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前奏曲
毫无疑问,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塑造了现代中国,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其遗铎之中;所以,要理解今天的中国,首先就要理解中国的革命。
把视角拉回二十世纪初,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浩劫并签署了《辛丑条约》的清朝正摇摇欲坠,“东南互保”预示着中央集权的衰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开始崭露头角。“大清”似乎已经气数已尽。
到了辛亥年(1911年),十年的清末新政却似乎又让臃肿的旧帝国焕发了新的生机——清政府财政收入屡创新高、资本主义工商业前所未有的发展起来、新式教育和新式军队全面铺开。似乎我们的“大清”,又再次得以“苟”下来。
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辛亥革命在这一年爆发了,我们的“大清”再也“苟”不下去,只能把自己的“大权”渡让予新的共和政府,终结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帝制历史。
问题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这要从清末新政开始谈起。
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之役到《辛丑条约》,“庚子事变”对当时中国人和清政府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当时的士人阶级中,清政府在“庚子事变”以后,便已经处于“失道”的状态;从前是“过街老鼠”的革命党人,其时已经有不少人希望他们成事。新政的应运而生,其中原因便是去重获汉族士人对清王朝的支持。
但是,新政的启动,在中央和在地方上,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对于清帝国的皇室而言,他们希望利用新政去重塑中央集权以及满族的统治地位;但对于地方而言,在太平天国中崛起并从“庚子事变”中觉醒的汉族士人们,只希望通过立宪和地方自治,捍卫并扩张自己得来不易的权力地位;央地满汉之间,集权和分权的对立图穷匕见。
当清政府试图以立宪的手段重塑其权力和合法性的时候,汉族士人的政治热情也同时从与其相反的方向被激发起来,两者间的必然冲突便在立宪的空间中浮现;满族勋贵和汉族士人,共同谱写了一段革命的前奏曲——“士变”。
这便是罗志田《清季十年的转折——革命的形成》一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
乡里的圣人
洪业:清朝开国史
中华帝国的衰落
清朝简史——一部清朝大历史
清史三百年
嘉靖帝的四季:皇帝与首辅
曾国藩家书
推荐图书均特惠折扣
2月11-15日期间
还可使用优惠码折上再满减
满300减100优惠活动
优惠码:8JNRZ2
数量100张
满99减10优惠活动
优惠码:HAN3SM
数量200张
童书+教辅专用码
满199减50
优惠码:6JJX3W
数量200张
更多精品书籍
读者朋友可进入政事堂荐书专题查看
政 事 堂 往 期 书 单
新年财运提升指南,稳了!!
“依法带娃”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收好这份宝藏书单,2022读书Flag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