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行分析思路

混合理论 波克夏接班人
2024-09-21

感觉银行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放在一个易碎的玻璃桌面上,总权益/总资产平均8%左右,就像一个保证金比例8%的满仓期货账户,对所持资产的波动容错很低,虽然《巴塞尔II》号称早在1995年就吸取了尼克里森事件的经验教训并在2004年把市场风险纳入监管,但是前两天硅谷银行的倒闭姿势跟30年前的巴林银行也没啥两样,这还是持仓标的缓慢波动时的情况,如果碰上短期的剧烈波动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据说最近巴III刚要把粽子的公允波动算进核心一级资本里,瘫子还不知道怎么弄呢,干脆让银行用一套专门的会计准则得了。还有平均30%的金融资产投资,15%的房贷,一大堆的贷款,统统闭上眼不考虑,本文只记录一下一般情况下银行的分析思路,分成三部分:银行的三个命门、不良对利润的影响、利润对内生性的影响。

第一部分:银行的三个命门

这样形容有点不恰当,应该叫三个发力点,只是想突出一下这三个发力点的重要性。
先上一张图,不熟悉银行的小伙伴先看一下银行的利润结构(见图一)

利息净收入目前是大头,平均占营收的70%以上,主要赚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息差,靠的是低吸高放和期限错配;

负债端
简单介绍一下银行的负债端:
主要包括吸收客户存款和同业借款(同业拆借、向央行借、发债借,这仨都归同业里吧), 负债端比拼的是低成本,客户存款比较充足稳定的话(占比到70-80%),对同业借款就没那么渴求,同业的成本相对就低;但如果你的存款不稳定只占50%多,需要配置大量的同业借款来调剂资金缺口,那么同业的趁火打劫本质立刻凸显,利息狂飙让你整个负债端平均成本都上去。这就是存款和同业借款的关系。

再说存款。
吸收了足够多的存款之后,确实不用再担心同业敲诈了,但如果存款都是高息揽来的也没用,成本还是高,怎么办?
命门一:提高活期存款占比
尤其个人活期存款,看一下各类存款成本,个人活期0.5%以内,公司活期1%左右,而定期存款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在2.5%以上。活期利息那么低,储户又不傻,所以想要提高活期占比很难,但一旦你做到了,你的负债端成本会立刻遥遥领先,你将取得最为关键的优势,往下看资产端就明白了。先插个图看一下11家银行的负债端结构和成本对比(见图二)

资产端
资产端目前以放贷为主,占到了银行总资产的60%左右,是绝对的主力。包括对公和对私,其中对公贷款占6成左右。
说说我现在对对公贷款的理解:
大家知道优质公司评级高又不差钱,通常以极低成本融资;质地差的公司反之,求金若渴,愿意付出高息但风险极高;
所以资金成本低的银行,在优质公司这一层,可凭借低成本优势迅速抢占市场,虽然利息低点,但由于风险也低所以勉强还能接受, 拿到了优质公司贷款这块基本盘,剩下的资金就不急了,慢慢在垃圾堆里翻,挑选相对风险更低一点的公司,锻炼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
而资金成本高的银行,先别说风险高不高了,低利息的贷款根本就不能放,放也是赔本赚吆喝,只能直奔垃圾堆去(此处埋下不良恶果伏笔)。
看一下下面图三中对公贷款平均利息:4%,再看上面图二的计息负债成本,如果想赚2个点利差,1.5成本的银行随便放,而2.5成本(还要考虑间接成本和信用成本)起码得照着5~6的利息往外放,风险程度不言而喻了。故低成本提高净息差同时还能提高资产质量。
图三,银行的资产端情况:

命门二:对私贷款(或叫零售贷款)
说完对公再说对私。
对私贷款目前在总贷款中占比四成左右,主要包括房贷(风险低收益相对偏低)、信用卡(利息贼高接近15%)、消费贷和小微(也叫普惠金融)四类;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的逐渐完善,逃废债成本较高,又暂时没有个人破产法,可无限追责,所以目前对私贷款的优势就是收益高风险低, 由上面图三可知,对私贷款平均利息5.5左右,高于对公的平均利息4.06;而不良率平均不到1%。远低于对公的不良平均值1.61%;
但缺点也很明显:麻烦、客单价低、属于苦活累活、尽调成本高、还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大数据AI啥的,很难在短期内就做出起色。看这一堆的缺点就能想象出如果对私贷款做的好,护城河一定很高,所以它是命门之二。早在2009年,某行行长曾下过一个著名论断: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饭吃。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那么猜猜上面高成本和低成本的两类银行,谁更有资本和时间去慢慢耕耘对私业务呢?

看完存贷就基本等于看完了主要的利息收入,接下来到了银行的第二块收入。
命门三:手续费和佣金收入
又叫中间收入,这块收入在银行之间差别很大,高的接近营收的30%,低的不到10%(国外银行普遍接近50%已占营收的半壁江山),被视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得无数银行纷纷想要美化这个数据(把部分利息收入计入手续费收入,2020年之前大部分银行把信用卡分期费用也计入手续费收入)。
中间业务领域很广,包括银行卡手续费、代销各种公募私募基金信托保险产品、结算托管咨询顾问担保理财等,跟存贷业务那种资金密集型的业务比,一看就是没啥风险纯收费的好项目,既不占资本又增加客户黏性,而且天花板极高只要你有本事;
但同样没有十全十美,中间业务很像对私贷款业务,不好做,由于涉猎领域广,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考验银行综合服务能力,依旧需要慢慢耕耘才能见效。
通过图四,我们看一下中间收入情况:
(银行的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等目前同质化程度高、占比低;主要是债券和非标,非标已被监管削弱,略过)

三个命门凑齐,放在一起分析一下:
先科普两个指标AUM和FPA
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直译为资产管理规模,大致就是高净值客户在本行购买的各类产品总和;有的银行很早就放弃了以拉存款为导向,而实行以AUM为导向,以好的高收益产品逐渐吸引普通客户及高净值客户黏性,前期虽牺牲了存款,但中后期反而会带来大量存款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的主动活期存款(高净值客户对流动性高)。


FPA(Finance Product Aggregate)直译为客户融资总量,一般指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不限于传统表内贷款的全部融资规模。FPA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商行与投行的结合、表内与表外的结合,体现的是一种对客户全面的、综合的服务能力,是综合金融和产融合作的一种协同。

看完这两个指标的简单介绍我们脑补一下,发现它们竟暗合了银行的三个命门:客户的投资、融资、服务。由此带来的低成本优势、零售业务的稳健发展和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三个命门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手握低成本资金,就可以在兼顾低风险的前提下做好对公贷款的基本盘,然后慢慢耕耘对私贷款业务和中间收入业务,不断提升竞争力,抵御互联网金融的侵蚀,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画面太美好了。

但是这并不容易,这要求银行前期能够放弃短视、放弃依靠高吸高放的简单粗暴模式迅速上规模、放弃短期利益,运用长期思维,修炼内功,坚持低风险稳健运营。
因此,我们在观察银行的财报时,一定要注意看,银行有没有护住三个命门,或者说银行为此做了什么应对和改变,这是银行保持后续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第一部分完

第二部分:不良对利润影响

银行的术语“不良”可以理解为平时说的坏账,贷款分五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类归为不良。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花了2块成本吸收了100元存款,并以4块的利息贷出去了,一切正常的话接下来就是每年支付存款利息并收回贷款的本息,从而赚到息差,形成利润。但是只要放贷就会产生一些不良,从而将影响利润。不良对利润的影响有两个角度,我们分别看一下

第一个角度:直接影响

在学习银行的整个过程中,这里迷雾时间最长,导致我后期在思考掩盖不良这个问题时卡在这过不去。后来突然想明白时又感觉很无语,全文最想分享的地方就是这里,还原一下过程,看看思维缺陷。
在我没学习过银行知识之前,如果你问我不良贷款如何影响利润,我觉得马上就能答上来:首先是贷款利息没收到,然后是本金损失了;
但是在我系统的学习银行之后,这种本能的反应居然没了,脑子里都是拨备和减值这些,感觉就像是学会了茴的四种写法之后,已经不认识茴香豆了。
不知是不是思维的惯性或思维的缺陷导致,在看老唐还有谷子地的书和文章时,每次提到贷款收益率或利息收入、净息差、净利差时,刚好都在侧重于讲吸储和放贷时利息的定价决定利差的大小,截几个图看一下:

所以我就想当然的认为, 2进4出,净利差就是2,跟坏不坏账没关系,坏账由计提的减值来控制,跟净利差无关,那后面不良贷款岂不是可以随便藏了?到这已经是完全学傻了。
还好最后某个瞬间想明白了,今年的利息都没收上来,当然影响利息收入和利润了(逾期3个月以上的都应划入不良)。所以一定要知道,当看到报表上A银行净利差比B银行高时,除了说明A的存贷利息差定价可能高于B之外,还隐含了A的贷款质量可能好于B,因为你所看到的营收、利息收入、净息差、净利润等等所有有关收入的指标,都已经把不良贷款的利息损失隐含进去了。

最后再量化一下,不良对利润的直接影响力度,假如这100元是分100笔贷出给不同的人,2进4出年底应该赚2元利息,保守一点使用广义不良率(不良+关注)来计算,广义不良平均值是4%,有4笔今年没收到利息,4*0.04=0.16,2元直接变成1.84,利差降低16个基点,税前利润降低8%。
第一个角度说完了,以一个笑话收尾:有个书呆子闭关学了一年英语,有天出门看到前面一个人T恤上的英文问:GRE在墙上是什么意思?(看不懂的话答案在全文最后)

第二个角度:间接影响

这部分是银行的核心内容,涉及总贷款、不良贷款、拨备余额、减值前利润4个池子的联动;不过别担心,马上尝试用100元让银行零基础的人看懂,先上图(此图改自价投谷子地):

游戏规则:
1:贷款总额100元,当不良贷款小于1.67元时,无论多少,拨备余额大于2.5元即可,这就是监管要求的拨贷比指标;
2:贷款总额100元,当不良贷款大于1.67元时,无论多少,拨备余额都要大于不良的1.5倍,比如2元不良,拨备要大于3元;4元不良,拨备要大于6元,以此类推,这就是监管要求的拨备率指标;
3:贷款总额中源源不断生成新的不良,流入不良贷款的池子;拨备余额的池子里钱从哪来,从减值前利润里划拨过来的,拨完剩下的才是利润;
4:每年可以通过核销让不良贷款的池子降低水位,但同时拨备余额的池子也要同步等量减少;
从游戏规则可以看出,随着总贷款源源不断产生新的不良流入不良的池子中,如果让不良的池子积累到1.67元以上时,麻烦来了,水漫金山寺,拨备的池子要以1.5倍的比例同步跟着成倍的增加,利润马上遭重,都不够填坑的(2022年11家银行的减值前利润占总贷款的平均比值才2.4%);
那怎么办?每年随着新增的不良流入的同时,你必须核销一部分老的不良,让不良的池子保持不超过1.67就行了,虽然核销会导致拨备池子跟着等量减少,但是减多少你就补进去多少,保持住2.5元即可(这里假设本年总贷款100元没变);

弄清楚规则之后,对照着图一看,整个游戏过程就变成了俄罗斯方块和消消乐。

再看一下2022年11家银行的平均新增不良:0.7,平均净核销:0.62,平均不良余额:1.3,都懂了;

最后同样量化一下不良对利润的间接影响。
假如去年不良就在1.67元的临界点上 ,今年新增不良0.5元,则需要核销掉0.5元不良,拨备余额原本2.5,同步跟着减少0.5元变成2元,需要从利润里扣0.5元把拨备余额重新补回到2.5元;导致2元的利差(拨前利润)变成1.5,直接减少25%,回想一下刚才第一个角度,3元的不良才让拨前利润减少8%。而这里5毛的不良就让拨前利润下降25%,显然影响更大。

现实中,银行并不是想核销多少就能核销多少,监管对这个要求很严,不良贷款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条件才能被允许核销掉, 但是每年产生多少新增不良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如果某年新增很多,远超当年能核销的量怎么办?
由规则2可知,如果主动将这些没销干净的新增不良暴露出来, 还要满足拨备的指标达标的情况下,会马上牺牲利润(如果拨备指标不达标,MPA扣分监管照样罚)。
所以这个时候,银行一般选择把超标的不良先藏起来,留着以后慢慢再销, 这样监管指标达标,又不影响利润。
但是过分的藏匿不良也会出现苗头:
❶第一个角度里说的,不良会实打实的导致净息差、净利差降低;也就是说如果存贷款的名义利息和加减息这些条件不变,净利润也表现很正常时,净息差突然降低,就可以怀疑资产质量恶化了。
❷不良一般会藏到关注类里面,这样广义不良率(不良+关注)会明显高出平均,正常类迁徙率也会上升;
❸不良偏离度会露馅,不良/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比值会低于1;
❹报表披露的各行业贷款不良率出现明显的不正常的大幅好于银行平均水平;
所以需要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俄罗斯方块和消消乐的角度去感受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不能单单看报表披露的静态的不良率。看一下图五不良情况:

第三部分:利润对内生性增长的影响

最后,如果各种手法都用上了。仍然藏不住不良,那只能被动暴露出来牺牲利润了,那可要了亲命了。
来看一个重要监管指标,核心一级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其中分子可以简单理解成普通股权益,分母可以简单理解成总资产乘个0.6左右的系数。
核充率按平均8%算的话,100元风险加权资产必须要对应有8元的权益,也就是1元权益可支撑12块5的风险加权资产。
这个核充率堪称于汽车油表预警线,低于预警线就得准备加油了(融资或靠利润内生),否则就得减速(停止扩张)或停车(缩表)。
2022年11家银行平均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RORWA:净利润/风险加权资产)才1.3%,100元风险加权资产,产生1.3元的收益,分掉30%分红,剩余0.9元进核心一级资本,假如之前核充率刚好卡线达标,那么0.9元对应能增加0.9*12.5=11.25元的风险加权资产,最多能扩张11.25%。
但是如果利润更低,或者甚至没有的话,那只能降低扩张速度或停止扩张,甚至缩表,然后进一步影响下一年的利润。

最后还有一点,由于计算加权资产时有的银行用高级法,有的用权重法,高级法的系数更小,导致等量的资产在计算风险加权时,高级法会得出更低的风险加权资产,为了对齐不同银行口径,可以用风险加权资产/贷款余额的比值来进行调整。

到这里银行的三部分内容分析就基本结束了。

学习过程:总共用了大概5周时间学习银行,基本上熟读了老唐和谷子地这两本书,还消耗了很多时间在手动整理11家银行的近6年报表数据上,最开始每列只有70多个数据,但随着后来考虑角度越来越多,最后逐渐增加到了120个左右,合计将近8千多个数据。但实际上每一份财报都没有从头到尾的仔细读一遍,基本上只是摘抄数据。回过头看3月14日写的《学习手财²卡点及解决过程》还是能感受到一点进步。
银行学习就先告一段落了。数据统计表格放在了“阅读原文”中,需要可自取。
书呆子看到的英文是“长城”。
全文完。

参考资料:
唐朝《手把手教你读财报²》
唐书房《全面溃退
价投谷子地《精通银行》
价投谷子地《民生银行2022年年报点评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波克夏接班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