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她为什么心甘情愿地生活在美国底层
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杜绝一稿两投。
人间记事系列:
李庆曾:她为什么心甘情愿地生活在美国底层
——一个Loser的自述
李庆曾
微信公众号《新三届》在2020年10月1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 “我在美国一干,就成了‘劳模’”的文章。作者简介上是这样介绍她自己的:
“郭爱平,祖籍四川成都,生于武汉,1969年元月下放湖北天门,之后当过工人,图书馆员,科技情报资料馆员。1993年曾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CHUH公共图书馆当访问学者。2000年再次来美,现居美国北卡。”
我在1987年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出访澳洲,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所以和这位作者类似,也是第二次出国到同一个地方就定居下来了。由于我和作者有着类似的经历,那我就结合自己,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谈点些读后感。
文中描述了作者在美国的打工经历。总体上看,文章写得还算文通笔顺,对异域生活的描写也还真实。尤其是作者最开始求职到人家里教中文那段,让我联想起了自己刚去澳洲不久,和室友Gary同住时闹出许多笑话的往事。
从作者的经历看,在国内读过大学,还做过搞科技情报的资料馆员。大概属于中级职称吧。而且,在定居美国前,还有在美做访问学者的经历。据我所知,中国派出的访问学者短期的是三个月,半年、一年的也很正常。
有这样的国内大学的学习经历和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工作经历,但作者在文中居然说自己的英语在移居美国后仍旧很烂,这就太让人费解了。
初到澳洲,我的英语水平也很差。那是因为我在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期间学的都是俄语,只是在读博期间按教育部规定,需要有第二外语的成绩,这样我才选修了英语。作为博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全部教材,就是当时风行的许国璋英语的第一册和第二册。所以当我移居澳洲后,我的英语水平可想而知。
开始我想,会不会这位作者上大学时所学的外语也不是英语呢?后来我又一想: 哦,不对!我料定她学的是英语。否则她做访问学者是不会被派到美国去的。
而我虽然也曾来过澳洲,但那次是代表团的出访。如果单位要派访问学者去美国,那一定会从有英语基础的人中挑选。
而这位作者大学学的是英语,还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英语还那么烂,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方面本文作者是个失败者。
另外,从她的自述简历看,此人在国内曾是图书馆员及情报资料馆员。学的是这个专业,做的工作也是这个专业,可以说是学以致用,前途远大。
其在国内的工作身份大概是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属于令人羡慕的“纯正”百领一族。与那些前台接待或办公室文秘等所谓白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真正白领族的时代特征的: “白领一般衣着光鲜地出现在都市的街头,傲然行走,神情淡漠,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向‘高尚工作园区’;一尘不染的皮鞋踏出急促的脚步,时刻提醒着路人: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很忙……”。
多神气呀。真可谓: 牛!真牛!
可是这位在中国的纯正白领,去了美国后,就把自己所学的全部专业和工作经历都丢到垃圾箱里去了。十分情愿的、轻松愉快的、甚至是十分惬意地说: “到了美国之后,我彻底跟我的专业说拜拜,干起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工作。”
在作者笔下,她的寻职过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除了到人家里教过40个小时左右的中文外,其余干的都是病人及残疾人的陪伴护理,及面包房的服务工作。就其工作性质来说,与同在美国的凤姐的求职经历大同小异。
罗玉凤来自农村,且没有什么文化。她既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同等于大学讲师的中级职称,更没有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出国前凤姐就在家乐福做售货员,她无论在国内还是在美国,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基本相同。
罗玉凤在家乐福。图片源自网络
可是我们这位作者就不同了,她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中级职称,曾从事非常专业的资料管理工作,还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访美国。一移居到美国,这位“学者”怎么就抽抽了呢?怎么就向凤姐看齐,成了典型的打工妹了呢?而且还那么心甘情愿,自得其乐。
在求职中,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我既能单独作战,也善于跟人合作;我很有团队精神,甘当一颗螺丝钉;我可以能说会道,也可以沉默是金;我既能上夜班,也能上白班(any time any day);节假日周末上班都不在话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总之,只要给口饭吃,她什么都能干且绝无怨言。
从文中看此人的表现,在美国就是一个工作楷模。在一家面包房干了十多年,后来还成了业务骨干,“我用手掂一掂,就晓得手中的几片起司有多少盎司……”。而且,她还得到过很多荣誉奖项。
实在让人佩服!真不知道她在中国十来年的工作表现如何。是不是也像这十来年,她在美国那样拿奖拿到手软呢?
中国的纳税人真是可怜。花了那么多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学者,到美国给人家在面包房打工,用那双在国内整理图书资料的双手,去“做果盘”、“掂起司”去了。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还“乐此不疲”。
本人也是中国的纳税人培养出来的。自1989年出国就在阿德里德大学做Research Associate(副研究员),后来又做Research Fellow(研究系列的高级职称)。尔后,在1996年回国创业,将在澳洲积累筹集的20万澳元投到了中国,不仅做了贸易,还开办了实业。当时适逢国内的企业改制,解决了包括下岗工人在内的几十人的就业问题。当然,既作为投资者、资本家或商人,钱总是要赚的。在赚不到钱的时候,企业只能倒闭了。
此外在1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刘迎秋院长给我颁发了聘书,邀请我做MBA教育中心的特聘导师。其原因或者是因为我是他的学长,知道我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表现还不错;或者是因为我当时还从事实业方面的工作。到今年已经超过十年了,手里来来去去的学生也有几十个了。所有的工作他们都是支付报酬的,但我没要,权当是对母校的回馈。
因此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中国纳税人在我身上的投资也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而中国纳税人在这位作者身上的投资呢?可能都打了水漂了吧?可能也没有都打水漂,因为她把后半生的所有精力,都无私奉献给了美国社会,成为了一名品德高尚的国际主义战士?
实际上,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中国人到国外,是有很多路径可以选择的。
许多人一出国就开始从事专业工作了。既使不能直接做专业工作,读书也是积极的选择。比如,同在美国的陈鸿仪女士是这位作者的朋友,她在美国读了博士,后来还成为终身教授。
如果关心经济学界,一定知道王小鲁这个名字。经历过19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风云际会,谁要是不知道王小鲁,那都不好意思在经济学圈里混。
大概是在1989年下半年,我去堪培拉的国立大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曾在小鲁家住过一夜(在国内我们同参与“发展组”的工作)。他当时在澳洲的身份是陪读。
后来我得知,当时的小鲁正处于生活的谷底。他尽管在国内名声显赫,但没有学历,又不会英语。在国内时头上的那些光环,一到澳洲便丧失殆尽,一下成了文盲。不,连文盲都不如。因为文盲还会说话,他连英语都不会说。
小鲁经过了一段的彷徨和调整,大概从1991年开始发奋,先过了语言关,又在国立大学从本科读起,一直读到博士毕业(1997)。那年他已经46岁了。下图是他的主要工作经历。从这份履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发奋者,也是一个成功者。
我们面前的这位作者就不同了,尽管在国内读了大学,具有中级职称,还在美国做了访问学者,可能专业水平过低,英文又很烂,找不着对口的专业工作。她在国外也不想向王小鲁、陈鸿仪那样发奋学习提升自己。这样,便心甘情愿地向底层出溜,做些粗活儿了此一生了。
说她自知之明也好,说她不求上进、安于现状也罢,总之,她丢掉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体面的工作,在美国和中国的打工妹来个大比拼了。
总的来说,文章写得很真实。她的自述说明了,作者本身在学习上是个失败者,在工作方面更是个失败者。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典型的Loser。
不知道新三届的版主为什么要刊登这篇文章,可能是觉得故事的情节还不错吧。但如果Loser能够写出好文章的话,那她就很可能像在海外的那些有成就的华人作家那样,靠稿费谋生了。
最后,本文以一位读者@秀秀,在这篇文章后面的留言,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不喜欢作者,现在在祖国打工,也很随意。我喜欢我的家。喜欢干自己学到的知识的工作。作者像我国的农民工。还不如他们。没有追求,只求活着。哈哈!悲哀啊。”
再补充一句,凤姐在与网友分享自己移居美国后的感受时说: 美国梦难做。国外并不一定比国内好,移民改变不了什么,有的人在美国过得还不如一条狗。只是他们不会说。
图片源自网络
附件:
作者简介
李庆曾,有故事的人: 内蒙兵团大头兵、大学扩招幸运兵、改革大潮排头兵、自主创业志愿兵、教书育人义务兵、纪实创作不老兵。
精彩文章回顾:
饭局上领导让你“去买包中华烟”,别真去买!不懂4个暗示被打脸
科学家宣布人类已达极限寿命!到了这个岁数的人,就应该感到满足了!
山东一女子因坐月子无聊,连破美国2套密码,获国家711万奖励
15岁被毁清白,忍痛拒挚爱,为茅盾屡次打胎,五段婚姻不幸收场
汪平:九四年前,因超生我被罚了十几万,而现在还有比计生更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