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苏芬战争中战略调整对俄乌战争的教训(附乌克兰机械化步兵部队编制详解)
2023年3月,俄乌战争的讨论圈已经弥漫着一股“轻松愉快”的氛围,对于俄罗斯一方的讨论已经越来越倾向于“速胜”的观点,至少俄罗斯是没有翻盘的希望了。这是过度乐观的心态,与我们一直秉承的“料敌从宽”的要求所不符合。所以今天我打算分析一下苏联在苏芬战争后期的战役策略转变,总结的经验教训能为俄乌战争接下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相关指导。
战役研究最忌讳的就是只着眼于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不要只盯着对手的失败,而忽视他们的成功。不要用你的研究证明你的傲慢,而是注意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请记住这一点,后面我们会反复提到。
1939年12月21日是苏联最高统帅约瑟夫-斯大林的60岁生日,同样也是这一天,苏联红军在芬兰的军事行动跌入了谷底。就在几周前,列宁格勒区的党魁安德烈-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还吹嘘说,他将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亲自把签署的芬兰投降文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领袖”斯大林。但这一切并没有发生,相反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是列宁格勒的医院被大量的伤亡所淹没的时候,满载着来自芬兰前线的伤员和垂死的新兵的火车不得不一路向东送去莫斯科。许多人在这漫长而严峻的旅途中因伤势过重而倒下,只有遗体被送到此刻还在歌舞升平的首都。最初被苏联高层认为仅仅是一次“警察行动”的入侵(斯大林夸口说不会超过两周),很快就变成了苏联红军的军事僵局。
“苏联军事史上的灾难预演”
1939年11月30日上午,由苏联列宁格勒军区21个师组成的4个集团军,共计45万部队,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沿着1300公里长的芬兰-苏联边境的8条主要道路入侵芬兰。芬兰军队在前沙皇军官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的指挥下,在12月12日的托尔瓦耶里战役中第一次击败了苏联红军。随后,在1939年12月11日至1940年1月8日期间发生的几个阶段的战斗中,在苏木萨尔米(Suomussalmi)和拉特路区(Raate Road)战役中,苏联红军遭到了更大的灾难性挫败。1939年12月11日至1940年1月8日期间的两个战役中,芬兰人大规模地使用了柴堆战术(Motti,由高机动性的芬兰步兵对苏军纵队的后方和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旨在包围、固定和分割敌军,切断他们的通信和供应线,并最终将其逐一摧毁),造成了22000至27000名苏军的损失,此外还有40多辆坦克和270辆其他车辆被摧毁或被俘。在如此大规模的失败中,其余的军事灾难接踵而至,到12月底,许多苏军师的伤亡率已经达到了70%。
苏联进攻路线及早期战役示意图
苏联曾经希望通过宣传来“淡化”这些失败,或者至少让己方的高损失率没有那么难堪——比如声称美国向芬兰派遣了1000名最好的飞行员,或者吹嘘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比马奇诺防线更强大,但实际上后者只是几个相隔距离甚远无法互相掩护(防线太长了)的地堡搭配地雷、铁丝网、反坦克壕和路障的常规工事。
曼纳海姆防线解构图,注意大多数的掩体只是小型机枪掩体,只有少部分混凝土掩体,比如SJ5掩体(“百万富翁”地堡),即使以苏联的标准来看这都是相当粗制滥造的防线
然而,苏芬战争却以苏联红军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场代价高昂的胜利,似乎当时的许多军事分析家和此后的许多其他专业人员都没有注意到。苏芬战争和当下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大规模的情报失误(不过苏联当时确实弄到了曼纳海姆防线的详细情报,这点俄罗斯只能说是给祖辈丢脸了)、对入侵国抵抗意志的过度低估、在战争开始的几周里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军事失败、完全无视人员和装备不断增加的损失、糟糕的后勤、腐朽的战术领导以及无力进行联合作战行动。这些极为相似的战役特征,为俄乌战争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不错的先行研究。
拉特路区战役惨败后苏军的装备残骸与遗体
和以上已经被嚼烂了的战略失误不同的是,苏联红军在芬兰作战的成功经验却并没有被详细研究——苏联红军表现出战略上、组织上和战术上的适应能力,并以继续战斗的决心为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冬季战争和目前为止的乌克兰战争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逃兵或投降)。这使得两支部队(苏军和俄军)尽管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却仍然是危险的敌人。所以过早地把俄军写进败者名单是错误的,是需要警惕的。当然,1939年至1940年与2022年至2023年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西方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持续军事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这场战争很可能会走到冬季战争的道路上。
在苏芬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芬兰的军事抵抗一直是各路军事学者的研究课题,原因不难想象——这是“弱者有效与强敌对抗”的宝贵经验。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持续进行,冬季战争在讨论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乌克兰人民自2022年2月24日以来的勇敢抵抗与芬兰人在1939年至1940年的冬季的英勇立场之间有相似之处。然而,对苏联红军一侧的报告则集中于战争前期的战役失败,一般的说法是“苏军只是凭借多到爆炸的优势火力和纯粹的人数压倒了芬兰人”。这很常见,即使是在军事历史研究上,人们仍然无法跳出自己的喜好,只会着眼于想要支持一方的胜利,忽视“敌人”的优势。
冬季战争苏军BT-5坦克开火瞬间
苏联人的胜利不是单纯的偶然。苏联红军在芬兰军队手中遭受耻辱性失败后的几周内,能够重新编组部队,制定新的战略,在战术上进行调整,并选择一种发挥苏军优势的作战方式,最终保证了一场没有达到苏维埃政权最初政治目标的胜利。然而,这仍然是一场军事胜利。在战略层面上,苏联最高统帅部选择了刻意的消耗战略,有条不紊地消磨芬兰的防御者。在战争的战术层面上,苏军地面部队成功地适应了自身机动性不强的特点,成为将芬兰人从曼纳海姆防线上赶走的关键。将战争的作战和战术层面联系在一起的是,苏军强调在机动性极难实现其军事战略目标的情况下,以大规模火力对付固守的防御者。两者的结合,而不是苏军在数量上的优势,最终导致了芬兰抵抗的相对迅速的崩溃,并在1940年2月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
12月7日,苏军被挡在曼纳海姆防线外(黑色粗线)
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基里尔-梅列茨科夫(Kirill Meretskov)制定的计划是苏联红军要进行压倒性的地面进攻,并且迅速突破芬军防线,使苏军装甲编队能够完成“大纵深突击”。具体而言,这意味着苏军第7集团军将以正面突击的方式突破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然后迅速向赫尔辛基推进,而苏军第8集团军将在拉多加湖以北支持这一进攻,并以钳形运动向南扫荡,在曼纳海姆防线的后方登陆。另外两个军集团将在更北的地方行动,但双方都很清楚,战争结果将在卡累利阿地峡决定。这本不该是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后来的苏联炮兵元帅尼古拉-沃罗诺夫负责组织苏联炮兵的弹药供应,当时他的上级告诉他,他的火力消耗储备应该以战役持续时间不超过12天为基础(斯大林坚持快速打击战役的时间不超过三周)。席卷一些苏联军官和政治领导层的战争乐观主义的一个成因是苏联对波兰军队的迅速胜利和1939年苏联在哈拉欣河战役击败日本帝国军队;另一个则是安德烈-日丹诺夫等官员的“政治宣传”,认为一旦进攻开始,芬兰的第五纵队成员和大量的工人阶级会造反并帮助推翻政府。
11月30日苏联空袭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到1939年12月,当发现苏联红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预期的“闪电战”时,苏联最高统帅部立即重新评估了军事形势。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恶劣的天气(1939年至1940年芬兰的亚北极冬季是该国自1828年以来有记录以来第二寒冷的冬季,苏联红军对这种冬季条件完全缺乏准备)还有地形(一片又一片的森林被湖泊、河流和沼泽分割,只有少数未铺设的道路穿过这种荒凉的环境,使得大规模快速部队调动变得困难)。早先由苏联总参谋长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Boris Shaposhnikov)设计的、但被斯大林驳回的更保守的战役计划,在1940年1月的头几天被重新推到台前,标志着苏联红军战略的重大改变。
芬兰的冬季配合上糟糕的地形已经是让装甲部队都头疼的存在了
简而言之,原先由装甲部队带领的、向敌军腹地进行突击的战术以及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进攻纵深上更加有限的消耗战略:以狭窄的卡累利阿地峡为重心(特别是在维普里镇周围,这是芬兰军队的后勤关键枢纽和通往赫尔辛基的门户),苏军炮兵将以优势火力压制曼纳海姆防线的芬兰守军,而装甲部队与步兵相结合,继续探寻防线上的弱点,并以更强大的装甲编队作为预备队,准备支援任何突破口以扩大战果。
谢苗-铁木辛哥,值得一提的是他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并承担作战指挥,斯大林于1940年1月7日任命谢苗-铁木辛哥和因为前阵子的胜利大出风头的格奥尔基-朱可夫一起担任参谋长。铁木辛哥直截了当地将他的新消耗战略总结如下:“在正面进攻中,任何敌军或相应的军事编队都无法与我们相比。通过连续的直接攻击,我们将迫使他失去血液,换句话说,失去他比我们少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会有巨大的损失,但在战争中,我们必须计算的不是自己的损失,而是敌人的损失。”不过,这一常被引用的声明实际是虚张声势,苏联红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是围绕炮兵而不是步兵进行的,铁木辛哥只是想向他的芬兰敌人发出信号,即苏维埃愿意为一场军事胜利付出任何代价。1940年1月的第一周,苏联最高统帅部给了这位新任命的指挥官25天的时间进行休整,以准备在芬兰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攻势行动。为了给予现地部队一些喘息的时间,苏联空军对芬兰城市和防御阵地进行了长达10天的密集轰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