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歌唱出生活美系列报道|第一集:唱着山歌去巡“梨”

水城融媒 2024-03-06


山歌,是水城地方群众讲述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群众口中的山歌内容也在不断改变。近段时间,我们采访了部分哼唱山歌的群众,探究歌声背后的故事。今天起,我们将推出山歌唱出生活美系列报道,一起感受歌声里的美好生活。  


野钟乡刺梨基地。姜宁 摄

刺梨产业,是水城区从2014年起逐渐发展壮大的一项农业产业。在野钟乡,刺梨种植大户邓吉栋和刘思启,他们与刺梨朝夕相伴,不遗余力地推动刺梨产业发展。他们还自创了刺梨山歌,在歌声中哼唱出刺梨的美好前景。

“刺梨开花刺梨香,秋收采摘闪金光......”这句歌词深刻地表达了邓吉栋、刘思启对刺梨的喜爱和希望。八月的野钟,刺梨地里随处可见刺梨鲜果挂满刺梨树,充满着丰收的景象。每天上午,邓吉栋、刘思启都要相约,哼着自创的山歌,去刺梨地里走一走、看一看。

即将成熟的刺梨鲜果。姜宁 摄

“我每天都要去刺梨地里查看刺梨长势,刺梨地里风景美,看着马上可以采收的刺梨果,感觉心情很好。”邓吉栋高兴地说。


2014年,野钟村为提升村民收入,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为确定产业方向,解除村民疑虑,当年8月,村里组织邓吉栋、刘思启等9位村民代表前往龙里县考察。正是这次考察,打开了邓吉栋、刘思启两人的传统种植思路。回来后,他们在自家地里主动种植刺梨,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研究起刺梨的种植与管护技术,精心管护的刺梨让他们收获满满。

邓吉栋、刘思启正在进行刺梨管护。姜宁 摄

邓吉栋说:“我觉得种刺梨好处太多,一是劳动力用得少,我们老年人都可以种;二是经济效益很高,平均每斤价格是三块钱,刺梨树就像‘摇钱树’一样;三是种刺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所以刺梨是个好产业。”


邓吉栋、刘思启向村民讲解管护知识。姜宁 摄

“我家刺梨2017年开始有收成,2018年就卖得四万多元,2018年至2021年,每年都是五至七万元的收入。”算起近几年的收入账,刘思启表示非常满意。


邓吉栋、刘思启的成功让他们成为了当地刺梨产业发展的“活招牌”,乡亲们也纷纷开始上门请教。面对乡亲们的咨询,已经成为刺梨种植“土专家”的邓吉栋、刘思启有求必应,在种植、修枝、整形等环节中,乡亲们只要有需求,他们就上门指导。在他们的带动下,野钟乡人工刺梨种植面积从“零”扩大到如今的1.3万亩,种植农户达2187户5658人,野钟乡连续3年成为水城区生产刺梨鲜果最多的乡镇。

2021年收获的刺梨鲜果。姜宁 摄

野钟乡野钟村村民梁成忠告诉记者:“我们在刺梨种植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都是找他们,现在种植技术提高了,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刺梨产业如今已成为邓吉栋、刘思启以及众多种植户的“绿色银行”。截至目前,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达到40.3万亩,涉及25个乡镇,96个村居,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在刺梨产业发展过程中,水城区还围绕刺梨产业精深加工做“文章”,培育区属国有企业,打造刺梨亿元级产业,实现刺梨产业长远发展、种植群众稳定增收。再过半个月,野钟乡的刺梨将进行采摘收获,邓吉栋、刘思启在山歌的哼唱中期待着今年的刺梨丰收“钱”景。

“党建引领致富路,致富不忘党中央......”邓吉栋、刘思启在自创的刺梨山歌中唱道。



记者:姜宁 陈婉莹


编   制: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陈龙

责任编辑:彭玉樘

编   辑:刘倩 顾静玲 王茹 吴丹

热   线:0858-6665333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

-------------

往期  推荐

陈石到双水中心城区督导检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区政府常务会议召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滇桂黔石漠化区竹荪等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启动推进会在我区召开

水城区人民医院表彰援沪医务人员

水城区开展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提升培训

水城区融媒体中心已有新媒体平台



中国凉都  康养水城

水城视线公众号

水城发布抖音


预防地质灾害

谨防食野生菌中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歌唱出生活美系列报道|第一集:唱着山歌去巡“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