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旅行慈善成为一种「时尚」

用好旅行消费权的 imPACKED 2022-06-08



/



我想你可能遇到过以上类似的旅行经验:


我想做一个有爱心的旅行者,但是我的方法是对的吗?有没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感动呢?🤔





  最好不要。


 你希望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


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容 ©Google


怕生的他们礼貌又害羞地接过你的糖果©Google


 然而现实情况更多的是:


一哄而上伸手、表情严肃(甚至有点凶)

没拿到东西就不肯走的孩子们 ©Google


还可能让没带上礼物的旅行者被粗鲁对待 ©Google


种给予不仅会助长父母鼓励孩子上街要东西的不良风气,如果给的是糖果等甜食,还会加剧他们的蛀牙问题,因为通常这些社区没有充足的口腔护理资源(含氟牙膏、牙医诊所等)。



/



我们可能很难抗拒这样的笑容,还觉得:“awww,这些孩子们好乖,还帮家里分摊生计,我要支持他们!”


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就是“童工”。


他们很可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然后陷入贫穷的无限循环。


童工如何使贫穷恶性循环?

©Stop Child Labour


贫困的家庭无法负担孩子的学费👉孩子被迫去工作👉孩子很少或者没有受教育👉孩子长大后由于没受教育和掌握基本技能,他们只能继续做低收入(甚至危险)的工作👉女孩们很早就结婚生小孩👉他们只能要用很少的收入来养育孩子们👉他们与年轻的工作者相比没有竞争力,而提供给成人的工作机会很少👉贫困的家庭无法负担孩子学费



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统计,目前全球约有1.52亿的童工(2018年),全球每7个孩子里就有1个是童工(Stop Child Labour)。


拒绝童工如何改变循环?

©Stop Child Labour


贫困家庭没有资源送孩子去上学当地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和支持系统👉孩子在15岁前都能获得全日制教育👉年轻人带着技能进入劳动市场并获得较好的薪资👉女孩们较晚结婚生子👉他们的工作收入足以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并在他们父母有需要时能够提供帮助👉小家庭中的父母一方或双方继续工作👉小家庭有能力送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孩子在15岁前都能获得全日制教育



/


©Erin Outdoors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难办,毕竟拍照的情况可能有千百种。拍照之前先问问,是最保险又礼貌的做法。


我们也绝对不能成为这种一下车就包围当地居民疯狂按快门的游客 ©Erin Outdoors 


常我们不鼓励付钱给被拍的对象,因为这容易助长“坑游客”的不良风气: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从游客身上拿到钱(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施舍)。


如果你觉得他们应当得到回报,更好的方式是:


 1 

如果你想拍一名小贩,向他购买一些东西然后再征求对方的同意,这会是让对方感到更受尊重的一种方式。

 

 2 

如果你想拍一个普通的当地人,你可以拍完之后把照片打印出来送给ta,或者主动加ta的社交账号(国内微信,国外脸书/Whatsapp)分享照片给对方。


左图:在云南菜市场拍完两位少数民族妇女后,向对方分享照片 右图:在贵州长街宴上拍到的苗族小姑娘,回家后分享照片给她  ©Dani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地人精心打扮,或者他们在表演一项技艺,并以和游客拍照为生,那么付钱则是一种合理的交易。


和穿着艳丽的哥伦比亚妇女来张合照~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我们很难分辨乞讨是不是这些街友唯一的生存方式,甚至他们的背后是不是被人蛇集团所控制。


尤其当乞讨者是妇女和孩子时,这位妇女很可能根本不是孩子们的母亲,而是人蛇集团用来博取爱心的伎俩。乞讨儿童背后极有可能是暗黑的人口拐卖组织。


直接的给予会让我们得到一种即刻的满足——我真是好人!但是忽略了施舍可能衍生出的问题,一时的帮助也绝对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


如果想帮助在旅途中遇到的弱势群体,最好的方式是捐助靠谱的当地社会/慈善组织(见下图)。相比我们的匆匆到访,他们是长期关注社区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用对的方式提供真正的帮助。






观当地的村庄或家庭,无疑是了解风土人情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过,不同的社区会有不同的性格:他们可能热情好客,也可能保守怕生。


在热情好客的地区,友善礼貌的搭讪很快就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甚至可能被邀请到家里吃上一顿饭。


在新疆拜访牧民家庭 ©Ming 


在保守怕生的地区,居民可能不善于和外人交流,相对闭塞。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本地人的带领和安排,在取得居民信任的情况下进行参观。



我们不鼓励这种参观,作为平凡游客的我们除了四处看看,真的做不了什么。


你期待的是这样其乐融融的画面:



实际上,你在做的是:把孤儿、学童和病人都当成猎奇观赏的对象。


孩子们不是景点!©Think Child Safe


比如看似充满爱心的孤儿院之旅,背后却是一条黑色产业链:


800000名儿童生活在全球各地的孤儿院,其中80%-90%的孩子至少有一个父母尚在人世(来源:U.S Department of State)


如果说,孩子们去孤儿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贫困,那么解决办法应该是努力减少贫困,而不是建立和资助更多的孤儿院。


在海地,大约有3万名儿童生活在孤儿院。这些孤儿院每年至少获得1亿美元的外国捐款,这个数额是海地社会事务部预算的5倍,是国家儿童保护预算的130倍。[1]


孤儿院获得资金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是不是也使得当地政府没有动力去改变这个社会现状了呢?



参观的心态非常重要,是要想去观察了解,还是去旁观审视?去参观孤儿院,是真的关心这些孩子吗?还是只想在孤儿院拍下“我真有爱心”的照片?如果你曾被那些广告吸(欺)引(骗),把孤儿院参观写进过你的“to do list”,现在可以把它划掉了。


关于孤儿院旅行,我们曾在这篇文章中做过更深入的探讨:我的义工旅行让百万儿童被迫“装孤儿”?





那些义工旅行的广告上看起来是这样的:


挥汗!


收获!


爱与欢笑!


收获满满!


但你没想到的是:


对当地的孩子们来说,2周换一个新老师,可能每个老师来就是教你唱“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你辛苦建好的墙,因为质量不够好,当地工人要重新建一遍;或者为了让下一批志愿者也有事做,干脆把这面墙堆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短期义工旅行对当地的伤害大于帮助:


 志愿者>当地社区 

项目以帮助志愿者达成自我成长和获得非凡体验为目标,而不是改善社区问题,甚至可能剥夺当地的工作机会。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治标不治本,与其把钱和精力花在一两周就换一批的志愿者身上,不如培训和聘用当地长期的工作人员,难道不是更有用吗?


 依赖援助>自力更生 

过度依赖捐助来过活,会压制当地社区的发展,无法长期解决问题。


 不专业>专业 

大部分志愿者没有专业的技能,导致做了不少白用功,专业的技能才能真正为当地创造价值。



义工旅行的效率到底有多高呢?我们可以来算算账:


与其汗流浃背地干些无足轻重的活儿,不如好好享受旅行。把钱给到当地,支持当地的经济,就是旅行者对社区最好的帮助。


或者,把你的旅游体验安排给那些专业解决问题的公益机构。


去柬埔暹粒,可以去APOPO参观体验,了解它们如何训练非洲巨鼠探测地雷以解决柬埔寨严重的地雷隐患。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介绍过这里:不是每一个英雄都身披斗笠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想通过参加义工旅行获得特别的体验或者实现自我价值,倒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为了自己而对社区造成伤害,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我们可以先从身边做起,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参加长期的志愿服务,对自己或对社会都更有意义和实质的帮助。





当我们造访了一个社区,了解到当地的一些困难,我们可能会有这些想法:

“我想寄送一些二手衣物”

“我想捐赠一些书籍”

“我想资助一所学校/一口井”

“我想送一些文具给当地的孩子们”

“我想捐赠电脑”


我们的建议是,最好提前了解当地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的帮助,而不是一拍脑袋:“我认为他们需要这些“。


如果捐赠了英文书籍给不使用英文的社区,那书籍只会变成废纸;如果当地的电力资源短缺,那么电脑也派不上任何用场,又或者无法好好维护设备,故障损坏了也没办法修理,最后的下场是进入垃圾填埋场。


2019年全球约有有5,360万公吨的电子垃圾(Global E-waste Monitor 2020),而大部分都会被送往非洲和亚洲的垃圾填埋场,造成当地极大的环境压力。©Andrew McConnell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地捐赠的二手物资极有可能会打压本土的产业发展。


以最常见的二手衣服捐赠为例:


东非共同体(EAC)甚至希望在2019年立法禁止进口来自发达国家的二手衣物,因为二手服装市场可能正在摧毁非洲国家本土的服装纺织产业(不过最终迫于贸易压力没还是妥协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继续大量向非洲倾销二手衣物)


根据调查,1980年-2000年间,捐到非洲的二手衣物导致非洲纺织制造业的产量减少40%,就业人口衰退50%。[4]


乍看之下,这是成千上万吨的爱心 © Google


实际却造就了庞大的二手服装市场

导致不健康的产业发展 ©Google



《旧衣的秘密》,这部纪录片走访了加纳的服装产业,讲述了二手衣物的循环经历:捐到慈善商店的衣物出现在了加纳市场上。



这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冲击——价格大约是本地生产新衣服的40分之一;也有文化上的冲击——便宜的西方二手时尚让本地人逐渐抛弃他们的传统服饰。


越来越多人选择购买二手的西式婚纱 ©Google



Pack for A Purpose鼓励旅行者利用行李多余的空间和额度,根据偏远社区的需求清单,为他们带去当地真正需要的物资。他们强调,千万不要带清单之外的东西,那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Pack for a Purpose支持世界各地超过500个教育项目,包括学校、课外项目和图书馆,75个健康项目,70多个儿童福利项目,35个动物福利项目,例如反偷猎项目、动物保护项目、动物诊所和人道组织。



我们可能会为了腾衣柜的空间而选择把不穿的衣服捐赠出去,觉得一举两得。然而我们的方便却极有可能会对他人造成负担。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捐赠。只有当社区真正有困难的时候,再依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捐赠才是有效的。购买本地商品捐赠,往往是更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式。




·

·

·

·



国际上,有一家专门救助挪威的非洲“慈善组织”,叫「RADI-AID」。


 Radi-Aid


他们发布了一首募捐歌曲:“Africa For Norway - 非洲与挪威同在”。


非洲人民不忍看到挪威的孩子在天寒地冻中苦苦挣扎


于是他们募集暖气捐赠到挪威


因为曾经受到过挪威人民的救助,现在情况反转了,是时候报恩了!这场面是不是宛如欧美众星云集唱着慈善歌曲的模样?


🤷‍♀️ what?认真的吗?挪威人民家里没暖气?


原来,这是一部反讽西方慈善募捐的短片!(实际上是挪威人做的,完整视频戳下面观看👇)



他们还有一则招募志愿者的短片:“Who wants to be volunteers? / 谁想要当志愿者?”


参赛者要通过机智问答的考验,才能获得去非洲当志愿者的机会。


终极问题:非洲总共有多少国家?

参赛者的回答是:1个!

结果....她答对了!她有资格去拯救非洲了!🤦‍♀️



完整视频👆


的确,在很多人的心中,所有非洲国家都差不多,所以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需要的帮助也是一样的。


想做爱心当然是好事,但真实情况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如果你真心在乎你在旅行中发现的社会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支持当地长期致力于改善问题的组织,让专业的人士用他们专业的技能去进行最有效的协助。


有时候,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




** 特别感谢Center for Responsible Travel发布的报告《Travelers’ Philanthropy: Dos and Don’ts of Travel Giving》,给了这篇文章很多启发,感谢志愿者吉吉的前期翻译工作。 

 

报告完整版本可以戳这里:

https://www.responsibletravel.org/docs/TravelGivingDosDonts.pdf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

[1] Tina Rosenberg. "The business of voluntourism: do western go-gooder actually do harm?". The Guardian. 2018-09-13


[2] Sujan Pariyar. "Annual $173 Billion Worth Of Volunteer Tourism Industry Is Enough To Make A Change.". Thrive Global. 2017-10-16


[3] Garth Frazer. "Used-Clothing Donations and Apparel Production in Africa". 2008-02


[4] Center for Responsible Travel. " Travelers' Philanthropy: Dos and Don'ts of Travel Giving". 2011


[5] Emilie Hagedoorn. "Child Labour and Tourism". Fair Trade Tourism. 2013-05-25


[6]Responsible Travel. "Taking Photos - or Requesting Them? The Ethics of Travel Photography."




...................................



👇







可持续旅行目的地导航地图

这些城市已上线: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

昆明|成都|杭州|厦门|大理

......


city烈人城市后援团招募ing

戳下图加入探店!






来个 三连  ,做个好游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