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彪往事

印闲生 江宁知府2022
2024-11-12

1928年4月28日,当毛泽东在井冈山下迎接南昌起义部队时,看到一个小年轻在路边给部队讲话:
 
“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红军也能坐天下。”
 
这个小年轻就是林彪。
 
次日,毛泽东让林彪给井冈山红军做《红军能够坐天下》的报告——那年林彪21岁,刚刚被朱德提拔为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营长。
 
或许这件小事让林彪对毛泽东产生了特殊的好感,作为南昌起义部队的一员,他在井冈山时期始终坚定支持毛泽东。
 
1928年底,凭借着军功和敏锐的选择,年轻的林彪升任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的团长,逐渐成为红四军内一号重要的人物。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原名林育蓉,字阳春/祚大,乳名春儿。
 
他是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比第二年轻的罗荣桓小了整整五岁。
 
林彪兄弟姐妹六个,除年龄最大的姐姐和年龄最小的妹妹外,中间是四兄弟;四兄弟的字按照“正、大、光、明”排序,林彪作为老二,字“祚大”。
 
九岁那年,林彪入读私塾。

他的私塾老师李卓侯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老先生曾回忆说:

“育蓉性子阴柔,不好把握,是龙是虫,一切全靠他自己”。
 
林彪走上革命道路和他的两位堂哥有很大的关系,林育英和林育南都是我党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在育英、育南两位堂哥的引导下,1919年7月,林彪入读浚新学校,接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洗礼。
 
1922年3月,小学未毕业的林彪以优异成绩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昌共进中学,其入学考试作文《论男女同校》受到阅卷老师的高度赞赏。
 
求学期间的林彪经常接触陈潭秋、董必武、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听他们谈论国家大事。
 
这一时期的林彪留下了一副对联,非常有趣: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林彪这个人极其沉默寡言,原来这种“沉默是金”的性格是从小就养成的。
 
1924年底,中央要求各地组织迅速在内部选派优秀青年投考广州黄埔军校,为我党培养军事人才。
 
林彪投考的想法得到了两位堂哥的赞许,不过当他写信告知家里,父亲林明卿大吃一惊,跑去武汉阻止儿子。
 
然而林彪心意已决,老父亲最终选择放手;临别前父亲给了林彪一点钱,嘱咐他保重,父子依依惜别。

建国后的林彪、叶群与林明卿
 
1925年,林彪在上海考取黄埔军校,编入第四期,和胡琏、戴笠是同学。
 
到广州后,他不满名字(林育蓉)像女孩,于是自行改名为林彪,别名尤勇。
 
由于有林育南的引荐信,年轻的林彪在广州受到了萧楚女、恽代英等人的照顾。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是少数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担任所在连的党支部书记。
 
1926年10月,黄埔四期学生提前毕业,补充进国民革命军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
 
由于年龄较小、出道较晚,林彪在早期革命队伍里地位并不高。
 
北伐初期,他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4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
 
林彪在部队里非常机灵,有同连的战友后来回忆,当时连长组织射击训练,林彪经常帮忙出点子。
 
比如在小铁桶装入白灰作为靶子,铁桶中弹喷出白灰,以提高战士们的射击趣味。
 
林彪最早的清晰照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选择关口,林彪依然坚定跟随党组织。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林彪在聂荣臻、周士第的率领下参与起义;据当事人们回忆:

“(林)带领的那个排在这场战斗中打得异常勇敢,林彪始终冲在士兵们的前面”。
 
当月的会昌战斗中,林彪再立新功。
 
面对广州卫戍司令钱大钧部(钱曾是林彪在黄埔军校的老师),林彪率一个排沿着一条干水沟从敌人侧翼进攻,起到了奇兵的效果,战后受团部褒奖。
 
不过个别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改变南昌义军当时面临的危险境况。
 
1927年10月,南昌义军被国民党军重创,不少人选择了离开。
 
危急关头,朱德召开全体大会,宣布这支部队今后由他和陈毅领导,并说道:

“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再干的可以回家,来去两便,绝不勉强”。
 
据后来陈毅、粟裕、陈士榘和萧克描述,林彪和一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曾找到陈毅劝他一起走,被陈毅拒绝。
 
林彪等留下枪后离开队伍,出走没不久后遇到困难又重新归队。
 
陈毅当着官兵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林彪,不过仍让其担任七连连长,将功补过。
 
1928年1月,朱德所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林彪任1团2营2连连长,在井冈山会师前的几天里提拔为营长。

 
1928年4月28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起义所部会师井冈山。
 
会师后的部队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林彪任12师28团1营营长。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是林彪的两块“福地”,上山之前,他只是南昌义军中的一个小连长/营长,待到六年后长征时,林彪已是红一方面军头等主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
 
井冈山时期,林彪提出了“买东西要付钱”和“要讲卫生,盖厕所离家要远”两条建议,使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扩充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一时期的林彪的军事指挥风格开始形成。
 
比如:林彪几乎不接近士兵和下级干部,从来不和下级漫谈、开笑话;他解释道:

“带兵要严,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
 
长征期间,林彪率红一军团1.8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
 
1935年5月,林彪率部奔袭泸定桥,他亲自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经两小时激烈战斗成功攻占该桥。
 
后来毛泽东对此次战斗有极高的评价:
 
“过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它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指石达开)。
 
除在遵义会议期间被批评“态度暧昧”“不发一言”外,林彪在长征中的表现总体是上佳的。
 
据林彪在红一军团的下属、开国中将刘忠回忆:
 
“林军团长在长征中经常生病,健康情况不很好。当红军翻过几座大雪山,要进入草地的时候,他的身体更加虚弱了。”
 
“凡是没人吃过的草,他都要亲自尝尝,并且还常常骑上骡子亲自到野外找,找到能食用的野草,就拿到各单位去介绍,或用文字通报全军”。
 
1935年9月9日川西分兵那天凌晨,毛泽东率领北上的7000多残兵中,有一半是林彪的红一军团。

1937年5月,部分红军将领于陕西旬邑织田镇合影。蹲者左起:周子昆、乐少华、杨尚昆、聂荣臻、林彪;站者左起:陈赓、罗瑞卿、周昆。

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爆发。

次月,国共宣布第二次合作,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林彪任师长。
 
平型关大捷后,115师师部行军经过阎锡山部第19军第70师的防地。
 
当时尖兵已经通知晋绥军班哨,但班哨还没来得及向连哨通报。
 
骑马走在前列的林彪被晋军连哨开枪击中,背部脊椎左侧一寸处中弹受贯通枪伤,并打断半寸长的一截肋骨。
 
115师司令部卫生所长彭芸生立即为林彪止血包扎。
 
林彪受伤后,师部按照预定计划继续行军,政委罗荣桓安排师卫生部部长、师保卫部长率一个警卫连护送林师长回延安。
 
此次枪伤让林彪留下了困扰终生的植物神经紊乱症,余生中经常注射麻药止痛。

得知林彪受伤的消息,毛泽东罕有的骑马十五公里迎接探望。
 
之后林彪再没有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赴苏联就医;据说因苏联医生使用药物过量,损伤了林彪的神经机能,形成了怕水、怕风、怕感冒、拉肚、出汗等一系列后遗症。
 
病情加重的林彪开始不信西医,自己研究中医书给自己开药。

三四十年代莫斯科街头

1941年底,林彪回国;他辗转兰州、西安等地,于次年2月8日返回延安。
 
未来争天下的心腹爱将终于回来了,毛泽东十分兴奋,惯于晚睡晚起的毛泽东破例起个大清早去迎接林彪——这是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都不曾有过的。
 
林彪返回延安时正是整风运动爆发的那段时间。

不过他在这场运动中是一个有特权的局外人,既没有人敢整他,他也没有整过别人。

延安时期的林彪主要精力用在和叶群谈恋爱上……

总而言之,这几年林彪的政治任务就是养伤,其他都是小事。

四十年代延安杨家岭为中央办公厅驻地

1945年6月,休养良久的林彪终于出山,前赴山东出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接替肾病发作的罗荣桓

林彪在太行山八路军前敌总部和早几天到达的夫人会合,住了一周左右,继续往山东走。

越过平汉路时,与当地一股日伪军遭遇,夜间战斗中年仅一岁的女儿豆豆走丢,叶小姐哭的浑天黑地,大家连忙派人去找。

这一番折腾,林彪一行又耽误了好几天。

9月19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从重庆致电延安转张云逸(新四军代军长)和饶漱石(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

“同意陈、饶去山东,罗荣桓、萧华去东北,林彪去热河,越快越好。”

林彪一行在河南濮阳接到改往东北的消息,在当地武装的护送下于10月18日夜出关。

10月底,中央将从各地抽调出关的部队统一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称东北民主联军。

这支十余万人部队构成如下:

山东军区一部(六万,原115师一部)
新四军第三师(三万余,黄克诚部)
陕北359旅一部(一万余)

林彪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

概括一下此时东北的军政班子情况:

彭(局委)东北局书记、第一政委
陈(局委)东北局常委、北满分局书记
高(局委)北满军区司令员
林(中委)东北民主联军司令
罗(中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二政委

其中,罗荣桓因为肾病先后赴大连苏军医院、平壤苏军总医院和莫斯科等地治疗,回国是在1947年年中。

1946年,东北局高层领导在哈尔滨召开军事会议

电视剧《潜伏》中吴站长曾对余则成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事即政治”。

人事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哪个职位安排哪个人却有着很深刻的政治内涵。

从1945年到1946年,东北战场在外部大环境影响下完成了战略上的转变——由最初的和平接收、独占东北到与国民党军事决战。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东北局书记在人事上必须予以调整。

早期东北的主要领导同志中,彭真是白区出身的政治主官,东北局书记;而林彪是红区出身的军事主官,东北民主联军司令。

在1945年底这样一个历史关口,东北这方土地上彭真的地位最高,由于长期从事白区工作,彭对于城市接收和城市管理非常在行。

与致力接管大城市的彭不同,林主张去东北农村建立根据地。

二人间第一次激烈矛盾爆发在沈阳的弃守问题上,面临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军,彭主张坚守沈阳,林却不以为然的说道:

“我把部队撤走了,谁要守就待沈阳。”

于是沈阳决战计划告吹。

几个月后,同样的剧情又在长春重演。

面对咄咄逼人的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林、陈、高等建议撤出长春北上,彭决定坚守,接下来便有了四平鏖战。

四平之战的失利让二人矛盾彻底公开化,最后内部负总责的是彭真。

6月16日,中央决定改组东北局: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三位一体),高、陈任副书记,彭真不久后返回延安。

至此,林彪成为东北战场上绝对的一把手。

平津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林
 
东北战局在波澜不惊中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辽沈战役爆发。 
 
在战役总体方案策划的时候,林彪曾主张先打长春,认为这样稳打稳扎,把握较大。

此番迟疑在1971年后让林彪受到猛烈抨击,不过那都是身后事了。
 
辽沈战役是一场大胜,东北野战军以6.9万的伤亡歼灭国军47万余人,占领全东北。

从此解放战争的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国民党的垮台只是时间问题了。
 
1948年11月29日至次年1月31日,林彪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发动平津战役,再获全胜。

南下期间和建国初期,林彪先后被任命为华中局、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中南军区司令员,统辖河南、两湖、两广、江西等六省。

这种党、政、军一把抓的现象在各大局里非常罕见,一时间林彪的地位似乎有超过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等人的趋势。

春风得意的林彪

1950年朝鲜战争前,林彪称病推辞,坚持反对出兵,并直指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在挑拨。

他认为“国家刚刚解放,胜利来之不易,不能引火烧身”。

1950年秋天,林彪赴苏联索契疗养,待了整整一年。

回国后,在昔日的同僚们都忙得热火朝天之时,曾经的四野主将、最年轻的元帅,慢慢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

他蛰伏在西城区平安里东南的毛家湾,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赋闲岁月里,林彪熟读《黄石公三略》,晓得了“班师之日,存亡之阶”的道理;他在笔记中写道:

“西汉故人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
 
与建国初期生龙活虎的同僚们不同,林彪恪守分际,很懂得自己的角色界限,极少就重大问题发表看法。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林彪的口碑很好,各种无记名投票中常常会名列前茅。
 
“高饶事件”发生之后,作为昔日的老搭档,林彪愈发谨慎;尽管在1954年、1955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进入政治局,但他始终没有出来工作,只是挂个名头。
 
直到1959年的庐山。
 
西城区毛家湾曾是林彪住所

 
这次会议林彪赶了个“下半场”,会开了近一个月后他才上的山。
 
当与会者看到这位姗姗来迟“陌生人”时,他们并不知道,另一个“林彪”即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正所谓: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宁知府2022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