是执着,越是分离。这种模式是思想非常喜欢的,会让头脑很有存在感,以致让人上瘾。
然后越抗拒,冲突就会越大。越是努力成为什么,就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着问题。
如果能察觉到这样的模式,就能跳出分离的幻相,生命会驱使你去了解实相。如果不能,继续循环,直到痛将你唤醒。所以,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在,观察自己、倾听自己、觉察自己的所想、所言、所行。
问题就是答案。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发现去触碰问题才重要。在关系中觉察自己,看到内心的渴望,看到那个渺小又伟大的自己。
你可以追求外在他人的帮助,比如宗教、老师、权威等,他们都可以帮助你,但是这趟自我回归之旅只能自己去发现。他们都是你开启门锁的钥匙,当然还有打坐、冥想、瑜伽等也这是你“回家”的工具。最终你要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你要做的就是看见它,观察它,倾听它,不带任何感情,不带任何评价的还原事实。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黏着的“东西”上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