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琴歌不辍,音乐相伴六十年

新潮 NewTide 新潮 2024-01-12



图文 未来编辑部 · 新潮学生
邵镕 冀思宇 胡虞超
袁亦涵 江璐 周婧欣
指导老师 | 白净
海报 | 邵镕
编辑 | 伍甜甜 柯昕煜
周婧欣 邵镕



南大仙林校区地下通道,一阵悠扬的琴声穿过。向琴声的源头望去,一位背着手风琴,头发灰白、身材瘦削的老人,边弹边唱。

他左手推拉风箱,右手在黑白按键上跳跃,身体跟着节拍时而前倾、时而后仰。他身后的通道墙上,贴着一大张手绘的乐谱,上边排列着整齐的音符和歌词,这是李少华自己写的歌。


“人生能有几回唱,此时不唱何时唱!”琴声与歌声交织,李少华身边逐渐围起了两三层学生。头发微卷的女生边看边录像,她身旁的男生眯起眼、仰着头听,一位背着小提琴箱的学生被李少华邀请一起弹唱。


李少华(中)与同伴在南大地下通道演奏

视频/王晨熙 已授权


01 走进李少华的音乐世界

李少华几乎每天都与音乐打交道:星期一上午在板桥社区,拉手风琴给合唱队伴奏;下午到鼓楼的一家养老院,与手风琴爱好者一起排练。星期二在东箭道小区佑康家园教特殊学生唱歌。星期三去老年大学教手风琴。星期五继续在佑康家园授课。周末稍作休息,他与音乐交织的一周又开始了。


李少华在养老院排练


“喜欢,因为喜欢就做了”。凭着这份喜欢,李少华走过了与音乐为伴的六十余年。


这些年,他学习了十余种乐器,钢琴、手风琴、二胡、扬琴、秦琴、凤凰琴、口风琴等;他当了27年小学音乐老师,创作了十余首儿童歌曲,他教的学生年纪最大的已经50余岁;到了晚年,他还组建了“李老师快乐手风琴乐团”,带领乐团去养老院、公园、广场表演,参加过南京“五台山@百姓大联赛”、南京市夕阳红中老年才艺大赛。


对音乐的热爱,萌生自少年。李少华5岁时,邻居家姐姐就在他心里种下一颗音乐的种子。她在南京第十二中学上学,回家时经常哼唱老师教的歌曲,李少华找她玩就跟着她“咿咿呀呀”地哼调子。


1964年10月16日,他清楚地记得这一天,刚考上南师附中的他与同学们在山芋地里拔草。这时,大喇叭广播传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李少华和同学们激动地丢下农具,跳起来大声欢呼。有位同学拿出口琴,吹了一首不知名的曲子,琴声像一股清泉涌出。回家后,李少华求着父母买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把口琴。


02 没有人是天生的音乐家


李少华想学乐器,他首先想到了会拉小提琴的两位堂哥。十多岁的李少华独自坐火车来到上海的大伯家,向堂哥拜师学习。


堂哥看到李少华的手后,纷纷摇头:“你的手条件太差了!”


李少华小时候摆弄老式电灯开关时触电,左手大拇指处留下了一道疤痕,手掌会不自觉颤栗,这会影响弹琴键或拉琴弦的准确度,难以把控拉出的声音。


堂哥只能教李少华一些最基本的姿势:身体微向前倾,将小提琴抵在左肩和下巴之间,左手托住琴颈,右手持弓,眼睛盯着琴弦。学习动作之余,李少华还从大娘那知道两位堂哥如何练琴。每到冬天,堂哥家的大厅就会生起煤炉,让屋子暖和一些。早上5点多,堂哥就起床了,为了不打扰邻居休息,他们6点才开始练琴。后来,他们都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


离开上海时,堂哥送给他一把小提琴,他对乐器的痴迷,也由此展开。


李少华的家位于南京玄武区的一个老旧小区,推开门,满屋子都是乐器。两架钢琴紧贴着客厅和卧室的两面墙,地上放着两台手风琴,窗前挂着四把小提琴,房间里还藏着十余把口风琴、两把二胡、两件排萧、一架古筝等。除了乐器,约40平米的屋子里还挤着床、洗漱台、镜子和做饭的小灶台。


李少华的窗前挂着四把小提琴
一把热瓦普和一把都塔尔

李少华在这间屋子住了30余年。墙上挂着母亲的黑白照、初中时与同学们的合影,有几位已经不在人世。电视里放着“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的新闻,李少华也回忆起50年前的往事。


李少华指着墙上的旧照片

“那个年代喜欢音乐,但书很少,没有老师,就是莽莽撞撞地学。”李少华摸索着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他向同学借到一本《基本乐理》,把内容一字一句抄写在笔记本上,连书中的五线谱也不落下;他从生活中学音乐,当广播播放二胡齐奏曲《奔驰在千里草原》,李少华就合着广播的节奏拉两句。


拉二胡久了,李少华拿弓弦的右手食指第三指节长出了茧子,左手的指尖也被琴弦磨硬了,但他觉得“苦是苦,但乐也是乐,自己喜欢,好这一口,所以就其乐无穷”。


中学毕业,李少华被时代洪流裹挟,上山下乡成为知青。因为有琴、还会弹,他成了淮安农村公社宣传队的一员,经常跟着宣传队到各个生产队去演出。那时交通不便,下乡没有车,宣传队用扁担挑着铜、锣、鼓,还有扬琴。


李少华觉得,不同乐器的乐理和弹奏手法相似,只要肯下功夫,就能触类旁通。学会小提琴、二胡等乐器后,李少华开始想学钢琴。那时候他刚从乡下调入工厂,报名加入南京市工人艺术团,每天晚上7点在新街口工人文化宫上课,5点下班后他就跑到文化宫,在教室里弹钢琴,复习前一天学的知识。


03 只要热爱音乐 哪里都是舞台


李少华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如今72岁的他,还在各种“舞台”上展示他对音乐的热爱。


从担任音乐老师的小学退休后,李少华开始在老年大学授课。2015年左右,李少华和几位老年大学手风琴班认识的学生组建了“李老师快乐手风琴乐团”。队伍现有约15名成员。李少华带着乐团在玄武湖公园、鼓楼公园、清凉山排练,应邀在南京各类文艺演出中表演节目。


李少华手写的乐谱

顾淑华今年七十岁,跟着李少华学手风琴已有十年,她一直称李少华为“李老师”。“当时听说李老师在江苏省妇女儿童中心的老年大学办了手风琴班,我就报名跟着学。现在乐团里有几个姐妹,都是从那时候一起坚持到现在。”


顾淑华在日常照顾家庭之余,一有时间就会摸摸琴,遇到不会的地方就问李少华。顾淑华觉得李少华“没有老师的架子,又能寓教于乐,如果做得不对,也会及时指出”。


李少华的学生中,还有91岁的黄玉英,还有90岁的姚秀珍。她们退休前职业各异,退休后在李少华带领下,从音乐中寻找快乐,“弹琴唱歌家里人比较支持,起码比打麻将好多了”;“李老师很活泼,跟他学琴很开心很充实。”


“好玩,玩好!”这句口头禅是李少华对音乐的真实写照。


除了手风琴乐团,李少华还将舞台搬进了医院。


周六,李少华骑着老式自行车穿行于鼓楼区的街巷,背着手风琴和电吹管到南京天佑儿童医院做一名“音乐志愿者”。医院楼道嘈杂,在诊疗室门口,挤满了头上扎着针灸的孩子和焦躁不安的家长。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李少华自顾自地将手写的歌谱贴在诊室门口,背起手风琴,自然地放声歌唱,歌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哭闹。李少华周围聚起了人,有人驻足拍照,有三四岁的小朋友激动地跳起来摸手风琴。李少华从二楼弹到四楼,从《我和我的祖国》唱到《小白船》。


“音乐志愿者”李少华在医院演奏

李少华对音乐的热爱与坚持,也让很多看他演出的人感动。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本科生宋沁怡在地下通道遇到李少华,李少华邀她一同合奏,并指导她拉琴的弓法技巧。后来,她还跟着李少华在南京天佑儿童医院当志愿者。李少华将中间位置让给她,他们一同合演了李少华最喜欢的少数民族曲目《哈达》。


宋沁怡(左)与李少华(右)在医院当志愿者

在宋沁怡看来,音乐最大的作用是调节情绪。她觉得用音乐感染他人的李少华是个“激情四射的艺术家”


李少华对别人的喜爱并不意外:“我走到哪里大家都喜欢我,因为我的琴声和歌声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享受。”


李少华在地下通道演奏的视频,被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王晨熙拍摄下来、传到社交平台上,获得两百多个点赞。她用一首小诗描述视频:


他在地下通道里拉着手风琴唱着那个年代的歌——浪漫而缱绻

宇宙山河浪漫 人间点滴温暖

都值得我们前进

敬生活!


注:黄玉英、姚秀珍、顾淑华为化名

往 期 推 荐

人物 | “男丁格尔”:病房里的男护士

人物 | 她在逸夫楼休息室里14年

人物 | 城市颠沛30年,他在社区按摩店找到安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物|琴歌不辍,音乐相伴六十年

新潮 NewTide 新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