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祥明:城市、景观与场地记忆|共建绿色健康人文的生态园林城市国际论坛主旨发言


LANDSCAPE·ART·LIFE

园林·艺术·生活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商城镇开放互利合作,共谋国际城镇绿色发展之路,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公园协会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在无锡举办“共建绿色健康人文的生态园林城市——重塑城市、人、自然的亲密关系”国际论坛。会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朱祥明作城市、景观与场地记忆主旨发言。现将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城市、景观与场地记忆



朱祥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教授级高工



点击视频,观看朱祥明主旨发言



城市作为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会留下各种有形的生存痕迹: 例如各种文字、图像、构筑物。

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说过:“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

作家冯骥才先生也曾说: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场地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多个场地的组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人们在城市不同场地空间的经历积累是形成城市记忆的基础。

对于市民,城市的历史遗迹可以唤起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对于游客,城市的遗迹使其能够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将这一了解存储于对该城市的记忆之中。

景观作为场地表达的重要媒介,风景园林设计师有责任为一代代人留下场地的历史记忆。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有很多的设计师,尤其是年轻的设计师,无视或者轻视昨天留下的场地记忆价值,而热衷于杜撰、编写一些今天的“精彩故事”,在整个城市更新的阶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实,国内外已有相关历史遗迹保护法规出台,那么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历史遗迹的保护需要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撑,通过树立基本准则,对城市记忆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延续,形成基本的约束力。例如1931年《雅典宪章》、1979年《巴拉宪章》等。住建部也在去年8月31号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

1931年的《雅典宪章》(Athens Charter),明确提出“建筑应尊重其所处城市的外部环境与城市风貌,尤其是与历史建筑毗邻时,更应对周边环境给予特殊的考虑”。

1979年的《巴拉宪章》(Burra Charter),作为城市重要历史遗迹的保护准则,提到:“对历史区域现存肌理、功能、与之关联的历史意义需建立基本的尊重,并采取审慎的措施,尽量减少对其不必要变动。”在针对历史地段特定文脉方面,该宪章也明确指出:“所有有助于历史遗址文化意义的联系,包括视觉图像,都需要得到保护。不适宜修建、拆除、翻修房屋以及其他可能损害上述联系的行为。” 202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提到:“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保护老城区自然山水环境,保护古树、古桥、古井等历史遗存。……鼓励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形式,建设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城市建筑。加强城市生态修复,留白增绿,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城市景观泛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内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如何恰如其分的对待场地记忆,充分调动景观要素及多元的设计手法,发挥景观设计的优势,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延续场地历史和城市文脉,是景观设计师的重要使命。

接下来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解释、演绎“场地记忆”的景观化表达途径及项目示例。






PART  01

修补与柔和


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其周边空间的建设需要结合周边城市空间的发展进行有机更新。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的景观空间,首先要考虑的是修复历史遗迹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对空间进行梳理与融合,对历史风貌进行保护与协调,为场地功能的转型及提升制定相应策略。


Case/香港九龙寨城公园项目

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香港政府建筑署


面积约2.7公顷,曾是一块被英国割占而仍是中国行使领土主权的地方。当年订立割让和约后,这里成为香港、英国和中国大陆之间的“三不管”地区。2.7公顷的地方住了4万居民,很多香港枪战片均以此为背景,寨内藏污纳垢,环境恶劣。

◎香港九龙寨城公园建设前1987年香港政府宣布全面清拆九龙寨城。1995年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与香港建筑署合作,主持完成九龙寨城公园设计项目。1995年12月一座清初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公园正式开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修复保留了清政府时期的衙门,同时开辟专门的区域(南门),集中展示原有的城墙遗迹。◎香港九龙寨城公园建设后(组图)





PART 02

保护与拓展


不是所有的历史遗迹都能完好无损的保留至今。在对部分保留的结构或装饰构件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以现代建造技艺恢复历史遗迹的形式、样式 ,“做旧如旧”,同时拓展该区域的生态文化功能,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段。


Case/福建泉州五里桥文化公园项目

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


总面积70公顷。基地内保留有一座梁式石桥,全长五华里(约2555米),为我国现存最长的梁式古石桥;该桥始建于南宋时期,迄今已有870余年历史。

◎五里桥修复前整体风貌

在恢复五里桥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围绕五里桥的历史文化,将建筑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游憩空间塑造“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周边受污染严重的环境进行了生态恢复与重塑,同时为市民拓展了历史回顾、环境教育和休憩活动的场所。

◎五里桥修复后整体风貌(组图)




PART 03

重组与再生


以突出场地特征为前提,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一些有特定的历史痕迹、场地特征等“有故事”的场地,景观设计应杜绝彻底拆毁、全盘重建的简单粗暴做法。设计宗旨应强调对场地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场地历史和环境进行保护、调整、适当更新,积极探索延续场地历史文脉的创新方式,为场地植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最终为旧场地带来新的生命力。


Case/上海后工业景观示范园项目

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瓦伦丁+瓦伦丁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


改造前为停产多年的上海铁合金厂。设计通过改造、重组与再生三大设计策略,对场地特有的工业元素和环境特质进行保留和延续,塑造了示范性的多功能景观空间。一方面,设计通过对遗留下来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采用保留、更新转型或艺术加工的方式进行再利用,将其转换为场地主要的景观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土壤改良技术、建设地表水循环系统和恢复现场植被,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促进场地的生态系统进入可持续的良性演替发展阶段。

上海后工业景观示范园项目(组图)





PART 04 

怀旧与纳新


在城市更新阶段,伴随城市产业结构及业态调整,将原来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公园绿地。设计师围绕场地记忆载体,通过融入新的设计方式、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功能,也是城市更新中常见的景观设计手法。新的景观设计形式可以在文化和艺术的表达上与该地的历史和艺术特征相媲美,植入场地新的功能也与旧的场地记忆有机融合,两者相得益彰。


Case/上海徐家汇公园项目

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加拿大W.A.A联合景观设计所


原为大中华橡胶厂、中国唱片厂以及部分住宅。大中华橡胶厂是上海最早的橡胶工业企业,也是中国最早制造轮胎和出口轮胎的工厂,既是工业时代的见证,也是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又是上海重工业污染的代表。
耸立在原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是整个橡胶厂留下来的唯一构筑物,在公园建设中不仅没被拆除,反而增高了11米。并在顶部装上了特别的光纤发光装置,既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历史痕迹,同时也通过新技术及新材料给现在人们污染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与大烟囱一起保留下来的还有一栋三层“小红楼”,作为当年百代公司办公地之一,内部设有我国第一座录音棚,是我国唱片业的先驱,亦是留声机时代的“特殊记忆”。◎上海徐家汇公园





PART 05沿袭与变化


尊重城市历史并不代表应对其一味地保留,对场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考虑隆重、正规的纪念性功能,景观设计在沿袭场地特征的基础上,对场地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沿袭和变化。通过将日常司空见惯的使用场景与地区文化历史相结合,并进行适当的变化与转译,塑造出既能满足百姓日常使用需求,又能唤醒更多普通民众城市记忆的公共活动空间。
Case/上海徐汇跑道公园项目设计:Sasaki事务所


考虑到场地的前身是原龙华机场跑道,设计师尽可能的保留原有作为机场跑道的混凝土路面,通过模仿机场跑道的动态效果,采用多样化的线性空间对场地特征进行呼应,使街道和公园形成统一的跑道系统。结合线性空间设计,融入了独特的设施材料、细节尺度和竖向设计,满足汽车、自行车和行人的功能需要,在区域城市更新中留下一道难忘的场地记忆。此外,埋地式的线性灯带和点状地埋灯,在形式上延续了灯具作为机场最重要的通信和照明的功能,也呼应了场地作为我国航空和工艺历史的代表;不仅保留了场地曾经的“轨迹”,也是现在公园的特殊象征视觉元素之一。◎上海徐汇跑道公园

该项目的景观设计有着清晰、明确的思路,为了延续场地的特性,将原来的机场跑道全部保留作为公园主通道,对局部破损的跑道也进行了原样修补,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了跑道的“生命”,成为承载现代生活的“跑道”。

◎上海徐汇跑道公园




PART 06

工业与艺术


“工业化”一度被当作冷酷、笨重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独特的元素符号本身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相关项目,将“工业符号”与景观艺术相结合,植入相关的艺术展示内涵,构成独具特色的景观艺术体系。设计师在巧妙利用“工业化”符号为游客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在场地环境中融入人文精神及人文素养,亦能达到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的目的。这种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也为参观者带来更加生动、新颖、鲜活的印象。

Case/上海油罐艺术公园项目设计:OPEN建筑事务所


全球为数不多的油罐空间改造经典案例之一。场地原为龙华机场的航空储油罐,设计师以保留历史工业遗存的五个大小油罐为前提,围绕原油罐作为场地的核心元素,注重对油罐空间的再利用。
通过整合周边景观场地功能,将室外空间改造成面向公众开放的主题公园。而室内则改造成能够容纳多元展览和活动的空间,并融入书店、教育中心及餐厅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这不仅是对工业遗迹的尊重,也是对现代都市人渴望亲近自然的回应,更是对建立一种新型艺术模式的探索。该项目将历史工业废墟华丽转型成面向城市的、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并将多种与艺术相关的功能注入到这片充满工业城市记忆的空间中。这是一座无边界的美术馆,人们能够在文化艺术、自然景观与城市街区之间随意穿行;这是也一个非常亲民的美术馆,不设围栏的户外空间随时欢迎市民游客的进入和体验,在场地中开展散步、慢跑、拍照打卡或是草地野餐等休闲活动。◎上海油罐艺术公园项目(组图)




反 思

◈ 场地的记忆需要以场地历史遗迹的保留为前提,这个光靠设计师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建设管理者、政府决策者、甚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来支撑。


◈ 城市更新中对历史遗迹、场地记忆的保留,既是为了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而作出的一种理性的行为,也是将一座城市的场地记忆与历史文化内涵有机融合,彰显不同城市特色的有效途径。景观设计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以保护为先,深入了解场地历史和城市文脉的关系,挖掘场地记忆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用景观形式的语言疏通场地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联系。要在功能和形式上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注重历史遗迹、文化内涵与场地特征的再表达;让场地历史在空间、功能及总体布局上与城市空间、时代发展需求有机融合。


◈ 城市更新、历史遗迹、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既是一项复杂、长期、细致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对历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等在地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并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的综合性工作。同时,还需要有虑及长远的设计眼光,在保护、传承中兼顾时代未来发展的需求。这项工作也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设计师不断探索研究,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设计手法创新、建筑材料创新。对设计师而言,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有多元化的设计手法、多样化的材料形式、多用途的功能场所,在延续场地历史的同时,也让历史场所焕发时代光芒和生机活力。





其他嘉宾主旨发言将陆续推送

敬请期待



END





编   辑|李   菲   校   对|任彦洁   蒋春燕   刘  骥审   核|朱祥明   于   春     审   定|陈浩东



往期推荐Historical articles

✦ 主题片|致城市:我们的家园 诗与远方


✦ 发布|共建绿色健康人文的城市家园·江苏共识(2022)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11月6日开幕


 2022国际城市与城镇绿色创新发展大会|共建绿色健康人文的生态园林城市——重塑城市、人、自然的亲密关系分论坛成功举办


✦ 名单公布 | 江苏省公众喜爱的高品质绿色空间实践项目(第一批)


✦ 正式发布|《江苏省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2022)》


 十年·江苏城市园林绿化|新征程再出发


✦ 江苏发布新发展阶段城市园林绿化江苏倡议(20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