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唱响“青山”和“金山”的最美和声——六盘水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建设“两园一田”系列报道之刺梨篇(上)

水城融媒 2024-03-06





编者按

2021年以来,六盘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立足山地资源优势,走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两园一田”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凉都三宝”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受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的通报表扬。“微凉都”微信公众号即日起推出“六盘水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两园一田’系列报道”,通过“凉都三宝”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折射六盘水抢抓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立夏不久,刺梨花开正当时。


清早,细雨绵绵,记者走进“刺梨谷”——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刺梨种植基地。


野钟乡“刺梨谷”花开分外香。


只见青山环绕下,碧绿的刺梨枝昂扬挺拔,粉红的刺梨花娇艳欲滴,远处的农家升起袅袅炊烟,在薄雾的映衬下恍若仙境。


贵州清代诗人田榕曾写道,“蓐食匆匆甚,鞭丝袅月斜。一声批颊鸟,几树刺梨花。”那时的刺梨花,就已成为诗人笔下的景色。


粉红的刺梨花娇艳欲滴。


殊不知,刺梨是云贵高原特有的珍贵野生资源,也是乌蒙山区、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六盘水的“独特标签”。在六盘水境内,分布野生刺梨455万株,它在石旯旮里顽强生长,耐寒,有“维C之王”的美称。刺梨根系发达、树冠繁茂,对涵养水份、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有着先天的优势。过去很长时间,刺梨这个“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山间野果,并不为人们所关注。


践行“两山”理念,绿水青山是“关键招”,金山银山是“落脚点”,对于过去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六盘水来说,是一道“难题”,更是一道“必答题”!


水城区野钟乡林业站站长(左)指导种植户修剪刺梨枝条。


如何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六盘水将目光瞄准刺梨这一不起眼、但野生分布广的“小果果”身上,通过人工驯化,终于找到了通向小康的“脱贫密码”,并开始艰辛的实践——


2014年,野钟乡党委、政府发动群众种植刺梨,8年间,人工种植刺梨面积从当初的“0”变为如今的2.03万亩。



光秃秃的山野“绿”起来了,森林覆盖率达到69%;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2020年,全乡刺梨鲜果销售共涉及1010户4040人,其中贫困户656户2726人,户均收入4300元、人均收入1075元,为全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极大支撑。


“刺梨产业好处多,我种刺梨几大坡;青山绿水生态美,增收致富暖心窝。”

野钟村81岁的刺梨种植大户邓吉栋自己编写刺梨山歌,唱出了种植刺梨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的美好现实。


野钟乡刺梨“土专家”邓吉栋(左)、刘思启修剪刺梨枝条。


“这几年收入怎样?”

“前年卖了4万元,去年卖得6万元,今年嘛,收入会更多!”




面对记者的询问,邓吉栋信心满满……



循着翠绿,一路向南。我们来到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站在山顶,举目远眺,万亩刺梨绿浪翻滚,座座山头郁郁葱葱。


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万亩刺梨绿浪翻滚,座座山头郁郁葱葱。


“贾西村刺梨种植面积6226亩,2021年产量2200吨,产值880万元,覆盖1350户农户,户均增收3400多元。”

谈起贾西村的刺梨产业,“刺梨大王”聂德友满是自豪。


2013年,聂德友从“煤老板”转型,成立了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三变”改革,将原本零散、荒废的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刺梨,使过去的荒山、石山披上绿装,全村的森林覆盖率一跃提升到了82%。


“刺梨大王”聂德友(左)查看刺梨长势。


说起以前的贾西村,老聂直摇头:“山高路陡石头多, 又缺吃来又缺喝。全村土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了51%,石漠化面积超过20%……”


聂德友说



“现在不一样喽,山美、水美、环境美,一片绿色望不到边……”


目前,以贾西村为核心的天富刺梨产业园种植刺梨5.6万亩,盘州市的刺梨种植面积达到61.04万亩,2021年刺梨果产量达到2.982万吨,形成了国内体量最大的刺梨多元化加工体系。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通过发展刺梨产业,六盘水石漠化面积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3%提升到现在的62%,其中刺梨贡献超过7个百分点。


貌不惊人的刺梨,已成为六盘水喀斯特生态治理的“先锋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也成为六盘水市最直接最有效的山地特色产业之一。



截至目前,六盘水市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17.56万亩,成为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产业覆盖全市60%以上的乡镇,带动农户20.98万户68.97万人参与。刺梨产业成为农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幽居空谷本自尊,遍身芒刺为生存。粉红春花艳山野,沉黄秋实献人群。”


一颗小小的刺梨,在六盘水实现了“石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漂亮逆袭,精彩地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故事”,凉都大地一曲“青山”和“金山”的最美和声正在唱响!






来源:六盘水日报社


编   制: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陈龙

责任编辑:彭玉樘

编   辑:张娇娇 钱可馨

热   线:0858-6665333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

-------------

往期  推荐


水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高中教育篇|市二十三中“软硬件”共同发力 高考成绩硕果累累!

赵庆强调研老龄康养社会民生工作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水城区营盘乡:畅通交通网 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创建文明城市 打造康养水城|“小凉粉”志愿者为文明城市创建添力增彩

水城区融媒体中心已有新媒体平台

中国凉都  康养水城

水城视线公众号


水城发布抖音

预防地质灾害


谨防食野生菌中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唱响“青山”和“金山”的最美和声——六盘水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建设“两园一田”系列报道之刺梨篇(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