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前大叔大妈们干的活,如今成了年轻人的“抢手货”



今年6月,近90万人报考全国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创下历史新高。


据统计,在城市社区工作者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35%。


民政部表示,全国已发布8.2万个城市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全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2.5万个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


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这届年轻人为何爱考“社工”?



选社工,因为更有意思




林晚在34岁时考上了北京一个居委会的社工岗位,彼时的她还是全单位年龄最小的员工。两年后的今天,她惊讶地发现单位新入职的社工年龄越来越小,自己已经是90后社工的“老大姐”。


90后郑思颖是杭州南星街道复兴街社区的年轻专职社工,也是大伯大妈们最熟悉的社工之一。然而此前,她完全没想过自己会和这个工作结缘。

“我大学专业是审计学。”2013年毕业后,郑思颖很对口地进入杭州某私企做财务,而且工资也不低。顺风顺水地做了3年后,郑思颖和大多数90后一样,开始思考起工作的意义。



“我认为工作不单是一项简单的谋生工具,还要看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个人价值。”郑思颖开始重新思考职业规划。机缘巧合下,她看到了一则招聘专职社工的消息。

“说起社区工作者,应该很多人还停留在过去对‘居委会大妈’的认识上,工作内容也无非是一些婆婆妈妈、谁都能处理的事。”郑思颖说,这其实也是她对社工的最初印象。出于好奇,她搜索资料后慢慢了解到,其实社工的意义还不小。

“我们15个社工中,除了2名协管员,大多身兼数职。”郑思颖以自己为例,她不光要负责妇女文教工作,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作为网格长,她还要在走访中不断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垃圾分类宣传等工作。

“这几乎是一项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工作,有很多机会提升锻炼自己,比财务工作更有意思。”郑思颖说。


社区工作不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李橘(化名)是今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7月入职南京市某社区居委会,负责居民社保方面的工作。

原本,李橘以为社区工作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而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情况有所不同。

“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对于政策条例,我从前更多是从制定的层面去思考,现在的工作让我了解到基层如何具体执行、传达,”李橘认为,为居民办理就业困难认定、社保补贴等日常工作,补充了在学校的课程内容,“从具体操作层面学习到了一个新视角,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重燃他人的生活之光,让社工更有价值




90后社工高惠青2013年加入杭州滨江区新州社区,主要负责社区帮扶救助工作。2015年,社区作为滨江区试点打造“智慧社区”,推出“全能社工”。“居民来办事,劳动保障、城管、计生、消防、助老助残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不论涉及哪块业务,都要略知一二。”高惠青说。

那段时间她和社区其他同事如同“海绵体”,只要没有居民来办事,就不断补充各种知识。苦尽甘来,“现在每个月就在敞开式服务台轮值一周。”高惠青说,这其实也为自己争取了更多时间去学习社工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投入到帮扶救助的项目中。

“掌握了专业方法后,可以在工作中更有着力点。”高惠青说她曾遇到一个居民,因病致困,“当时第一次来社区办公室时脾气特别暴躁”,她采用了“个案工作”这种社会工作方法后发现,这名男子没有工作,家里又有老人瘫痪在床,突然得了尿毒症需要花30万元换肾。

“急需帮助,我理解他的情绪。”高惠青一边帮他申请区里困难补助,一边聊天开导。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接受帮助,男人主动对之前过激的行为表达了歉意。如今看着他逐步接受治疗,高惠青心里头也开心,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社工”成了年轻人的“抢手货”

但考试的升温并不代表成功吸纳人才

解决事务繁杂、薪酬待遇偏低等问题

才能让持观望态度的年轻人才消除顾虑


来源:中新网、浙江新闻


本期封面:


海南日增300+,三亚全域静态管理,疫情已传入广东多地!


智送清凉上线一个月啦!看看工友们怎么说



   •  





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奕司
审核:张任青子
审发:张英姿

  不断改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人才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