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江侗乡游出“一条鱼”,《广西日报》评论猛赞!

柳州市政府新闻办 画卷柳州 2020-08-28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日前,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100多名代表,现场观摩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三江“稻渔综合种养”获观摩代表热赞。为此,《广西日报》在头版刊发报道介绍经验后,又刊发评论盛赞!

8月8日,《广西日报》评论版头条“八桂纵横”板块刊发评论《找准本地可跃龙门的那条“鱼”》

全文如下:


找准本地可跃龙门的那条“鱼”

    

       据《广西日报》8月4日报道,来自全国14个省份的100多名代表,于近日现场观摩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三江“稻渔综合种养”获观摩代表热赞。


       稻田养鱼、养蟹等立体养殖并不新鲜,南方北方水稻产区都有此事。三江的稻田养鱼也是传统做法,不过原先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产量和规模上不去,更难以变现推动市场消费,增加群众收入。


       然而,自2014年起的摸索实践,使三江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如今已推广至7.5万亩,“两茶+稻渔”等主导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96.5%以上,让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


       三江“稻渔综合种养”获肯定,其中涉及几个因素:对应了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这个热点;做好产业规划,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和标准化推广;打造、形成了三江“高山稻鱼”“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这也是当前消费升级且市场追捧的热点。


       这几个主要因素,让三江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偏远贫困山区脱颖而出,其“稻渔综合种养”扶贫特色产业获农业农村部推介,引来全国各地代表现场观摩,足见其从传统中推陈出新的思路与做法,有值得学习甚至在稻作区推广的价值。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三江稻田鲤鱼却已不再是那条鱼了。2017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后,其跃入“龙门”有了“官身”。“一条鱼”游出侗乡,拓出一条脱贫新路。


       细看这条“路”,三江的扶贫特色产业,既因地制宜尊重传统,更摸索实践推陈出新,使这条“鱼”的价值,远不止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当地群众增收。三江的脱贫攻坚实践,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在担当实干面前,任何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和贫困“硬骨头”,都一定有其脆弱不堪的“软肋”。不惧困难敢作善为,脱贫攻坚就会柳暗花明,我们就能如期精准完成我区脱贫攻坚重任,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这条“路”还证明,在传统与新常态面前,开放的视野和多维的思路,就是一条条从困境中延伸向未来的前进之路。一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百姓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的养成,之所以成为传统,是经年的实践与探索造就的,但是,传统并不意味着要固步自封,好的自应坚持,不足的就要拓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因地制宜,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就不会固化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而是变成发展的垫脚石。


       三江“游出一条鱼”,其他地方也应该有自己的“鱼”。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区确定了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入选78个特色产业,制定出台了20多份政策文件推动特色扶贫产业塑型升级,创新提出并实施发展县级“5+2”和贫困村“3+1”特色产业,有效解决了扶贫产业散、小、弱等问题,2018年被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目前,广西产业扶贫已覆盖91.3%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形成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


       三江的这条“鱼”可以“游出”侗乡,变身增值,全区其他市县、各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是否也找准了本地的、可跃龙门的那条“鱼”?(子午)


稻花披彩舞风笑,鱼体镶金戏水欢。产业扶贫结硕果,农渔文化谱新篇。


此前,7月29日,广西云客户端刊发《“一条鱼”游出“脱贫路”:三江“稻渔综合种养”获全国现场会代表追捧》,介绍了三江模式!

“稻花披彩舞风笑,鱼体镶金戏水欢。产业扶贫结硕果,农渔文化谱新篇。”7月28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的2019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上,参加活动的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即兴赋诗,盛赞稻渔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



与会代表到三江良口乡南寨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实地参观。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座谈会讲话。


当日,来自全国14个省区的1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同体验和品味古老的稻渔文化。本次活动强调,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做好产业规划,突出重点区域,打造典型模式,推进产业融合,争取政策支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渔业贡献。


座谈会现场。


据了解,三江传统的稻田养鱼一直以自给自足为主,产量低,难以供应市场,百姓无法从中增收。2014年起,三江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对全县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打造了“田中有稻、水里有鱼、水底有螺、泥中有鳅、坑上有瓜果”的立体开发样板,创立了“优质稻+再生稻+鱼+瓜果”的“三江模式”。


现场观摩。


目前,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累计完成田基硬化改造3.8万亩,建成稻田鱼坑1.8万个,稻渔产业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稻渔增收1000元。2017年,三江稻田鲤鱼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一条鱼”为侗乡百姓游出了一条脱贫“新路子”。





稻渔综合种养让侗乡百姓多了一条脱贫致富路子。


稻渔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三江县委书记邝驱表示:“我们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在山上做好茶叶、油茶产业,在水上做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通过茶叶、油茶中长期的产业来确保群众有中长期持续稳定收入,通过“短平快”的稻渔产业来实现群众当年投产、当年增收,达到贫困人口人均半亩茶叶、1亩高效油茶和户均一个标准化鱼坑的目标,‘两茶+稻渔’等主导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96.5%以上。


县委书记邝驱(前)带队深入调研该县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该县程村乡大树村以前只单纯种稻,很少有人养鱼,稻田基本没啥收入。2015年起,县里在该村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村民开挖鱼坑、鱼沟,在鱼坑上搭建瓜棚,创新实行“优质稻+再生稻+瓜菜+三江鲤鱼(罗非鱼、长丰鲫)”“优质稻+再生稻+瓜果+鳖”两种模式,目前基地面积已达500亩,基地平均每亩产量为优质稻545公斤、再生稻300公斤、稻田鲤鱼55公斤,平均每亩利润4000多元。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推介!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