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的第19届亚运会,共招募了3.76万名赛会志愿者,其中有来自南京大学的8位同学,他们通过校团委审核考察推荐,拿到了志愿者资格证。这些志愿者在亚运会召开期间在岗工作只有16天,但他们要经历长达一年半的准备工作。2022年的2月底,人工智能专业21级博士生李敏辉在手机上收到辅导员发来的关于选拔亚运会志愿者的通知。“学校将面向特定院系招收竞赛运行、语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三个方向的专业志愿者。”李敏辉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当时,亚运会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招募活动已经结束,这轮校团委的补招对他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2014年,青奥会在家门口(南京)举办,当时我也有做志愿者的机会,可惜因为某些个人原因未能参与,我一直感到非常遗憾。”自称“深度体育迷”的李敏辉一直对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赛事充满兴趣。看到补招通知就立即提交报名材料的还有软件学院的23级研究生费嘉伟。在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上,费嘉伟的不少朋友成功入选志愿者,活跃在朋友圈里。“当时特别羡慕做冬奥会志愿者的人,可以说是‘红眼病犯了’。”费嘉伟这样打趣自己。亚运会报名者需要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发送简历并准备面试。经过校团委的第一轮面试,30人留下15人。这15人还需要在省团委进行第二轮选拔。选拔结束后,他们却接到了亚运会延期至23年9月举办的通知。一年的时间过去,当时通过选拔的同学们有的已经毕业,有的因为实习无奈退出,也有一些新的同学加入了队伍。23年秋季即将毕业的蒋博翔在“工作”和“做志愿者”二者之间考虑了许久,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说:“工作机会有很多,但能参与亚运会的机会可能只有这一次了。”计算机系2021级博士胡圣佑在22年3月未能通过省团委的再次选拔。但在22年11月志愿者补招中入选。亚运会志愿者的培训、上岗时间在今年九十月份,学期初对于胡圣佑来说相对较忙,他提前协调安排好科研项目,为志愿服务空出时间。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倩茹这学期本来在外校交换,在同交换学校协商请假后回国,与其他南大志愿者齐聚杭州。
9月23日,8位志愿者怀抱憧憬,从南大出发抵达杭州。此时的杭州到处都是亚运会的元素。“潮涌”的标志,“心心相融,@未来”的标语,“亚运三宝”的塑像……和筹备已久的志愿者们一样,这座城市也为这场推迟的赛事做足了准备。从24日到28日,志愿者们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内接受培训。学习内容包括亚运基本知识、志愿者行为准则、形体管理、场馆概况。来自软件学院的曾昭宁说:“‘不培训不上岗’是为了保证工作人员专业性和客户群良好体验,保证赛会顺利举办。9月29日是中秋佳节,也是这批来自南大的志愿者们在“大莲花”工作的第一日。下午四点,身着志愿服的“小青荷”值守在各个检票口、楼梯口、通道口,此时距离第一场田径赛事女子400米预赛还有三个小时。
在这之后的七个比赛日里,“小青荷”们的生活节奏被按下加速键。费嘉伟笑着说:“我们的作息可以说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作为向观众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他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核对票面信息、引导观众入场就座、以及解答观众的问题等。每天早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他们便在酒店楼下的专线公交车里整装待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小青荷”们到特定场馆持证打卡、排队安检,然后吃早餐。通常在七点左右,比赛开始前两个小时,他们已经各就各位,为上午场的服务工作做准备。在比赛开始后,公共区的志愿者可以暂时休息,转为坐席区的志愿者上岗。中午12点后,这些志愿者需要错峰就餐。下午没有比赛,有3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下午3点半前就要吃晚饭,准备16点上岗。晚上的比赛从19点到22点,由志愿者轮岗工作。等到23点,观众全部退场后,志愿者们才能下班。待接驳车回到酒店,往往已经过了24点。国庆节当天,杭州街道上空飘着五星红旗状的气球,西湖湖畔人头攒动。“大莲花”内人声鼎沸。“砰——”随着发令枪响,吴艳妮冲了出去。“坏了。”费嘉伟心里响起这样的声音。他看到吴艳妮冲出1/3个身位时,其他选手还留在原位。他心想:“是不是抢跑了?”全场鸦雀无声,而这份凝重的沉默已经给出了答案。观众席上的很多人和费嘉伟一样不知所措。接着吴艳妮鞠躬道歉,裁判组进行了长达十分钟左右的评议后再次宣布进行比赛。“我当时真的是为吴艳妮捏了一把汗,但是她其实发挥得很好,抢跑后成绩可能被取消,她在这样的压力下还跑了第二。”费嘉伟认为,在现场能感受到这场比赛的“紧张、刺激、跌宕起伏”。排名位于吴艳妮前面的是24岁的林雨薇。她以12秒74的成绩拿到金牌。蒋博翔同样在这个晚上当值,他还见证了中国拿下其他三枚金牌,分别是男子跳远、女子铁饼、女子七项全能。蒋博翔说:“最后的颁奖仪式,我在观众区四次望着国旗升起,四次齐声唱响国歌,内心充满着激动和骄傲。这将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一个国庆节。”谈到本次志愿经历的收获时,21级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罗天添说:“主要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作为志愿者,我们和同伴相互配合,为观众和运动员提供最好的服务。”亚运会服务期间,南大的志愿者们与来自长三角的“小青荷”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结识了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与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互动。
“交换徽章”是大型赛事的一个传统,也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杭州亚运会期间,有很多互相交换徽章的故事。每个交换的徽章都将开启一段国际交流之旅,无论徽章最终去向何方,都代表一段关于友好、真诚和梦想的回忆。作为当值志愿者,费嘉伟不好主动打扰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出交换徽章的请求,“走在路上时,如果我看他的时候他也对我笑,我才会在靠近时和他说:‘Excuse me could you exchange the pin with me?’,他答应后我们就会交换。”费嘉伟总共与参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互换了5枚徽章,其中两枚来自两位泰国队的运动员,两枚来自两位女运动员,还有一枚来自一位菲律宾的教练员。“换徽章是一个很好的开启交流的由头。陌生人直接可以很自然地开启一段对话。”在与菲律宾教练交流的过程中,费嘉伟了解到教练有中国血统,他的祖父是中国人。“这种感觉非常亲切,”他说到,“这种友好的交往无关国别、种族以及国家之间的摩擦、分歧。我认为在整个体育赛事中这是最有魅力的一点。”南大仙林校区到“大莲花”距离将近300公里,坐高铁要1.5小时,自驾要3.5小时,即便坐普快火车,也只要5.5小时。但是对于李敏辉、费嘉伟、蒋博翔和其他几位来自南大的志愿者们,从他们决定报名开始,经过层层选拔和培训,最终以赛会志愿者的身份站在“大莲花”馆内,花了至少一年半的时间。
费佳伟带领走失的小孩找妈妈
2023年10月8日,随着亚运会正式闭幕,这段长达一年多的奇妙旅程也到了终点。转瞬之间,夏日结束,他们在金秋伊始回到了南大。但是这段经历已经成为他们独特的人生印记。
数据 | 欠债大国美利坚
人物 | “男丁格尔”:病房里的男护士
纪实 | “拜拜”魁星岩:古刹门牌“98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