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广东省新安县地名考释(二)如何考释①
该文原载于《清<新安县志>里的深港村落》一书中,原文标题为《对嘉庆<新安县志>所载的857条村落的注释》,为简洁版。现为详尽版。
对嘉庆《新安县志》所载的857条村落的注释(考释)。
这问题听起来很简单。这有多难?857条村落与现在的村名对一对不就得了吗?
非也。嘉庆《新安县志》(以下简称《嘉志》)成书于1819年,在过去200年间,约860条乡村,随着深圳、东莞、香港的行政区域变迁、变更村名、人民公社成立生产队、水库移民、人造村名、大量村名同名相混等等原因,能够让现时大众正确无误地理解嘉庆《嘉志》中记载的某村就是现时某村的,不过十之五六,仍有十之四五为人所误解或不知。
↑【以上图为例,该版面为《嘉志》的记载村落的“都里”的其中一页。上面记载着36条乡村,均在今罗湖福田及香港北区一带。其中,能让人不需考究就能释读出来的村落只有红框的14条,占比只有39%】
例如,大家知道《嘉志》记载的福永司下辖的“德福庄”是现在哪个村?是深圳公明街道的薯田埔。对于这个问题,薯田埔村村民都知道,至今薯田埔村的牌坊上背面依然写着“德福庄”!但外人几乎无人知晓。
↑薯田埔村牌坊 正面书“薯田埔”
↑薯田埔村牌坊 背面书“德福庄”
又例如,《嘉志》记载的福永司下辖的“龙头村”是现在哪个村?是深圳沙井的上星村。上星村老一辈村民就知道,但外人几乎无人知晓。
所以,要完全注释857条村落,不是一件容易事。既要经过对原居民的询问了解,又要借助县志、区志、镇志、族谱、老地契、老版地图、政府相关资料等记录以及借助现代的电子地图、互联网等来完善。
↑香港小沥源村蔡氏族谱(网络图片)。讲述小沥源村始祖由东莞靖康堡堂厦(今东莞长安镇沙头村塘厦)迁至新安县蔡坑村(今香港大埔区泰亨村)继而迁至小沥源的经过。
↑清光绪年间《新安县图》。图中可以找到许多已消失的(或已改换村名)村落,例如沙井“震龙村”、公明“禾鹄岭”等等。
↑1985年深圳地图,图中可以找到许多已消失的村落或地名。例如罗湖泥岗村侧的“南安”——《嘉志》记作“南岸村”。
↑1999年《深圳市写真地图集》南山区的其中的图页。图中南光村之南、新能源大厦之北可以找到已消失的一个村落名(地名)——东栅龙。东栅龙原是南光村的一个自然村,又称东栅。
↑上世纪50年代的宝安县“第五区新民乡横龙冈村”地契。图中左上角可以找到已消失的一个村落名(地名)——东栅村。该图与之前1999年《深圳市写真地图集》所载的东栅龙互为印证。横龙冈村正是现在的南光村,东栅是其下一自然村。好友@彩虹提供
如果将《嘉志》记载的村落比作祖宗,现今的村落比作子孙,这其实就等于是要为《嘉志》中的村落(老祖宗)找出他的子孙,同时亦为现今的村落(子孙)找出他的祖宗。
摆在面前的是一班老祖宗及一班子孙,如何将他们一一对应?
首先,地域的排除与纳入。
排除,就是将那些不可能是《嘉志》老祖宗的子孙村落排除。例如龙岗的龙岗镇、横岗镇、坪山镇、坪地镇、坑梓镇这5个镇(以下简称“龙岗五镇”)明清以来一直是归善县(惠阳县)管辖,直至1958年才划入宝安县,所以,龙岗五镇的村落不会出现在《嘉志》里,即不会是《嘉志》老祖宗的子孙。清末至1958年才相继划入宝安县的还有观澜北部与光明的部分村落,例如观澜章阁、丹坑、光明径口、百花洞村等等,这些村落不会出现在《嘉志》里。
↑1986年《宝安县志》之“建置区划”。直至1958年底“龙岗五镇”及大鹏、葵涌、南澳均属惠阳县管辖
纳入,就是将那些现时不属于深圳,但嘉庆年间属于新安县的,可能会在《嘉志》里记载的现时的村落全部纳入比对。例如香港的全部村落,以及东莞的塘厦镇、清溪镇、凤岗镇这3个镇(以下简称“塘厦三镇”,虽然乾隆年间已划入东莞,但《嘉志》仍载有不少)的全部村落。当然也别忘了珠海的万山群岛,万山群岛直至1953年才被划出宝安县,改由珠海县管辖。
其次,成村世间的排除。就是将那些成村时间晚,明确在晚清、民国甚至土改后成立的村落排除。因为那些村落不可能出现在《嘉志》里。例如宝安西部的民主、和平、下十围、翻身,罗湖的渔民村、福田的渔农村等村落原是水上人家(疍家人)的临时落脚点当时并无村落,解放后政府安置落户定居才形成村落,应予排除。更重要一点的是:在清代,即使上述那些地点有居民点,由于朝廷对疍家人村落不予承认,故而并不会记于《嘉志》之中。
还有香港在晚清及民国时因大量移民涌入而形成的村落(例如元朗的天水围、马草垄等)和之后迁徙而形成村落(例如元朗的冯家围,八乡的长江村等),应排除在外。
第三,地域范围要大概确定。《嘉志》里,整个新安县划分成的四个区域:典史、县丞、官富司、福永司。所谓地域范围要大概确定,就是对《嘉志》记载的四个区域的范围,要有大概的确认。我们根据一些已确定无误的村名及其所在的区域可大致确定当时新安县四个区域的范围:
例如,在典史区域里,有南头镇沙、第一甲、田下、北头、大涌、塘蓢、臣田、西乡、流塘、后海、湾下等村落。这些村落在《嘉志》中没有同名,独一无二。而这些村落均位于现在南山区及宝安区新安、西乡街道南部。故可判断:“典史”大概管辖现今整个南山区及宝安区的新安街道及西乡街道南部。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断出:
“县丞”大概管辖现在的大鹏新区葵涌(不含坝岗)、大鹏、南澳三镇及盐田区的梅沙街道(不含三洲田);
“福永司”大概管辖现在的宝安区(不含新安街道与西乡街道南部)及光明区;
“官富司”最大,管辖现在的整个香港及深圳罗湖区、福田区、盐田区(不含梅沙)、龙华区(不含大部分观澜)、龙岗区的布吉镇、平湖镇和东莞的“塘厦三镇”。
地域有了大约的判定,我们就可以以此排除许多的误区,进行考释。
比如,记载在《嘉志》福永司里的村落不可能在今日的大鹏区、龙岗区,记载在县丞里的村落不可能在今日的南山区、宝安区等等。如不理清这一点,则往往出现贻笑大方的论调。例如以为典史里记载的“龙冈村”就是龙岗区龙岗村。其实,典史管辖南山区及宝安的新安街道及西乡街道一带,怎会记载到四五十公里外的龙岗五镇的村庄?典史里记载的龙冈村是现今南山区的南光村,原名横龙岗,后改南岗,又改南光。至今南光村的牌坊上依然写着“横龙岗”!
↑至今南光村的牌坊上依然写着“横龙岗”
又如,以为官富司里记载的塘头下墟和塘头下新墟就是宝安区塘头村。其实,塘头村位于现今宝安区石岩南部,属于典史与福永司交界处,不可能属官富司管辖,更何况福永司已记载了塘头村,而且塘头村从未成墟,怎会称作塘头下墟和塘头下新墟?其实,官富司里记载的塘头下墟和塘头下新墟是现今东莞的塘厦镇,塘厦原名塘头下,又分新墟和旧墟,直至解放后很长时间,塘厦一直称塘头下或塘头厦。(这在上一篇《清广东省新安县地名考释(一)前言》中已讲述)
又例如,以为官富司(序号407)记载的东涌村就是现今大鹏区南澳镇的东涌村。其实,南澳的东涌当时属县丞管辖,又怎会是官富司里的东涌?其实官富司(序号407)东涌村是现今福田区下沙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