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区划变迁考释(一)渊源及明末清初区划划分
新安县区划变迁考释(一)渊源及明末清初区划划分
许多人都知道,宝安县一名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迄今已近1700年。但,若真正谈论明代后期至今所说的“宝安县”(亦即新安县,范围大约为今深圳与香港)的历史,应从万历元年(1573年)析出新安县开始,实则只有400多年。因为,东晋至明代中期的“宝安县”并非明末至当代时常说起的“宝安县”。明代中期之前所说的宝安县,当时实乃指东莞。或严格来说,当时的宝安县是以是东莞为主体的包含了深圳、香港地域的一个县,且狭义之宝安指的就是东莞。
唐安史之乱后,朝廷忌讳“安”字,遂将宝安县改作东莞县。虽然唐代之后国内已无“宝安”一名,但古人在许多诗文著作中依然习惯称东莞为宝安。如明代东莞厚街桥头人陈琏搜罗历代东莞诗作,称作《宝安诗集》;又如清代东莞茶山人邓淳辑有《宝安诗正》六十卷;还有,明代东莞人陈靖吉所写的组诗《宝安八景》,就分别对当时“宝安”的市桥春涨、凤台秋霁、黄岭廉泉、宝山石瓮、彭峒水簾、靖康海市、海月风帆和觉华烟雨共八处美景各赋诗一首,而这些美景,均位于现时东莞境内,其诗之“宝安”实所指东莞。这说明,古人所说之宝安乃指东莞。
而新安县从东莞析出之后之所以名为新安县,其意实为:新宝安县。乃用以区别于老宝安县(东莞县)。而报刊、网络上常说的因“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而取名为“新安”之说,实乃反果为因。并非因“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而取名为“新安”,而是因取名为“新安”而附上文句“革故鼎新、去危为安”。犹如香港南边围围门楹联“南州冠冕,边邑弦歌”,并非因此楹联而将村名起名为“南边围”,而是因该村位于南边而名“南边围”才撰此楹联。
新安,即新宝安县,自从东莞析出后,从此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新的征程:新安——割让\租借香港——宝安——深圳。正如学术群有朋友所言: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今天东莞的名称依然称作宝安,而今天的深圳(宝安)则因为辖内有东莞守御千户所(即南头城),在万历年析出新县时名称则反而是称作东莞了。
因此,谈论新安县的区划变化,就不得不说到东莞县。否则,不能知道前因后果、渊源何在。
由于东莞县(古宝安县)明代以前的地方志已散失,因此,谈及其行政区划的现存最早的史籍应是明代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的《东莞县志》(简称《天志》)。【图1】
↑【图1】《天志》之《重修东莞志书序》载,东莞晋时曰宝安,唐改称东莞。宋代邑人(县民)陈庚开始纂修县志,当时(宋代 )仍将纂修的东莞县志称《宝安志》。
据《天志》载,当时东莞县区划管理实行“乡—都—村”制,辖五乡共二十都。分别为:
文顺乡管辖第一都、第二都、第三都、第四都;
归城乡管辖第五都、第六都、第七都、第八都;
恩德乡管辖第九都、第十都、第十一都、第十二都;
延福乡管辖第十三都、第十四都、第十五都、第十六都;
归化乡管辖第十七都、第十八都、第十九都、第二十都。
每一个都下面,分别管辖数十个乡村,但《天志》记载各村落的文卷散失,故无从罗列。按粗略计算,村落至少应有六七百条。
说回新安县。天顺时期,新安县尚未析出。即是说,上述二十个都 里面就包括了后来的新安县区域。那么,这个时期的行政区划是怎么样的呢?
因《天志》记载各村落的文卷散失,因而我们不能很直接确定出当时各乡、各都的管辖范围。但我们根据《天志》里的记载,关于一些已知地点的所属乡都,可先大概确定一下一些乡、都的位置。例如“白沙巡检司…在十五都,福永巡检司…在十二都,官富巡检司…在第九都……”等记载,可以确定一些都的所在位置:【图2】
白沙司(东莞虎门白沙)所在的是十五都;
缺口镇司(东莞虎门镇口)所在的是十四都;
福永司(深圳福永)所在的是十二都;
中堂司(东莞中堂)所在的是十九都;
官富司(香港九龙)所在的是第九都;
归德场(深圳沙井)所在的是十二都;
东莞场(深圳南头)所在的是十一都;
黄田场(深圳黄田)所在的是第十都;
黄潨(东莞中堂潢涌)的西石书院所在的是二十都;
靖康场(东莞长安)的象冈书院所在的是十六都;
北栅(东莞虎门北栅)的凤冈书院所在的是十四都;
大宁(东莞虎门大宁)的宁溪书院所在的是十四都。
↑【图2】《天志》之《合属衙门》载,白沙司(东莞虎门白沙)所在的是十五都;缺口镇司(东莞虎门镇口)所在的是十四都;福永司(深圳福永)所在的是十二都……
为免混淆,我们将《天志》的二十个都先称之为“老二十都”。现在先暂放一边。我们再看看崇祯年间的《东莞县志》(简称《崇志》)和康熙时期的《东莞县志》(简称《康东莞志》),对于崇祯年间、康熙年间的东莞的区划记载。
《崇志》时(1639年),记载的东莞辖内共有十三都共300多个村落。到康熙《康东莞志》时(1689年),因为与《崇志》只相隔50年,记载的各都的管辖的村落基本上是全数因袭,只有三五个村增减。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些已确定无误的村名、地名及其所在的区域,大致确定了《康东莞志》时东莞县十三个都的范围:
一都:莞城及周边;二都:东城、石碣一带;三都(略);四都(略)、五都(略)、六都(略)、七都:虎门、南沙一带;八都:厚街、沙田一带;九都:长安、大岭山一带;十都(略)、十一都(略);十二都:中堂西部一带;十三都:万江、望牛墩、洪梅、高埗、中堂东部一带【图3】。
↑【图3】《康东莞志》之《坊都》对康熙时东莞各都管辖乡村均作了记载。例如图中的第七都:缺口镇、官涌、壆头、壆尾、沙角、大宁……等等均位于现时东莞虎门镇内,因此可推定康熙时期东莞第七都在虎门一带。
用同样方法,我们也大致确定了康熙时期的《新安县志》(简称《康新安志》)三个乡七个都的范围:
一都:南头及周边;二都:新安、西乡一带;三都:福永、沙井、松岗一带;四都:公明、光明、石岩一带;五都:香港新界西、九龙、港岛一带;六都:罗湖、福田、布吉、龙华、香港新界东北一带;七都:东莞清溪、凤岗、塘厦,深圳平湖、葵涌、大鹏、南澳一带【图4】。
↑【图4】《康新安志》之《地理志》对新安县各都管辖乡村亦都作了记载。图中为第三都村落列表,例如桥头、东坑、茭塘、大步涌、后亭、碧头、沙莆、潭头、新桥、上寮等等村落均位于沙井、松岗、福永一带。方框内的归德场(沙井)就属于第三都管辖。并在结尾加注:已上俱属恩德乡(即一、二、三都均属于恩德乡)。
地域有了大约的判定,现在我们就可以以此排除许多的误区,进行考释。
康熙时,《康东莞志》载东莞有十三个都,而同时期之《康新安志》载新安县有七个都。此东莞十三都与新安七个都,刚好是二十个都。
我们根据比对,可发现,康熙时的东莞十三都与康熙时的新安七个都就是从《天志》的未分家时的老二十都传承过来的,只是更改了“番号”:
《天志》缺口镇司、凤冈书院、宁溪书院所在的老十四都,在《康东莞志》时改作东莞的七都;
《天志》白沙司所在的老十五都,在《康东莞志》时改作东莞的八都;
《天志》靖康场的象冈书院所在的老十六都,在《康东莞志》时改作东莞的九都;
《天志》中堂司所在的老十九都,在《康东莞志》时改作东莞的十二都;
《天志》黄潨的西石书院所在的老二十都,在《康东莞志》时改作东莞的十三都;
《天志》官富司所在的老九都,在《康新安志》时改作新安的五都;
《天志》黄田场所在的老十都,在《康新安志》时改作新安的二都;
《天志》东莞场所在的老十一都,在《康新安志》时改作新安的一都;
《天志》福永司、归德场所在的老十二都,在《康新安志》时改作新安的三都【图4】。
这样一比对,就发现老的区划与新的区划的更改规律:
《天志》老一都、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六都分别成为康熙东莞的一都、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六都,各番号未变;
《天志》老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十二都从东莞析出,成为新安县,分别成为康熙新安的七都、六都、五都、二都、一都、三都、四都;
而《天志》老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因新安县“带走了”七个都,因而重新排号,分别成为康熙东莞的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图5】。
更验证这一点的是,新安县各都头上顶着的乡的名称未改,一都、二都、三都、五都称属恩德乡,四都称属延福乡,六都、七都称属归城乡。因为,在东莞管辖时期,这些 都 一直是这样归属的,它们是有渊源的。【注:关于康熙新安五都所属,清李侍尧《广州府志》载与一二三都同属恩德乡,《康新安志》载与四都同属延福乡。但按地理位置推断,五都似乎属恩德乡合理。因为一二三都与五都接壤而四都五都相隔太远不接壤。】
↑【图5】《天志》的老二十都在析出新安县后成为了东莞的十三个都和新安的七个都。从上文可知,新安县从东莞析出后,老一都至老六都“番号”不变,依然称东莞一都至六都。而老七都至老十三都共七个都析出成为新安县,分别成为新安七个都。老十四都至老二十都因新安县析出,重新排了“番号”,分别改称七都至十三都。更验证这一点的是,它们头上顶着的乡的名称未改,例如《天志》老八都属归城乡,改成新安第六都后依旧称属归城乡;《天志》老十二都属恩德乡,改成新安第三都后依旧称属恩德乡;《天志》老十三都属延福乡,改成新安第四都后依旧称属延福乡。
我们根据康熙东莞十三个都与新安七个都的整理,便重构出新安县析出之前与之后的行政区划图【图6】,并且可发现,是以莞城(一都)为起点,顺时针方向排序,直至万江(二十都)为止点的【图7】。
↑【图6】东莞、新安未“分家”时的行政区划,即老二十都的位置图。在图中可以看出,以莞城(一都)为起点,顺时针方向排序,直至万江(二十都)为止点。
↑【图7】东莞、新安“分家”时的分拆示意图。老七都至老十三都从东莞析出,成为新安县。从此,新安县走上自己的道路。
这样,我们就知道新安县各乡、都的来龙去脉。重构出的康熙年间(实际上从万历开始至康熙年间基本相同)新安县行政区划图如下【图8】。
↑【图8】重构出的康熙年间新安县区划图。
下期《康熙至嘉庆时期县境四至及区划划分》
中
20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