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 解放日报社党委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联合主题党日暨《望道》电影观影会举行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解放日报社党委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联合主题党日暨《望道》电影观影会举行
2023年3月7日(周二)下午,“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解放日报社党委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联合主题党日暨《望道》电影观影会举行。解放日报社党委成员、部分中层干部、支部书记及青年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教师党支部成员、在校学生参加活动。支部连心,师生一堂,品读“好学力行”,共悟“真理之甘”,追溯“信仰之源”。
国福路51号,青翠环绕的淡黄色小楼,这里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寓所,修缮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后,成为复旦大学乃至上海的红色新地标。相逢百年时空,传承初心火炬。解放日报一行,在这里参观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倾听了老照片、手稿书信背后的故事。
解放日报一行参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从信仰之源出发,同志们来到了位于SFC上影影城国华店观影大厅的“复旦新闻馆”。偌大的“新闻馆”牌匾、“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横幅、古色古香的黑板与桌椅,勾勒出78年前,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的模样。一梁一柱承载历史,一书一册皆是回忆。参观过程中,同志们畅谈着望老与前辈新闻人的故事,交流着复旦新闻馆留下历史的底稿,为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复旦新闻人的作为而自豪。
在上影影城国华店观影大厅的“复旦新闻馆”留影
大道笃行,要不忘来时路,也要不负新征途。观影之前,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校友焦扬同志给大家讲了一节题为“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的主题党课。党课从“心有所信”是贯穿望道全片的精神主线、青年永远是时代伟业的先锋力量两个层次解读电影,深刻阐述了“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也就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重要性,让在座新闻人更加坚定地追望大道,更好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校友焦扬同志讲授主题党课
随后,现场举行了陈望道先生及复旦新闻馆相关史料互赠仪式。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颂清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赠送了一张陈望道的珍贵照片。该照摄于1949年10月16日,是陈望道出席中苏友人联欢活动时的情景。张涛甫向上影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徐春萍赠送了陈望道在1945年4月5日复旦新闻馆开幕典礼上作的《新闻馆与新闻教育问题》讲话油印版复制件。而上影集团则回赠新闻学院一份明治时期翻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该版后收录于1963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研究》,是剧组自日本购得。此次活动由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主持。
现场举行陈望道先生及复旦新闻馆
相关史料互赠仪式
观影环节,同志们一同观看了即将在3月24日上映的电影《望道》。影片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线索,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提到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主题,表现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故事和精神。闪烁的屏幕与昏暗的影厅形成鲜明对比,就像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真理之光、信仰之光是如何耀眼夺目。观影现场庄严而寂静,但同志们的心却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时而紧张焦急,时而悄然落泪。而当影片播到陈望道成功译出《共产党宣言》、复旦新闻馆完成重建、新中国成立等片段时,大家都为之高兴而自豪。
即将在3月24日上映的《望道》电影海报
《望道》电影观后感,一起来看!
新闻学院教授 张殿元
《望道》通过电影叙事的方式向今天的“90后” “00后”展现了当年那一代“90后” “00后”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龄“复旦人”,过去看得见的腥风血雨离我们远去了,但今天没有硝烟的战场就在我们面前。今天的青年学生同样需要有历史担当,有家国情怀。电影《望道》让我们看到了“复旦人”血脉中流淌的“信仰”和“热爱”的不老基因。望道老校长的背影遮住了风雨,凝铸成复旦史上的丰碑。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新复旦人”继续在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精神感召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指引下,刻苦学习,努力攻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勠力同心,奋勇前行。
新闻学院教授 潘霁
《望道》电影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地展现其笃定初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影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舞台上,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革命者群像。影片中刻画的革命先驱们展现出信念的强大力量,他们每个人都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热情,都值得我们站在今天认真学习、致敬。
通过观看电影《望道》,让我更真切地认识到如今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我们要向革命先驱学习,发扬信念力量,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通过自身努力和自我建设,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为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信念出发,积极投身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的伟大事业中。
新闻学院副教授 伍静
电影《望道》史实充分、节奏紧凑、制作精良,既呈现了一个耿介而低调、视学生如命的陈望道校长形象,又刻画了活灵活现的早期共产党员人物的群像,给我补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党课。我注意到电影英文名别出心裁地使用了“manifesto”(直译为“宣言”)一词,不禁在心里拍手叫好。这个英文名既呼应了主人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名称,见证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历程,同时表明电影讲述的故事不啻为一份宣告旧制度、旧体系崩溃和新制度、新秩序确立的宣言书。
新闻学院副研究员 翁之颢
在观看《望道》电影之前,我刚刚在新闻评论课上向21级的同学们分享写作纪念性评论的意义:“关注历史让我们获得了铭记与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今天是稀缺的。”就像《望道》这部电影,它把在浮泛流动的生活中的复旦新闻人与曾经发生过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再度连结起来;只有这样不断地接通,整个社会在那些重大事件中的收获和付出,才不会被轻易地流逝。观看《望道》是一次补习,也是一次追问——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靠什么走到远方?
2022级本科生 杨阳
海报上,暗色背景之上是金色的炸裂。是浪?是火?是光?望道先生背身回头,似在侧目思索,又似在眺望。“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我走进影院,被这信仰与热爱深深打动。寻译者之不得,求翻译精准之绞尽脑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血腥屠戮,八一三事变之校区炸毁与师生齐力重建,望道与妻子慕晖的相知相爱、琴瑟和鸣……一桩桩一件件,或大或小,无不可亲可敬可爱可感,无不让我热泪盈眶。历史上多么宏大的书写,我们细细读之,或能见这些参与者的生命鲜活的绽放,那是各不相同且无比鲜活生动的注脚。就是在浙江义乌水塘村那间破旧清冷的小屋中,在摇曳的晦明不定的烛光下,身着长衫的陈望道先生,废寝忘食夙兴夜寐译出了《共产党宣言》,为当时和后来无数人指引了光明的方向。“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正因有如陈望道先生一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一代代人,前仆后继、一往无前,赓续这奋斗与奉献的基因,才开创了如今我们所拥有的美好生活。影片落幕,灯光亮起,热血的《望道》电影配乐之中,我忽然明白了,那海报上的金色光芒,是一代人的信仰守候,一代人的时代火光。沐浴在这经久不衰的光芒之中,我们更应当时时回顾,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将之代代传续;我们青年学生将向着未来一同前行,用力写下吾辈的姓名。
2022级科硕裔宇欣
电影《望道》讲述了陈望道老校长追寻真理、坚守信仰、投身新闻教育的生平事迹,影片中有“真理的味道很甜”等“名场面”,有望老四处奔波、筹措资金搭起复旦新闻馆的情景,也展现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光影。历经时代动荡变革,看着昔日的友人、学生或牺牲或离去,望道先生始终不改坚定信仰。子弹或许能穿透一位位革命先烈的胸膛,却绝不能穿透他们的灵魂,望老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历程在本质上是一个从“宣言”到“誓言”的过程,距今虽已百年,信仰的火种却始终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影片中刘烨饰演望道先生,说自己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唯有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吾辈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将“千百万人的幸福”的崇高信仰精神铭记于心。
2021级本科生班 唐泽楷
《望道》全然真实反映了一个多面立体的望道先生,展现了复旦人、新闻人的精神初心,在细节方面精雕细琢,把那股热血无声无息地沁入心脾。在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的一个小柴屋里,两声“甜”背后废寝忘食地斟字酌句让“无产者”终于赫然立于纸上、立于革命、立于中国。在北碚夏坝,写着“新闻馆”三个大字的牌匾下,殷红的鲜血在一排排年轻的手臂上平行流淌着,汇聚成一簇团结、牺牲、维护真理的复旦新闻之光,光芒四射,照走了反动派,照来了新中国。我们总念着老系主任陈望道先生,但少真切理解“望道”之意实。在《望道》的种种细节之中,我们望见了“道”之所在:“追望大道,改变国家命运”,对于新闻人,守住那一份对真相的痴情,融党入心、融国入心、融民入心、团结奋斗就是我们行学之大道。一定难忘,《共产党宣言》出版时,一双双激动的泪眼。
责编|王懿
文字丨吕京笏
编辑|高睿曈 谢鑫
👇 轻点支持
告诉大家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