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取消土地限制将有效激活房地产市场

韩菲 贝壳研究院 2023-10-26

10月17日,据媒体报道,9月底,自然资源部给各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文件,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建议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等。如果这一消息属实,我们认为,“取消地价限制”和“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能够鼓励市场形成更高品质的住房,引领换房群体的改善需求释放。

过去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住房缺口较大,为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监管部门推出“禁墅令”。国土部要求所有新出让的宅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0。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住房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进入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发展时期,居民对房子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有房群体对“好房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是住房空间有待提高

文献研究表明,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可能会对身心健康、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国际上测度“过于拥挤”的指标主要有四个:每个房间的人数(PPR)、每间卧室的人数(PPB)、人均居住面积(USFPP)、PPR和USFPP的交叉值。最常用的是方法是基于每个房间的人数来测度过于拥挤。英国ODPM报告给予的标准是,每个房间多于0.75人-每个房间多于1.5人,即人均住房间数小于0.67间属于过度拥挤。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给予的标准是每个房间多于1人,即人均住房间数小于1被认为处于过于拥挤的环境。另根据欧盟的标准,如果一个住户可随意支配的房间少于以下这些,那么可以认为该住户的居住条件是过于拥挤的:

-家庭共用的1个房间

-夫妻共用的1个房间

-单身成年人私用的1个房间(18岁以上)

-2名同性青少年共用的1个房间(12-17岁)

-2名异性青少年各自1个私用房间(12-17岁)

-2名儿童共用的1个房间(12岁以下)

相比而言,2020年我国城市家庭户居民的人均住房间数为0.99,其中上海和天津均低于0.90,北京仅0.91。集体户居民的人均居住条件较家庭户更低。

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为53.93%。如果参考欧盟标准,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若与父母同住,合理住房需求至少需要三居室;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大部分情况下仍需三居室住房;三孩及以上家庭合理住房需求至少需要三居室。而据贝壳数据统计,重点城市存量房中一居室和二居室合计占比达50%,其中北京和上海一居室和二居室合计占比均接近70%。可见对多孩家庭而言,大城市的居住拥挤情况仍较普遍。

图1:人均住房间数

资料来源:OECD、国家统计局、贝壳研究院 

二是居住形态单一导致居住舒适度不佳

居住形态大体包括独栋、双拼/联排、多层住宅、高层住宅等几种类型。不同的居住形态在居住舒适度方面有所差异。居住舒适度是居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人的生理感受上的舒适,包括空间大小、采光质量、空气质量、噪音程度等。在现代城市规划制度建立之前,英国的《公共卫生法》中就已经把城市密度、住宅的日照、通风、采光,上下水等作为基本的公共卫生条件写入法律;二是人的心理感受上的舒适,包括安全性、私密性、邻里关系的亲密度等。

比如,自然采光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持续的自然光具有提高免疫力、改善心情、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住宅室内的采光标准都不同,不同形态的住宅对于自然光的采光效率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低层住宅的采光质量要高于高层住宅。

国外独栋住宅占比普遍较高。2021年美国的独栋住房(包含单户型住宅、联排别墅、单户自建住宅)在所有房屋存量中的比例高达82%。美国独栋住宅一般为一层或两层建筑,有私人的入口,门前有草坪,房后有庭院,多半配有两个车位的车库,相比于居住在十几层以上的普通公寓,无论是采光、通风还是私密性均更佳。

2018年日本按户数统计的独栋住宅占比53.6%。在工业较少的地区,如秋田县,独栋占比高达80%,公寓只占18%。英国独栋和双拼合计占比83.3%,公寓占比仅16.4%。欧盟平均来看,独栋和双拼合计占比41.3%。

图2:日本各地不同居住形态比例(2018年)

资料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贝壳研究院

表1:欧洲各国不同居住形态占比(%)

资料来源: Eurostat,贝壳研究院

注:以上数据范围不包括农村,英国为2018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22年数据

为满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大量住房需求,叠加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我国形成了当前的高密度住宅模式。城镇家庭居住形态以多层和高层住宅为主,独栋住宅占比较低。截至2019年,我国城镇建筑面积中别墅、高档住宅面积占比仅为2.7%。

表2:城镇家庭户不同居住形态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贝壳研究院

我国住房发展正在进入改善升级阶段。当前市场交易面临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市场供给侧缺乏好的住房产品,难以满足改善需求。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较高,通勤高峰时期道路拥堵严重,住在郊区通勤并不方便,这便催生出居民的多套住房需求,如工作日住在市中心便于通勤,周末住在郊区享受更好的居住体验。但当前住房供给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改善的需要。

究其原因,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住房土地出让中存在两大约束:一方面为了限制房价而限制土地出让价格的上限,另一方面限制宅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0。这些限制性政策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时期发挥积极作用,但代价是让房企不能按照需求升级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如若放松对远郊区的容积率限制,可在未来向市场释放高质量的产品,牵引换房需求释放。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居民住房改善空间较大,但品质供给仍显不足,未来政策可在以下两方面继续发力:一是加大低密度高品质住房供给。逐步放开大城市郊区住房容积率限制,对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全域放开住房容积率限制,给予居民更多改善空间。二是对仍有限购政策的城市,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不纳入限购范围,允许有意愿有能力的居民通过改善居住形态提升居住体验。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为研究院分析师独立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亦不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中所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市场交易和投资建议。本文版权为贝壳研究院所有,对本文保留一切权利,未经事先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翻版、复印、发表或引用本文的任何部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