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话 | ToG业务的核心驱动:以基建为例(下)

何说投融 2021-05-13

Editor's Note

转载了自己的另一篇文章,偷个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何是说 Author 何波

前面我们的ToG行业研究框架讲完了第一部分,就是把行业做下来,今天我们继续(下)篇,如何把这个行业做好。


三、第二个问题:如何做好 一个行业做来下,不管ToG、ToB、ToC,我们找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即基于下游客户视角,抓取各个关键流程,这是行业层面的事情,是行业内各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但对于各个企业本身,如何把这个业务做好,形成比较优势,这就是第二个层面的事儿了,这个层面也需要找一个研究框架,目前我觉得最好的,是变种的波特五力模型(加上了政策因素)。所谓波特五力模型,我在之前的文章其实已经讲过了,对此进行摘录:首先让我们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大家从事各行各业,收入却千差万别?这个问题还可以不断上升,为什么同在一家公司,与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在价值链上获取的价值却大不相同(如上游的材料供应商与下游的集成商)?为什么同在一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大家获取的利润率也高低不一(如白酒与基建)?继续上升,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有些国家辛苦却在产业链低端(如中国),有些国家慵懒却在享受最大的附加值(如美国)。以上问题整体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就是定价权。结合我过往的经验,我们先聊聊产生定价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一、因素①:科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首先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科技。以苹果手机为例,我国作为最大的IPhone生产线,2018年大约代工了80%的IPhone份额,但我国获取的利润份额仅不到10%,对80%和10%两个具体的数,我不能100%确定,不过这个利润倒挂的现象肯定是不受数据准确性影响的,对此问题,过往的解释多为,我们没有技术,所以只能在产业链低端。为此,我们不妨从反面思考这个问题。有技术,我们就一定在高端吗?以我所在的工程行业为例,我们国家作为基建狂魔,工程技术可是非常发达的,什么大桥、高铁,世界上绝对首屈一指,但是我们获取了超额收益了么?没有,我们还是在拼成本,拿着低附加值。在《定价权》中也举了一个反例,西方国家开始航海大殖民的时候,工业革命尚未开展,科技并没有优势,但西方国家依然站在了定价权高端,实现了殖民及原始攫取。所以,技术可能是解释因素之一,但一定不能解释所有问题,这是其一。二、因素②:产业链终端入口及是否刚需否定了技术,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因素。之前我读并购相关的书就接触了一个理论,即谁占据了产业链的终端——即直接面向核心终端用户,谁就具有产业链最终的话语权,比较典型的体现在农业,你生产原始农产品牛逼吧?但sorry,我终端的商超不让你产品上架,你完全没有一点脾气,再加上农产品属于刚需产品,上谁的东西,老百姓都得买,所以零售商超具有更高的定价权。这个解释似乎也很有道理,毕竟在工程投融资行业就有这么一个终端转移的问题,从最初的设计(2000年前,那时候设计可牛逼了)到施工(2000年到2010年,那时候是施工总承包的天下)到投资(2010年到2020年,投资驱动越来越重),产业链终端入口的转移也意味着定价权重构,每一个重构就意味着利润率的重新分配(所以2000年前干设计赚钱,2010年前干施工赚钱,2020年前干投资赚钱)。但这个解释完全站的脚么?非也,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个反例,钢厂。大家还记得每隔几年就能听到铁矿石价格疯涨吧?每次疯涨,钢厂只能被动应对,不断加大产能制造,摊薄固定成本,压缩自身利润,甚至产能过剩。铁矿石可是无法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钢厂才面对终端消费者。这样看来,产业链终端入口和刚需的理由也不能100%靠谱,还得再想想。三、因素③:同质化产品对于以上现象,一个流行的解释是,钢厂提供的是同质化产品,行业竞争格局比较激烈,你不扩产能、你不降成本,其他钢厂扩张,那么你就得死掉,所以逼着钢厂承担上游铁矿石涨价带来的成本提高,因为对下游的用户来说,用哪个钢厂的产品,差异性是很小的。似乎这个说法也很站得住脚,比如白酒就从反面也佐证了这个结论,白酒提供的是非同质化产品,高中低端各有用户倾向,所以行业竞争格局并不激烈,各个层次品牌各自安好,过得都比较滋润。但这个结论这一定靠谱么?我们再来举一个反例,供电。这两年国家在进行电力改革,为啥改?因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经基本垄断了全国的电力供应,电力公司提供的电是典型的同质化产品,但你基本没听过电力公司利润低、亏损吧,所以看起来,同质化产品这个因素也不能100%解释定价权,再想想。四、因素④、⑤:上游原材料、潜在进入者对比电力公司与钢铁公司,虽然提供的是同质化产品,但有两个因素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那就是上游原材料和潜在进入者。从上游原材料上看,电力公司的电力来源是多样的,可以火电、风电、核电、水电,钢铁公司则主要靠铁矿石,没有其他替代品;再看潜在进入者,电力公司的电力是需要电网输配电的,电网叫做典型的网格型垄断,先建者就拥有了先发优势,后建者既不可能也不划算,所以一般有先占垄断性,加上电力作为公用事业产品,具有天然的公用品属性,国家必然进行管制,自然限制了潜在进入者,但钢厂可没有这个优势,谁有本事都可以来搞钢厂,潜在进入者极多,自然生存环境差异巨大。好像这两个因素也有道理,但总感觉很奇怪,我们找出了五个因素,似乎在某些场合都有道理,但并未形成整体,能不能把五个因素综合整体一下呢?

然后做了一个总结:

那如何形成整体呢?我来提一个联想。大家知道有个企业竞争战略的波特五力模型吧?波特认为决定产业吸引力以及企业竞争战略决策的核心因素有五个,分别是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中游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外部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以及产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大家发现没?完全与我们前面的五个因素一一对应,因素①科技其实对应的是产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苹果手机作为科技艺术的结合品,形成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因素②产业链终端入口及刚需对应的是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刚需产品的终端入口就是牛逼,可以决定上下游议价能力,因素③同质化产品对应的是中游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同质化产品自然会引来一大堆人进入,竞争格局激烈,因素④上游原材料对应的是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上游原材料更多元,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就更强,因素⑤潜在进入者对应的是外部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垄断自然意味着更少的竞争者,以及更牛逼的定价权。

这就是波特五力模型,从这个模型来看,如何干好基建投融资行业,需要:1、具有更强的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投资平台具备这个优势);2、具有对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每个阶段的产业链入口具备这个优势);3、具有对中游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就是类似企业间的直面竞争,这个就比较复杂了);4、具有排除外部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基建偏同质化,各个主体学着挺快,所以这个还是挺难得);5、具有排除产品替代品的能力(这个倒是问题不大,除了公共服务行业这种同质化的水电气暖产品,其他基本都没有可替代性)。

不过我个人认为,波特五力模型在中国还是不全面的,在中国,至少要考虑一个东西,就是政策。我们中国的基建可不是市场化,而是与政策息息相关,所以哪个企业能洞悉政策,先行一步,谁就能无往不胜,好多时候政策来的时候,猪都能吹上天啊。


四、总结 好吧,分上中下三篇聊了ToG行业的逻辑框架,特别与基建行业进行了关联,但说实话,ToG业务相比ToC业务来说是更简单的,ToC最复杂, 也出现了最多最牛的标杆公司,ToB最惨,服务于企业,但企业本身就是不断大浪淘沙的。抽空再更新ToB、ToC的行业逻辑,明天更新下新书的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