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汇聚长三角跨学科的青年智慧,共议中国数字城市的传播新径——“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第二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在沪举办

 2023年12月26日下午,“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第二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论坛由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社科中心研究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主持开幕式。《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探索与争鸣》编辑屠毅力,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陆扬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鑫教授,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9位优秀青年学者,共同出席本次论坛,并围绕“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这一主题,分别从“可玩城市”“实时城市”“代码城市”三个角度展开圆桌讨论。


与会学者合影



从交叉学科建设出发

助力青年学人学术创新


在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首先致辞。他代表学校祝贺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欢迎与会嘉宾和师友的到来。陈校长在致辞中提到,长期以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青年学人的成长,本次望道论坛也是青年学人展示学术成果的舞台。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分别从文化变革、治理变革、空间变革的角度研究数字时代的城市文明,非常有意义。会议的主办单位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直属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他们的“十四五”科研规划围绕“数字城市共同体”建设展开,未来几年将系统地推进这个方向的研究,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服务。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特别是年轻学者主动站在潮流前面,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致辞。他首先对本次论坛的各家主办单位在筹备过程中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提到,秉承了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的精神,第二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保持对青年学人的持续关注,旨在更紧密地团结凝聚上海社科界广大青年学人,助推青年才俊成长,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上海社联与《探索与争鸣》杂志长期致力于为优秀青年人才在科研起步阶段给予支持,编辑部始终不遗余力地为青年学人提供表达平台与思想支持,十年来坚持举行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并从2020年起发起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于去年开设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他介绍,望道论坛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上海社联第一任主席与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这是社联与复旦的缘分所在。他表示,面对新科技、新学科、新领域,青年学人具有更敏锐的观察与见解,《探索与争鸣》杂志将持续关注青年学人和青年力量,捕捉学术发展的新趋势,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致辞


聚焦城市“可编程性”

探索数字社会未来形态


论坛以“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为主题,由三场圆桌对话组成,分别围绕“可玩城市:可编程城市的文化变革”“实时城市:可编程城市的治理变革”“代码城市: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展开对话,来自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建筑学、文艺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从文化现象、治理架构、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探讨数字媒介革命之于当下人类都市文明的意义。


数字媒介使可编程城市展现出“可玩城市”的文化新形态。“可玩城市”,意味着数字媒介可以成为好玩的虚实互嵌游戏,交转城市的不同社会系统,将游戏拓展到多元城市领域,介入城市锈带改造、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网红打卡地交互等活动,激发人们以轻松愉悦的游戏化方式积极回应当前城市问题,形成新的城市文化。据此,第一场研讨以“可玩城市:可编程城市的文化变革”为主题展开,由《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主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评议,三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可玩文化与城市文明建构的关系、数字时代传播现状与游戏理论的关联、电子游戏中虚拟地铁系统传递的城市想象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媒介带来的城市文化变革。


“实时”是当下的数字时代所展现出的独特沟通力:人、物、环境与技术系统形成了“实时”反馈回路,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所谓“实时城市”,指的是城市存在于实时生成、实时运转、实时监测、实时处置的动态过程之中,由此形成了全新的治理方式和机制。第二场研讨以“实时城市:可编程城市的治理变革”为主题展开,由《探索与争鸣》编辑屠毅力为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评议。三位青年学者以作为当前数字城市治理实践基石要素的“数据”这一关键概念入手,分别从城市治理界面、政府治理模式和数据市场交易等方面探讨了可编程城市的治理机制变革。


数字时代无处不在、精确定位、多元融合的地理媒介正在重塑城市与人的关系。代码、传感器、数据、算法共同作用,在城市中推动着人与非人交互的新组织形式不断涌现,推动着城市的物理空间、心灵空间、代码构建的数字空间深入互嵌,给城市空间带来深刻变革。第三场研讨以“代码城市: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为主题展开,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鑫主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陆扬教授评议。三位青年学者分别从代码城市的地方生成、城市时空异质性与城市空间的视觉性等维度出发,探讨了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出发,探讨了可编程城市的空间变革。


积极拥抱数字逻辑

开创媒介研究崭新视角


在本次会议的最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代表主办方进行了总结。她首先感谢了复旦大学、上海社联和《探索与争鸣》杂志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并对与会人员表示感激。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不仅社会生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而言,也正遭遇现实的巨大冲击。过往的经典研究框架,面对全新经验越发展现出不适配的一面。面对这样的挑战,社科学界,尤其是各位作为“新鲜血液”的青年学人,要深入探索数字技术逻辑,从而努力开拓、创新社科研究的新范式。


针对本次论坛的内容,孙玮教授提出三个关键点:第一是视角的创新,以“可编程城市”这一新概念为切入点,将过往研究中的城市视角与媒介技术视角结合起来,思考如何创造出城市-媒介综合视角的新理论。城市始终作为异质性的交流系统,在碰撞、互嵌中孕育着新文明。数字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城市传播状况,进而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创全新的媒介-城市研究范式,既是交叉学科建设的全新面向,也是建构我国自主学术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第二是强调独特性,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逻辑与过往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同,要首先深入到其原理中去,然后再从技术逻辑出发,将之和政治、经济、文化的逻辑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研究思路,如果挥舞着以前的理论大棒,就把新经验生搬硬套进原来的思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命题之下,不同地域的经验田野也有着显著的独特性,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数字经验同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研究者要努力对复杂的经验现象敞开自身,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是创造,在充分进入全新田野与转变视角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创造出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来应对当前数字城市社会与城市文明等各种新问题。在本次会议作报告的各位青年学者们都以自己的理论与经验视野出发,努力进行创造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不少有趣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去打破过往坚固的概念,重新定义何为人类,何为主体,理解新的文明样态。要抱着这样的理论抱负,才能真正创造出我们所追求的新研究范式和自主话语体系。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学院教授孙玮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现场

文字|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编辑|谢鑫

审核|孙玮

👇 轻点支持

告诉大家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