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青事 || 梁琴:毕节所需,广州所能。




炎炎夏日太阳照

一线采访又来到

公管青年来报道

 

万能小G今天又双叒叕邀请到了

扶贫干部采访者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

博士研究生梁琴

来和我们分享脱贫攻坚一线

——毕节的情况

一起走近梁琴师姐

来切身感受一场烈烈实习期



“谁来扶?怎么扶?”

“毕节所需,广州所能”

 

这不只是扶贫

还是我们与天时的博弈

躬耕不止,奋斗不息

让我们屏气凝神

跟着梁琴师姐进入今天的旅行




#梁 琴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0年4月13日,我肩负博士论文的研究任务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开展了实习调研,实习单位为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毕节组(以下简称“毕节工作组”)。毕节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中毕节占3个,也是广州对口帮扶的城市之一。我在毕节工作组接触到了来自各条战线的扶贫工作者、经历了各种扶贫工作事项,观察到了各种扶贫行为逻辑,丰富了我对中国贫困治理的认知,也体会到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的艰辛


2020年5月6日,看到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协作办联合主办的关于“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的通知,我觉得这是一个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事业的契机,于是积极报名参加,在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谢治菊教授等口述故事专家的指导下采访了毕节工作组产业部部长万青,并撰写了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最终,稿件入选60篇口述故事作品集。


参加此次口述故事采访和撰写活动,对扶贫实践与扶贫研究都有裨益一方面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宣传扶贫经验,坚持宣传思想工作关键在于传递舆论正能量和中国扶贫经验,应当支持中国扶贫干部及其扶贫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社会治理研究者研究扶贫现象,坚持科学的研究态度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应当到扶贫一线去倾听扶贫干部的声音,以口述史、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的扶贫机制。



5月30日,在毕节工作组访谈扶贫干部


针对我国政府主导的贫困治理,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扶贫干部在毕节扶贫,着重回答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中的“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针对“谁来扶”这个问题,广州援黔的党政干部、教师、医生等扶贫人才是长期抗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主体,同时,广州方面动员广州后方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针对“怎么扶”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涉及静态的扶贫政策规定,还包括动态的扶贫措施的实践过程。


由广州援黔干部组成的毕节工作组发挥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广州帮扶资源主要汇聚于此再分散到毕节各个扶贫领域,其联结主体包括东西部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广州后方上级管理部门(协作办)、毕节前方对接部门(对广办)、毕节各区县工作队、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处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府际关系等社会网络关系的结构洞位置,所以,开展各种对接协调工作是毕节工作组的日常现象。



8月5日,到毕节黔西县进行学术调研


广州如何助力毕节脱贫攻坚,扶贫干部普遍认为扶贫是根本宗旨,但帮扶要讲策略和艺术。表面看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毕节所需,广州所能”,实际上这是一场博弈,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满足,也并非所有帮助都受到欢迎。帮扶工作紧紧围绕东西部扶贫协作要求的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六大任务开展,在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和考核等制度体系内运行。因此,扶贫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要苦口婆心地做协调、字斟句酌地写材料、脚踏实地搞调研,要掌握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把后方的资源精准投放到贫困场域,努力完成广州扶贫的政治责任。




短短千字中的

是5个多月的奔波与不停息

是毕节工作组脱贫攻坚几年来的

苦心孤诣和锲而不舍

贫困场域的实习调研环境恶劣、条件严苛

但正如梁琴师姐所说

“作为公共管理研究者

就应当到扶贫一线去。”

仍在出发,努力抵达!

公管青年,四通八达!




供稿 | 梁琴

文案 | 张丹琛

排版 | 张慧雅

运营 | 张丹琛

审稿 | 谢治菊 何瑞豪 林曼曼 张淑欣


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