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那些参加“成人自考”的人
图文|未来编辑部·南京大学“深度报道”课程
2023春季课程梁悠悠
指导老师|白净
海报|宁沙
编辑|宁沙
6月30日,南京大学发放完今年最后一批自考本科专业毕业证书,标志着正式退出自学考试主考学校队伍。拿到毕业证书让傅维松了一口气。接下来,他将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专心备战考公。距离35岁的年龄红线,他只剩一年半。
成人自考全称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分专科和本科两类,受国家认可,毕业文凭可在学信网查询。四川某自考培训机构的陈俊老师表示,20至35岁是参加自考的主要年龄段,文科类专业是主要选择方向。
他总结有三类自考人:“一是工作单位评职称需要文凭;二是为了考公,尤其是已经在社区工作的,想要编制;三是年轻人为就业提前做准备。”
大专学历为考公参加“成人自考”
傅维在全日制大专学的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后在石家庄的工地上做了6年技术员。回到老家江苏南通结婚后,不想再离乡。2020年,他考入本地司法所的编外岗位,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在这里,他找到了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傅维的工作场所,司法所负责各项基层司法行政业务
“把社区矫正人员送到工厂或敬老院去学习和工作,让他们回归社会。”他觉得这个工作“比较有意义,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
谈及选择成人自考的原因,他说是看到同事参加南大法学专业自考,于是也报了名。有同事自考拿到学位后,考上了政法系统的司法干警岗位。
“只要你考上公务员,人家就不问你是自考的还是全日制的本科”。他强调,“反正只要你考进就行。”
自考分为学历和学位证书,15门左右的科目(科目数量依专业而定)及格即可拿到学历证书,但申请学位证书,则要求更好的成绩。只有学历证书是不够的,拿到学位证书,考公才有更多选择。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务员录用规定》,自考学历符合公务员招录要求。
傅维说自己是“脑子很笨的人”,曾在英语上吃过亏,不适合竞争性的考试, “备战高考时学得挺努力,但英语不及格。”
不只是他,自考聊天群里的很多“考友”都卡在英语上面。在傅维看来,很多人参加自考,都是被社会“毒打”后才意识到“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英语不好,他用别人推荐的百词斩软件,每天背50个单词,日复一日地坚持,终于把近4000个单词背了下来。随着词汇量的不断提高,他渐渐能够看懂英语试卷,最终迈过了高考时的那个坎儿。
对于其他背诵性科目,他采取考前两周突击的方式,“下班回来狂背,不看电视,不玩手机。”
由于有工作经验,实践性科目对他来说很容易,“毫不费劲儿,因为我做了这份工作,我知道是咋回事儿”。傅维在司法所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将法院寄来的判决书分发到村里,他每天都会阅读桌上摆着的判决书。在“判决文书”考试中,他只花了半个多小时,就以九十多分通过。
本科生为考法硕参加“成人高考”
2020年,本科大二的秦佳决定报考法学研究生。她就读的管理类专业“就业方向一般”,同时“内卷的大环境下也需要提升学历”。受到正在法院实习的朋友影响,她打定主意要学习“针对性更强”的法学专业。
法硕分为非法本和法本,法本可以调剂,非法本则不能调剂。
“非法本很卷,跨专业的人特别多。”自考被她称为“跳板”,她身边参加自考的同龄人也通常选择跨专业,为考研做铺垫。
秦佳只需要申请自考学历证书,“985、211院校要求会高一点,可能会需要学位证书。”
在江苏,自考每半年开考一次,在周六周日共安排4门考试。为了拿到本科毕业证后迅速申请自考学历证书,秦佳通常会把4门报满。
按照规划,她以半年为一个周期,前四个月她会在每个月学习一门课程,剩下两个月复习。“考试前我会认真复习,8点半到自习室,晚上11点再离开。”
她通常4门考试能通过3门或者2门。
今年4月备考最后2门时,她已经工作了,安排学习时间变得困难。
考前一个晚上,她到自习室外面吹风,一边吹一边掉眼泪,“我害怕自己没学好,我怕如果没考过的话,无缘备考今年的研究生。”拿不到学历证书就意味着准备许久的考研计划不得不延期。
和傅维一样,这也是秦佳从南大自考毕业的最后机会了,“但凡一门不过,就会前功尽弃”。擦去眼泪,她安慰自己:“凡事都有个万一的,万一都过了呢”。
秦佳花了两个月写毕业论文。每天五点半下班后,她会留在公司改论文,在办公桌上查法条、看文献、修改结构,通常十点后再回家。
秦佳最终通过了考试和论文答辩,“赶上最后一趟”拿到了南京大学自考毕业证书。
高中毕业参加自考
2015年,面临年龄危机和裁员危机,高中学历的李丽也和很多同事一同加入了自考大军。她所在的超市对店长的最低学历要求为高中。拿到会计大专毕业证后,她的学历变成了大专。
李丽参加的是“小自考”,相对于傅维和秦佳参加的“大自考”,统考科目更少,难度相对更低。但从下定决心到最后拿到证书,李丽花了整整三年。
备考时孩子刚上一年级,她把时间划成三份:照顾小朋友、上班和看书。
对于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李丽来说,学习是遥远的事情。“参加资格考试我只考了50多分。”她报考的是会计专业,涉及数学、经济法等内容,她从来没有接触过。
回忆当时的备考,她感慨“确实太累了”。周末,她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都要上课,好在家人们分担了不少责任。“家人觉得我还挺上进的。”她笑着说。
从事自考教育的陈俊老师介绍,“大自考”所有科目为全国统一考试,考生完全自学,而“小自考”要在助学点报名缴费学习,仅3至6科为统考,其余为校考。“目前许多省份都已经把小自考取消,传闻四川省将增加统考科目,保证公平性。”
事实上,对继续教育招生的调整和限制,近年来的确屡现于教育政策之中。
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文规定,普通高校将不再举办本校全日制教育专业范围以外的学历继续教育。202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2021年)》,逐步停考《清单》外专业。2022年,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自考报考人数较前一年减少了227万人。
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改革开放初期,由邓小平指示创建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随着高等教育从菁英化走向大众化,继续教育体系的使命也发生改变。
2022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22〕2号)提出以“全面规范、提高质量”为主线,支持举办“少而优、小而精”的学历继续教育。
2022年,作为继续教育形式之一的网络教育缩招,部分甚至停办。受其影响,陈俊所在的培训机构的学习人数从800多人上升到1000多人。尽管如此,机构依旧面临着“小自考”取消的危机。
未来的路在哪里?
作为司法所的编外人员,每月两三千的工资让生活捉襟见肘。傅维2022年回到建筑行业,进入到一家国企工作。他对两条路都进行了规划:“考不上的话,我现在一年有十来万块钱,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能混得下去了。如果能考个公务员嘛,那也好,一年也能有十万块钱,而且更有保障。”
换了工作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考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成功后加三百元工资;另一个是通过剩下的两门自考,拿到学位证书,在35岁前,抓住考公的最后机会。纠结犹豫时,伴侣给了他理解和支持,让他“不给自己留遗憾”。
自考的经历让他收获了两个字——坚持,他相信“坚持考肯定能考上,除非时间来不及。”
对于考研,父母劝秦佳不要当炮灰。但工作8个月后,自考刚一通过,她就在今年6月15日裸辞了。她对父母说:“最起码给我试一次。”
今年是李丽拿到自考学历证书的第五年,她希望证书能让工作更稳定,降低被淘汰的风险,或者在面临重新求职的情况时提高竞争力。她觉得证书好像带来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自考学士学位证书
“有个本本儿可能要好一点。我就想着入了档案就是确定的,不会被修改的。”抱着和李丽类似的想法,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走入自考考场,试图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些稳定感。
但这一条路似乎步履维艰。是放弃还是坚持,这不仅关乎理想,还关乎现实。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傅维、秦佳、李丽、陈俊均为化名。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