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关于芒格反过来想的第三篇
关于逆向思考已写过两篇:
但是这两篇其实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有时做错误的事,并不是会立刻遭到惩罚,甚至可能还会受到奖励或得到正面的结果;
反之亦然,坚决不碰负面清单,也不是马上就有好的反馈,甚至还会先出现负面影响。
这无疑又增加了混乱的程度,尤其是在奖励机制看似失衡或滞后的情况下催生出“侥幸”和“怀疑”这两种心理状态之后,无疑会使更多的人放下警惕或丧失原则,逐渐卷入那60%的范围。
以上两篇都是从主动的角度去选择逆向思考。
但最近又看到一句话:有的时候正向思考,真的很难穷举;
不禁想,虽然平时我们经常会主动的、甚至刻意的去进行逆向思考,但有些时候,使用逆向思维是不是一种无奈之举或唯一出路呢?
面临这种局面的两种情况
一:
确实,有时从正向思考角度出发的话,可做的事太多,真的难以穷举,最后反而无从下手;
但是换个角度,逆向去思考,清单范围马上大大缩小,便可以围绕着这个缩小的清单先去做一些类似于防御性质的“工程”(如果正向思考算进攻的话),虽不算先人一步,但总不至于束手无策,最起码不会出现大的原则性错误。
二:
在有些领域内,或者说某些情况下,更是不得不使用逆向思维,比如在无数案例或者著作中被提及的:所谓“输家的游戏”中。
1975年,查尔斯•艾里斯在《金融分析家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如何把体育竞技中的赢的策略转嫁到投资中”,题目就叫《输家的游戏》,后来又专门出了一本书《赢得“输家的游戏”—投资者永恒的制胜策略》。
1977年,一位叫西蒙•蓝莫的科学家写了一本书:《网球庸手的高超打法》,专门论证了存在于网球比赛中的“赢家的游戏”和“输家的游戏”。他发现,职业网球比赛中获胜靠自己发挥的更好一点而业余比赛取胜是靠对手失误和犯错更多一点。因此业余的比赛就属于“输家的游戏”,全靠“同行的衬托”。
同样的,20世纪6、70年代,壁球之王乔纳•巴林顿的赢球秘诀也是:靠自身的强壮体魄和惊人耐力以及坚决不犯错的准则,把对手拖垮,等待对手开始犯错,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巴林顿赢了,而是他的对手们输了。
而巴菲特经常说的挥球案例就更是耳熟能详了,深受巴菲特推崇的美国著名棒球击球手和外场手泰德•威廉姆斯的秘诀在于:耐心等待好球,坚决不犯错。他认为去打那些“最佳”格子之外的球,就是属于犯错。
还有一些其他案例,比如汤米•雅穆尔在《如何随时打出遇高水准的高尔夫》中写道:赢球最好的方法是尽量少打坏球。著名军事史专家萨缪尔•莫里森在其《策略与妥协》中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在战争中,错误无可避免,但在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犯战略错误最少的一方,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见,逆向思维真的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思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