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何其幸运的事情。
你好呀,我歪歪。
今天是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
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师。
一年级的时候,我特别的调皮,上课捣蛋、下课打架、经常逃课去游戏厅打电玩。
所以二年级开学老师就不收我了。
开学之后,不让我报道,站在教室门口,堵着我和家里人,不论家里人怎么去给老师说好话,他都非常坚定的不要我。
对家里人说:我不能收他的,教育不下来,他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我在旁边都听到了,后来我就转学去到了乡村小学。
以后的多年,一直到现在,当我回到家乡,走过当年的小学门口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件事。
倒不是说他不是好老师,反正那时我也不是好学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就不记得那个老师叫什么,长什么样子了,但是那一年在教室门口,一个老师大声呵斥着我的家长,说什么也不让我入学,这件事算是我的一个童年阴影,一个老师带来的阴影。
我初中的时候遇到一个体育老师。
还是在乡下,那时候学校里面根本就没有校队这个概念。
有一次上体育课他对我们说:我准备组建一个校队,长跑的,我发现你们这帮学生,每天翻山越岭的来上学,还挺能跑的。这样,有兴趣的同学,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在跑早操之前半小时,来操场上找我。
于是,我每天早上都提前去半小时,签个到。然后他也不管我们,就只是叫我们跑。
当时学校条件还是很艰苦的,操场一圈只有 200 米,都是用煤渣铺出来的。
我就这样在黑夜和煤渣上跑呀跑呀,跑了快一个多月。
然后有一次他找到我说:现在你正式进入长跑队了,因为你签到的次数比较多。
再然后,有一次他带了几个队伍里面的人,进城里看别人体考,其中就有我。
那一年我初二,我第一次见到标准的 400 米操场,见到传说中的塑胶跑道,见到了木地板的篮球场。老师带我们见了世面。
后来,到初三因为要考高中了,我退出了训练。
他和我一起在操场上走圈,对我讲了一番话,我现在都记得挺清楚的:
去好好学习吧,你不是吃跑步这碗饭的人。但是你记住了,你跑了这么久的长跑,你应该知道,开始的时候落后一点没有关系,但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也要跟上前面人的节奏。在最后一圈,最后一个直道的时候超过他们。当你超过的那一刻,很有可能击破对手的防线,让其放弃追赶。但是,如果你是被超过的那个人,要记住,不能放弃,咬牙到终点。坚持不住的时候,要再坚持一下。
当年幼稚,自以为老师是在教我跑步的技巧。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里面也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也是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位老师。
再后来,我到了大学遇到一位老师。
我之前说过我的大学转折点是一次计算机方向的校级比赛,我最开始想抱大腿,结果没有队伍要我。然后我就一个人参赛了。
初赛的时候拿出来的作品,简直是惨不忍睹。
我一度以为肯定是被淘汰了,但是最后竟然收到了入围短信。
我知道这背后肯定是当时的大学老师帮了我一把。
他知道进入决赛对那时的我,鼓励是巨大的,所以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事实证明,等我回顾大学的时候,我一直把这件事,当做一个学习生涯的、乃至于人生的、为数不多的转折点之一。
之后,我努力从一个专业垫底的人变成了优秀毕业生。
同时这个老师也让我大三的时候直接免试在他的工作室实习,一直做真实的项目到大学毕业,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机遇和挑战,让我第一次产生了毕业之后要前往、有信心前往北京的想法。
离开学校准备北上的那一天,老师开车送我去地铁站,在车上他对我说:去了北京好好干,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以后回到成都,这段经历会帮助你很多。
我说:谢谢老师这几年的照顾。
他笑着说:还记得大二的时候,你来办公室找我,说自己找不到学习的方向,觉得很无力,然后我给你拷贝了一套学习视频吗?那套学习视频我给很多同学都拷贝过。你是第一个认认真真看完之后,又主动找我说想要实践的人。而且你也坚持做到了毕业,所以你要谢谢你自己。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眼车上的对话已经发生了快五年了,在操场上走圈也过去了十余年了,而教室门口那一声声呵斥竟然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太多的老师,其实每一位都教会了我很多很多的知识,我衷心的感谢一路过来的每一位老师,包括说我不会有出息的那位。毕竟,现在回望漫漫求学路,转到了乡小读书是一件非常正确且意义非凡的事情。让我没有在歧途上走的太远。
我在这里推荐一本书,也是关于教育的,书很薄,这本书的分类是儿童类图书的畅销书。
但是等我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这其实这书是写给大人看的,孩子看不到故事背后的道理,大人看的懂,但是怎么把道理通过什么样的事情告诉孩子,这才是关键,这就是这本书要传达的东西。
书中的模式可能不适合中国,但是你可以知道,原来还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书的名字叫《窗边的小豆豆》。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一个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老师写的回答,他写的很长很长很长,但是我一字一句的看完了,写很好,推心置腹,他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老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337668/answer/445824534
在我教师生涯的学生助理作为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带过四个助理,四个人毕业后发展都很好,现在无论事业生活都在正轨上,毕业没有多久收入已经是同学里较高的了,家庭事业基本都在正轨上,毕业后现在过去十年了吧,每年都会来看我。
虽然没有必然联系,我的教学方法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希望能给专科的同学们一点建议,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让大家看得舒服点,其中若有道理,那么自己领会。若没有道理,那么就不用看了,内容很长,想起来多少就写多少。
背景:学院(本科,专科都有)给了每个讲师,一个学生助理名额,其实就是每个月给学生一点点的勤务费学院付,学生帮老师整理材料,准备讲座什么的这些杂活,主要是变相补助贫困生,增加贫困生打工岗位吧。
挺好的制度,我觉得没有必要帮忙就一直没要这个名额。
直到学院辅导员跟我说:
就是给个机会给学生,让我在贫困生里选一个名字填进去就好,也是为了帮助他们。
我就直接让辅导员自己选了,本来认为也就是走个形式,给学生发个钱补助一下,没有太在意,哪知道我的第一任学生助理自己第二天来办公室找我了,说要主动帮忙,问有什么能做的,基本也没有什么能做的,就让他回去了。
小伙子天天来,在办公室外面坐着等指示呢,我实在没有办法,就问他:你有什么想从我这里学的吗?或者你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或发展方向吗?
小伙子顿了好久都没有说话,脸通红,估计是紧张的。
给他倒了杯茶,开导了好久,才说他专业是乱选的,什么都不懂,还不停的谢谢我,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好,什么也不会,不知道当助理要做什么,希望能好好做。
经过聊天,知道小伙子很认真,很善良,很老实,但是自信心不足,对发展无概念,学习拿起来就放,什么都不专。
想想也是缘分,那么既然要带,就要带好。
阶段一:纠正态度,理清思路
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堂课下课都必须擦黑板。
如果是上我的课那么我看得见,上别的老师的课我都认识,一问就知道了,随手上系统把他们班的课表打了出来,他擦黑板一次就打一次√。
这段时间不用来找我了,一个月后交表格。他不大理解我们都大专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个小学生一样的作业,但是也点头答应了。
一个月后他在我办公室门口低着头,手上拿着课程表等着我下课,我招呼他进来问道让他把表格交给我。
表格上很明显,只有前十天是每天打钩的,后面就越来越少了,中间基本没打钩,月末有一天是打钩的。
我问他:感觉如何?
他说:老师一开始我天天擦黑板,老师们都说不用,也有老师说谢谢,我心情蛮好的,然后我们班里有人传我是马屁精,讨好老师,我也没有理他们,然后他们在宿舍给我起外号,说我各种打小报告,我很难受,第二天就没有敢再上去擦黑板了,最后怕你骂我我又上去擦了一天,然后就是今天了,对不起老师。
我慢慢的告诉他:
第一:我不会骂你,今天不会,以后也不会,我们是师生关系,骂你对我没有好处也没有意义,所以你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判断,不要因为怕我是否骂你就决定做不做。
第二:你们的同学们是一定会议论你的,因为不光是他们,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喜欢议论别人,尤其是做事和他们不一样的人,但是以后要变成更优秀出众,就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
等你足够优秀了,你就会发现这种议论本身没有造成任何实质的影响,任何事情他们都会跟风议论的,因为除了议论,他们是不会动手去做事情的,即使是擦黑板这么小的事情。
第三: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老师,每天站几个小时讲了那么久,课间就几分钟,还要擦黑板,洗手,你们下课就走了,老师自己还得在那里擦完黑板再走,不光是笔灰弄得一身黏糊糊的,主要是心里总有不舒服,觉得自己这么认真的上课了,现在的孩子都连主动擦个黑板都不会?
只不过这里是大专不是小学,老师们也不好意思说让你们擦黑板而已。
第四:这么个小事情,你碰到一点闲言碎语就放弃了,那更重要的,更困难的事情你还能坚持多久呢?
现在还没有出社会,要从小事情开始培养自己坚持完成事情,中间即使碰到困难,也要学会理解,困难是肯定会出现的,困难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必然组成部分,不要排斥它,不用害怕它,接受它,找出解决方法,找出适合你的性格的解决方法。你真的不好意思课间擦黑板,那么早点去,晚点走,把课堂前后的黑板擦了,又没有人看到,不是也是以一种方法吗?
第五:如果没有人看到你做的,没有获得我或别的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那么这个事情难道就不做了吗?
你们只看到我们老师在上课脱离教案,随口就来,不知道我们每天都要花晚上几个小时进行备课吗,刚做助教的老师还都会在镜子面前模拟讲课以降低紧张感。只知道人家成功人士的财富成就,不知道别人在创业过程的艰辛吧。为什么?因为,这些事情不需要和别人解释,不需要别人看见,更不需要别人认可,因为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你自己,你自己更好,你自己更优秀,才是你唯一坚持的目标。
擦黑板,坚持下去,那么还有更多好处,你自然会懂,我也不会告诉你,自己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吧,老师也是人,领导也是人,人都一样,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
下个月这个时间再过来,如果没有全打上√,就代表我水平不够教你了,以后都不用来找我了,就等学院发勤务费就好,我这里真的也没有什么需要你做的。
助理点点头,说了谢谢老师,答应后,在门口擦了眼泪才走,说实话,我心里也不好受,可能对成年人来说人人都懂的事情,看起来鸡汤的语句,已经是我能说的全部了。
事情不能说得太明白,太明白就缺失了他自己思考的过程,实践的过程直接跳过到结论,他是无法接受的,不能强迫他举一反三,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不能替代他思考,我只不过是给他个选择,给个方法,其他的,就看自己了。
一个月后,他来了,给我的课程表都打满了√,我不去追究他是否真的每一天都做到擦黑板了,因为他的表情已经没那么疑惑了,洋洋自得的告诉我他懂了什么什么,怎么样已经开始不在乎别人评价,老师下课还都记得他名字和他打招呼了。
受教,那么孩子,你的好日子开始了。
阶段二:什么都尝试,找兴趣点,找能力突出点,缩小基本个人发展方向范围。
助理从此以后就经常跑我的办公室,没事他也拿本书在门口坐着看,我也没理他,心里想,真是聪明,懂得混脸熟了,开窍了。
把他喊进来,下一个任务:我要做一个调研,是关于我们学校的满意度的问题,你能不能帮我去找每个不同系的学长学妹,老师也可以,每个系100人,把联系方式拿到,我后面自己给他们发调查问卷。
他眉头紧锁,看我的表情和态度不像开玩笑,又不知道这么做,刚要开口问。
我打断他,说:先去做,做了怎么样回头再说,先不要拒绝我或答应我什么,先试试,至于方法,无论是去社团还是学生会,去老师办公室,去学校门口和保安收集信息都可以。一个月时间,先试试。我要的信息里越全越好,名字,性别,联系方式是最基本的,这几个没有就不算数。
他着急了:我们学校好多个系呢?老师那我每个系都要找吗?
我说:嗯,每个系都要,尽力而为。
他咬咬牙,说:好,我试试。
我笑着对他说:别让我失望,徒弟。
他听了很高兴,好像忘记了刚刚的疑虑就小跑走了。
一个月过去了,他也没有联系过我,然后突然就出现在我办公室门口,带着大本小本,信纸,纸条。
坐下来,把这些都铺开,他跟我说:他找了图书馆,看了市场调研方法,问了同班同学,找了学生会,拜托了学姐,还不经意加入了几个莫名其妙的协会,找了之前代课的老师,还找了食堂的大妈。大家一开始都不愿意给联系方式,后来他找来找去,其中有些人愿意给了,他就随身带个本,没有本就写手上或者纸条上,都在这里了,信息全的一共167人,不全的还有300多人。满头大汗的他满脸的成就感。
我问:你现在这些人里,哪些是你觉得对你有帮助的?
他说:大家都很好。
我说:举例子,你现在要复习英语,你是找一个外语系的同学指导你,还是你们自己系的。
他说:肯定是外语系的,因为他们英语好。
我说: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做这个事情。
第一:学会如何认识人,如何交朋友,如何交同样兴趣的朋友,如何能够带目标去交朋友。大学不光是读书,跟同龄人交往也很重要。
第二:你要把认识的,交到的朋友分个类别,想想看他能为你做什么。也要想想你能为他做什么,你怎么才能帮到他。
你会发现你能做的不多,所以你要懂得感恩,人家给你联系方式了,多一句谢谢,多一个问好,都是你这个年龄能做到的,而且社会上的人也都需要这个,马斯洛需求上层是什么?不是衣食住行,是尊重。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将给你带来大量的人脉。大学是社会社交的练习场,随便尝试,大不了不就是多一个不喜欢你的人而已,过几天他都不会记得你的,你也是。
第三:不同专业的老师和我专业不一样,能教你的也不一样,不要因为你是我们系的学生就不能去听他们的课了。你现在知道我们学校有哪些系了,哪些专业了,那么你喜欢哪一个?想专研哪一个,就去听听课,自己看看书,问问老师,如果觉得特别喜欢,专二可以申请换专业的。换不了也无所谓,当一兴趣自己钻就好了,我会教你学习方法。
后来发现他对数学和工程很敏感,对文科尤其英语很不感兴趣。
所以让他自己去做申请,转到了工程系,他很害怕以后不能当我助理了,我跟他说没有关系的还是会继续带他的,他才放心。
给他买了工程系主任推荐的几本教材,让他自己学就好。
第三阶段 搭建成就心理,竖正向,正面观
我之后不让他天天来我办公室外面坐着了,让他去图书馆或上自习去吧,做什么都可以,不用在我办公室门口浪费时间了。
不过在我整理材料,做讲座,期末整理卷子的时候都来帮忙打个杂吧,毕竟这几个节点自己弄还是太累了,我也偷个懒。
很快就暑假了,我给他拿了一份奖学金申请说明,上面有硬性条件包括平均分数不得低于85分等。
让他根据这上面的硬性要求开始制定学习计划。
跟他说:如果能拿到奖学金,那么就努力拿,拿不到也没有关系。
他做出了学习计划,很可惜,他给我的东西不是真正的计划,只不过是一个时间安排,几点几点起床什么的,都不重要。
真正的学习计划我认为是分成几个阶段的:
第一,要达到什么目标 第二,怎么分解任务 第三,分解后任务如何执行 第四,阶段性的复查自己的成果
具体实施就是越详细越好,没有什么难的。
他重新写了一下,我说我只会看结果,制定好计划我就不会再去查他了,为了自己学习和别人是否检查没有关系。当然嘴上是这这么说的,他每次考试过了85我就请他吃个饭,助理很简单也高兴的。
后来,他很争气,除了英语没过80,其他门科都在90左右,也失去了申请资格,但是他自己说:感觉时间过的好快,没有拿到也不后悔,他爸妈说他这样基础的能拿这个分数就是奇迹了。他很高兴,让我别对他失望了。
我想:分数算什么,你努力了拿60都行,但是没有成就感,怎么形成自尊心,没有自尊心,又怎么可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个是正循环,越好就越要强,每个在自己领域有所专长的一样,得有心气。
笑笑说:明年继续。
他点点头,第二天就把学习计划发我了,我也没有看,因为没有必要看了。
第四阶段:何为圈子,自己和大家好有什么关系。
转眼就是第二年了,他除了天天看书学习偶尔来帮忙,也没有什么联系了。
我特意把他找来,问他:你现在有多余的精力吗?
他回答是有的。
我问他,能不能去参加学生会,或申请党员,或去参加他们系的模拟实训比赛,这几件事情至少完成其中一个。
他不大理解,但是也答应了。
可惜人家学生会因为提交申请后,他自己面试太紧张人家不要他,党员也排不上他,比赛由于他转系太晚,老师也不想让他参加,说再考虑考虑。
他来和我汇报的时候很失落,那股自卑劲上来了止不住的落泪。
我告诉他:我让你去做的这几件事情他进不去很正常,因为这几件事情本来就是学校里少数人才会去做的事情,而且在别人看来,学生会又忙又累,杂活还多。入党根本没有意义对他们年轻人来说,比赛更是要天天下课后去练,比赛拿了奖也没有什么用就是个名头。
他不解,问我: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我回答:仅仅看事情的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有些时候是不够的,大家认为无用的事情,都很片面。注意,人活着不是自己活着,人是活在一个圈子里的,自己好是比不上大家好的,只有学会将集体利益放在自我利益之上,你才能在一个集体里混得走。
下面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圈子:
学生会是一个由学生管理组织为丰富学生生活,但是由于人手不足,在辅导员之下,设立的一个组织架构,可以理解为辅导员和大多数人之间的沟通和工作是由学生会作为中介来进行的,学生活动组织不够人的时候,那么学生会也是要第一时间站出来的。
社会上也是如此,作为领导和基层之间的沟通人,其实就是公司里的中层,做沟通工作也要干活,但是若组织得当,那么只用干自己想干的,可以挑活干,基层只能干别人挑剩的。
党员是一种我们在学校里每一年只能给与少数人的荣誉,我们中国的国企和政府单位都认这个,甚至去私企,只要是有经验的人力经理,一听你入了党在大专,那么都会觉得你至少是服从管理,听话肯干的,也就是俗话党性高。
想进政府、国企、当公务员这个是要优先考虑的。
学院组织的比赛是要拿奖的,为什么要拿奖,因为比赛就是选择几个能代表整个系水平的学生去给学校争光,给系上和学校争光后,这些名誉会变成以后学校招生等事情的宣传资本。
主要是为了努力学习拿成绩为出路的孩子最适合参与。
总结来说就是:进什么圈子,以后就做什么事情,你现在做什么事情,也就决定了你以后混什么圈子。没有在圈子里的人,会一直觉得格格不入,就像一个学法律的去当了医生,无论他医术多高,大家都觉得他不专业,这就是圈子。
既然明确了,一定要进圈子,活在集体里,学会沟通协调。
想要进圈子,那么就要做两件事情:
1、查标准,做准备:很简单,其实就是看看进学生会、成为党员、参加比赛都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可以问学长,可以问辅导员,可以问老师。什么时候申请、什么条件、要达到什么条件,尤其是申请的时间为最重要。 2、勤接触,多帮忙,当先进后补人员:没有进学生会就不能去和学长,辅导员帮忙做事情了吗?肯定不是的,组织活动的时候主动搬个凳子什么的都可以,不列举了。混脸熟,吃吃小亏,多干点活,让别人觉得自己傻乎乎的没有什么坏处,只有好处。当然这个事情其中好处,懂得自然懂,不懂的就当做这些事情傻吧。
抓住这两点,那么以后毕业了进公司,想要晋升,道理也是一样的。
提前,就要学会规划,知道自己想要混政府还是私企,即使没有一个方向也无所谓,先进去混起来,知道在一个集体里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最舒服也是很重要的。进去玩一玩,很快就自己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了。
他听了后点点头,估计是明白了,他说他再去尝试,走的时候突然又返回来了,摸着后脑袋问:
老师,要是这些圈子我进去了,占用我很多时间,我没空看书了怎么办。
我说:首先这里逻辑有很大问题,能进去的人大多数都是成绩好的人,这些圈子不是成绩不好以及挣扎在及格线同学能进的,这些同学即使混进去了也坚持不了多久的,因为他们连毕业和学习都搞不定。
其次,进学生会和党员以及参加比赛结果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够跟更优秀的人在一起,跟更上进的人在一起,不要天天跟那些每天你做什么事情都要不停的去劝你放弃,给你负能量的人在一起混,尝试做一个优秀的圈子里的常类,不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圈子里的另类,你会发现与人交往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这句话有多么重要。
他第一次看到我这么严肃,有点害怕了,不停的点头。
我继续说:优秀不光是一种结果和状态,也是一种方法技巧,我不能天天,一点点教你。
但是你能模仿吧,你们学生会里的那个会长,不就是高大帅气,年年奖学金同时还有女朋友么?
他这样的案例我们学校可不少啊。所以那些拿参加学生会啊,交往了女朋友导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作为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的理由,都是借口没有意义的,因为借口和懒惰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当你考虑加入学生会,会不会影响你学习的时候,你有想过别人除了学生会,拿奖学金,还得花时间哄女朋友吗?他能做到,那你也能做到。
所以你看得懂这个逻辑了吧,进入一个良性的圈子,跟更好的人在一起努力,努力成为更好的人,大家互相帮助,这就是良性圈子。
跟没有筛选过的圈子在一起,总有一些人质疑你的努力和行为,你还得花费大量时间去应对这些无用的负面情绪,那你哪里来的时间交女朋友,不对,是进学生会、当党员,搞比赛啊。以后你去读研究生,考高级职称的时候,你自然就懂了。
说到这里他就笑出来了,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进了学生会,入了党,比赛没有成功参加了就。我记得有一天看到他们一群学生会的孩子组织完活动,拿了张布,都坐在草坪上讨论着什么,我看到他笑的很开心,远远的跟我招手,我觉得心里也挺安慰的。
第五阶段,找到个人瓶颈,认知个人定位,把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塑造个人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经是第三年了,感觉自己带着徒弟上班好像也多了些盼头,看到他一点点的成长,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
突然有一天,他在办公室门口出现,然后也不进来,在门口踱了好久,才敲门。
我让他进来,看到他一脸,那表情,可真是生无可恋。
我说:有什么就说吧。跟我学三年还扭扭捏捏的。
他说:老师,我按照您说的,今年大三了,终于也拿到奖学金了。我回家跟我爸爸说,爸爸很高兴,但是他突然也问我个问题,说我们家一直没有人读书读到你这个学历的,爸爸想让你自己想想大专毕业以后,是继续读下去,还是回家帮爸爸干活,毕竟读了那么多书也不知道以后能干嘛,大专毕业了又能怎么样呢。当时让你去读书就是想让你见见世面,现在你都拿了奖学金了也差不多了,马上要毕业了,你自己想想看。如果不行,就去问问你们导师,毕竟咱们家没什么文化,我都听导师的。
他说完,抬头到我满面笑容,他瞬间觉得不高兴了:老师我是认真的跟你讨论这个事情的,你笑什么。
我说:也该到你考虑这个事情的时间了。至少不是毕业后来来问,那么就值得高兴啊。
他低头说:那,那您觉得?
我说:先别着急,我先问问你,就你自己想继续读下去,读本科,研究生。还是尽快去赚钱。不要考虑我和你们家里人的任何想法。说真的。
他回答说:我一半一半吧,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爸爸说的也有道理,大专毕业出去好像和人家本科的也没有什么竞争力,研究生就更别说了。所以如果能够早点去赚钱,帮爸妈减少家里的压力也不是不行。但是又觉得都读了这么久了,心里还是觉得不想放弃学业。
我说:好,那么听我详细说来。首先,我们把视野放大一些,先不说我们学校,不说专升本。我们来聊聊,世界和视野。
他打断我说:老师,您说那个干什么,不是说就业么?
我用眼神压制他,让他别打断我,他默默低头。
我说:举个例子,我有一个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城镇的小学同学,是当地的税务部门的公务员,有一天约好来北京找我小聚,我在下班后在家里做好饭,我和爱人一起等他,等到了晚上8点半,还没到,我觉得很奇怪,飞机不是下午4点就降落了吗?
后来我给他打了好几个电话都不接。最后到了10点,看到他拿着两个行李箱站在我家门口,一脸欲哭无泪。
我问他:你搞什么?打电话也不接,飞机延误那么久吗?
他说:没有,飞机准点到的。
我问他:什么情况,那你去哪里了,我们在家里等你吃饭呢。
他憋了好久,才说:我没坐过地铁。在地铁口那里徘徊了很久,没弄明白怎么买票,到哪一个站下,怎么换乘,觉得一头蒙,而且人又多,脑袋都快炸了,所以。干脆就去门口打的,然后又排了好久的队,才坐上的士。到你这里居然要100多打的费,还要1个小时才能到,真是要死了。见你一面不容易啊兄弟,比长征都辛苦。
我也没有说什么,赶紧把菜热了,跟他喝酒到凌晨两点,安慰安慰他。也知道了,这段时间出门都得我陪着了,最后也陪着送到飞机场。
我问你:是你,换你下了飞机,你怎么找我来啊。
他说:老师,那很简单啊,就是地铁啊,不行就门口打的啊,有什么难的。
我说:OK,那是因为在你的世界,你活在北京。北京是一线城市,有地铁,有完善的路线规划,甚至要说有比较规范的飞机场秩序,你对此习以为常了。
而我的那位公务员朋友,是一个非常不愿意出门的人,而且鉴于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当地的公务员,所以他很早就确认好了,他毕业肯定也是考公务员,也只能做这个,也没必要跑太远了,父母也不同意他跑太远。
今年他32岁了,才第一次出远门。所以也能理解,他会害怕,不熟悉都是很正常的。
你可能觉得他很好笑,但是我不觉得,我觉得他在下意识的排斥这些事情,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慢慢会变得只能接受他所习惯的事情,这个是小城市的人的常态。对于他来说没什么不好的。
他问我:老师,还是没懂,说这个干什么?
我说:别着急,听别人讲故事还着急。我就读的小学所在地是个小城镇,这个小镇离飞机场还有三个小时的路程,所以我和他一起,小时候听到别人说,有什么什么人坐飞机回来了,我就在想,我要是也能坐飞机就好了。
他说他不在乎,飞机什么的跟他没有关系。
但是即使是现在,我的那个小镇,里面还有很多孩子跟我一样,从来没有坐过飞机,他们有些人会好奇,有些人不会。
你,现在就是那个小学的时候的我。你产生了好奇心。你们家里人由于你这几年的努力有了点成绩,产生的期望值。好奇心加上期望值,等于什么?
他说:什么?老师你别卖关子了。
我说:叫做欲望。如果失败是成功的母亲。那么欲望的母亲是谁,是选择权。
下面来解释一下,选择权是什么?
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我不大喜欢直接讲道理给你听。还是举例吧。
我身边有个同事,家里的孩子才三岁,但是北京这几年啊,雾霾特恐怖,他家孩子天天咳嗽不停,医生说了就是孩子抵抗力差,加上天气不好,所以才咳嗽。
他来找我问,听说你有家人在海南买了套房,能不能帮我问问,要什么手续,贵不贵啊,我想让我家孩子去那里待一段时间,天天咳嗽咳得我心都碎了。
我听完觉得很奇怪,那你去租一套不就完了,干什么要买呢?
同事跟我说,我傻呀,平白无故花那么多钱,既然要花,干脆就买一套,以后除了我孩子,我爸妈和岳父岳母不是都能去吗?
什么咳嗽的,我一次性的给他们来一避暑圣地,都给他整好了。我呀,向来如此,宁愿给自己多一个选择,省吃俭用什么的我根本不在乎。我就不信他们海南的房子能贵到哪里去。说不准以后升值了还能卖了挣点。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在7年前咨询我后去实地考察,然后买了套房。
现在能卖高价了,但是人家不乐意卖了,因为,他的父母爱上了在那里过,也不咳嗽了,空气也好,二老直接就去那里住了。
我也是这么多年后,才知道,她家里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就只是当时海南刚经历房地产泡沫房价不高,她和他爱人两人在北京工作,花了存款,买了一选择权。
在别人看来,好像我是在说买房子的事情,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如果有远见之人,总是爱给自己多一个选择权,留个余地。就这么简单。
既然这么简单,那为什么还要梳理这么久呢?因为逻辑在那里,逻辑是:
我们努力,都是为了给自己创造选择权。
我可以选择一辈子不离开家,但是我也能够选择离开去看看这个世界,都可以,没有对错,根据个人情况来选。一旦你享受到选择权的好处和爽快感,你做什么事情,都会多做一些,都会比别人更努力一些,都会比别人想得更远一些,因为你想要更多的选择权。
但是前提你有得选:
有些人生得幸运,家庭权贵,早早就铺好了路,他只要干什么?对!选就好了。
有些人生得一般,家庭普通,也希望自己孩子有得选,所以他们出租了自己的房子,在靠近孩子上学的地方租了一个小小的房子进行陪读,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顾,以后能够靠学历和能力在众人竞争中,不至于甘拜下风。还能有一些选择。
有些人生的太一般,家庭特别普通,就像你我。
爸妈又分两类,其中一种是特别想孩子走出去,好好读书,多个选择权,我很幸运,我父母是这种类型。
另一种是对读书和学历产生质疑心理,觉得学习和学历可有可无,所以就要早点赚钱。但是也不能怪他们,他们要是自己读过书,那怎么会不知道读书的好处呢?
更甚者,家庭不重视文化,也不重视教育,所以孩子读不读书都无所谓,所以初中都没读。
最后:你看懂了吗?
是否要读专升本,要读研究生,还是回家干活,都是可以的,没有对错之分。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要根据你父母的情况,还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去选择。有些女同学早早就结婚了,那么有什么错,没错,都是自己的选择。
无论怎么选,只要自己能接受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就好了。
但是如果从自私的角度来说,你现在成绩不错,考个专升本轻轻松松的事情,如果家里压力没有那么大,我希望孩子你能听我劝一句,继续读书,读下去。
你家里情况不好我知道,但是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机会,就只是增加你的一点点选择权,那有什么不好呢?
公务员考试的百分之90的岗位最低学历为本科以上,国企的要求大多数岗位现在都是研究生起,跨国企业大多数要求在国外有读书经验。
你看看这些公司为什么这么要求?
除了学历能证明这个人能不能用,有没有能力,更重要的是学历还能看出来,他这个人想不想要选择权,在公司里,想要选择权的人一般更努力。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能够在这个至少还有文明的年代,通过读书通过学历改变一下自己的道路,给自己多一个余地。
虽然我的观点看起来偏激,但是你回想一下,这几年你自己好好读书,不就是给你自己多了个选择权么?专升本学校里每个班最多就几个人能上,也不是人人能上的,你现在的成绩已经是前三,你还怕什么?
我记得:那天,是这孩子哭得最厉害的一天,怎么劝也不听,我们系主任还以为我把人家给骂了。他爸爸也是一多愁善感的人,听完孩子的转述,特意打电话来跟我聊了特别久。
毕业阶段
马上毕业了,毕业也还有论文等事情比较忙,和助理同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他天天都会来我办公室。
问个好,聊回天再走。
最后居然他被他们学院选出来,在明年回来学校,在入学典礼领导讲话完后,在礼堂让他作为他们系的学生代表,给他们学院新生大一同学,做个演讲。
他很紧张,问我:老师,我该讲什么?
我想了很多也不知道怎么给他们建议,我只不过是听您的话,考上专升本的学生,又不是什么成功人士,我能跟他们说什么?我要是说错了,误导了他们怎么办?
我说:不对,你应该去讲,而且要好好讲,不用怕错。因为你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的专本,你的成果和我没有必然的联系,又不是我去图书馆天天看书、好好考试,提前写好论文,去咨询怎么转毕业人才档案,这些事情和辛苦都是你自己付出的,跟我没有关系。你支出了成本,那么获得了收益。我最多,也只能算个顾问,说几句话,给几个建议而已。你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必要去讲。
他说:可是,我就只是听话去做事而已。都是您告诉我的。
我说:我只不过作为一个顾问,去告诉你,我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在这个世界中,我经历过的、碰见过的、看到的、收集到的事情,让我产生了什么看法,将其中有一定客观依据的,总结成了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形成了一个惯性,那就变成了我的逻辑的一部分,我将这个逻辑告诉你,让你在没有经历这些事情的情况下,提前的去思考,思考这些逻辑是否对你有用。
如果这个逻辑不认可,那么你就应该退一步,去把它当成一个方法来看待,如果这个方法对你无效,那么你可以继续退,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客观事件去看待,真的很不赞同我的意见了,至少把我说的话当成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无视即可。
你听懂多少就做多少事情,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他说:老师,等等等,我晕了。我跟您越久,感觉越来越听不懂您说的话了。
我说:在很多年以后,我可能会技痒,突然想把我自己的教学经历和逻辑写下来,不光给你看,也给其他没有碰到我的同学们看,如果我写了,你觉得他们会如何反应?
他说:那当然是会夸您啊,这些东西对我很有用,对他们肯定也是。
我说:不是的。那是肯定不是的。
他说:为什么?
我答:因为有些同学想从我学到的,大大的超过了我的能力,我给不了他们想要的答案,我讲的这些话对于他们来说意义不大。
他说:老师,那我?
我说:你有一个优点,就是不怎么纠结,所以我的话对你还有点用。
他说:老师我还不算纠结那?
我说:不算,你纠结的那些事情都是大家会纠结的没有什么奇怪的,你最好的地方在于别人给予一些建议或方法的时候,你没有那么抗拒,利益观没有那么强。说到重点了,那么来做出解释吧:
利益观
现在这个社会非常的浮躁,导致不少同学形成了一个很短的利益观,那就是:我做什么=我获得什么,也就是他们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去判断一下,就是做这个事情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的都一律不做。
这样想确实无可厚非,毕竟人都想着自己好,自己付出了得不到回报,那感觉要多差有多差。
但是重点在哪里?在判断这两个字上。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利?如果用常识来解释,那么就很好理解了。
其实就是成本估算:现在要支出多少成本,以后要支出多少成本;预期回报估算:短期回报是多少、长期回报是多少。在没有发现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一般要获得更多的回报,都要求支出更多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
有些同学不是他们不愿意努力和支出成本去学习,在支出成本之前,他们还需要从认知-认同-纠结-开始支出成本,这个周期花费的时间实在太久了,错过了最佳的投资周期,最终只能获得较少的回报。可以认为他们认知成本太高。
认知成本
这个是我发明的一个所谓的概念,专门用来解释这个逻辑,不用管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存在。
它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在与人沟通,及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固有观念在你脑袋里不停的让你产生质疑:就是学习新东西,看这本书,别人讲的话对我有没有用,能不能让我更好,让我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种固有观念每个人都有,他会在学习过程不停的去碰撞他人的观念,形成一个最终的统一,然后这个人就会去执行这个统一的意见。
当一个人接受一个知识,并且付诸于行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那么他的认知成本就越少,同时带来的就是不易于错过投资最佳时间,还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选择权,成功获得回报的几率就变高了。
但是当一个人认知成本高,无论是书本学习还是跟别人学习,他的反应是纠结,纠结阶段包括:
质疑--躲避--排斥--重新考虑--主观寻找失败例子评估最差情况-推导出成本支出无效论--强烈的悲观情绪--寻求自我安慰感--遗忘--无可奈何不得不做--被动接受,最后就是被催着学,哄着去做事。
你看,光纠结就纠结了这么久,而且纠结这个过程还极其难受,为什么,因为他的固有思维和新学习的思维正在激烈的碰撞。
大多数书籍上不是有一个结论吗?
但是大家并不在乎结论从何而来,都在躲避这个主动认知,思维碰撞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成功学的书很容易说服大家,因为大家看到人家都成功了,那么人家成功人士讲出来的话错不到哪里去,我不用想太多就听成功人士的。
但是这个误区是很大的,因为成功学只会告诉你一个既定的回报,没有那么无私会告诉你支出成本是多少,如何支出成本,即使告诉你了,你也很难做到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在实施的过程中稍有不同,那么克服难关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照葫芦画瓢行不通的。
这就是利用了短见的利益观。
所以,要你今后要做的事情总结就是一句话:减少认知成本,别纠结,迅速判断,然后实施。
他问我:老师,那这么着急判断,判断错了怎么办?
我说:听我继续说完,无论是你掌握了大量客观案例和事实,掌握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或者最终能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积累的多了,还能变成一套价值体系,这些作为你的依据,那么都能加快你判断事情的速度,快不代表判断不准确,无依据的判断才能造成不准确。
古时候的智者不是一顺胡子,就能判断出天机么?
其实也不是什么天机,就是他自己的大量知识形成了一个快速判断事情的逻辑环和价值体系,它们会快速的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能不能做,如果能做怎么做。
你听完我说完这些,再次回想一下我刚刚说的那句话:
老师和书籍都只不过作为一个顾问,去告诉你,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在这个世界中,历史中发生过的,经历过的、碰见过的、收集到的事情中,别人产生了什么看法或方法,将其中有一定客观依据的,总结成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形成了一个惯性,那就变成了逻辑的一部分。
老师和书本将这个逻辑告诉你,让你在没有经历这些事情的情况下,提前的去思考,思考这些逻辑是否对你有用。
如果这个逻辑不认可,那么你就应该退一步,去把它当成一个方法来看待。
如果这个方法对你无效,那么你可以继续退,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客观事件去看待,真的很不赞同书本的意见了,至少把它当成一个看法。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学习,无论何时开始,只要能让你掌握了大量的客观案例和事实,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掌握了一套逻辑,甚至是价值观,都是值得你去花时间的,这些无形的东西不一定能够让你腰缠万贯,但是作为你积累的依据,绝对能降低你的认知成本,缩短你的认知时间,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判断速度越快越准确,你的成功概率就能有效增加,即使不能增加成功率,也会让你不那么纠结难受。
说完这个,直接举个例子:
就业后去应聘,除了写简历,那要不要对公司了解一下啊!
如果是一般的毕业生,能做到两点:递交简历,面试聊天的方式来了解对方公司。
如果是经过基本培训的毕业生,能做到:递交一份体现出自己优势的简历,面试聊天来了解对方公司。
如果是一个有过多个面试经历的毕业生,能做到:先调研这家公司,多方打听是否靠谱,比对后选一家好点的,然后根据这个公司的这个职位,专门做一份符合对方公司要求的简历。
如果是一个已经工作5年的同学,也许能做到:知道先要明确自己在什么行业混,再在这个行业里根据企业规模,分成一级、二级、三级企业。找到自己的晋升路线的去有目标的投简历,这个就叫做职业有所规划。
如果是一个老油条。
1、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网站,输入公司名称,把他们公司的法人、成立时间、股东信息全部都调出来看一眼,还能看到他们公司有没有诉讼,没有违法记录,有没有核心业务。成立时间不足三个月的一律不靠谱,一大堆诉讼的都不靠谱,甚至还有一些公司一查,都已经是列入失信人名单了,这样去的几率就不高了。
2、把他们公司的网站看一眼,然后去招聘网站对比一下他们公司是否有频繁发布该岗位,如果发布的特别频繁,是不是什么岗位、什么人都招,招聘什么要求都没有,那是个人都能进,那你还去干什么呢?
3、根据他们公司的职位要求,做一个很简单的简历,然后第二页附上自己的工作成果或学习成果明细,尽量精简的把自己能用笔写清楚的东西,就不要用嘴巴面试聊太多了,人家能把简历看明白的,面试空出来其实都在聊家常,看态度,谈薪资。有经验的HR最喜问的不是你的能力,是你家远吗?
4、即使过了面试,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现在的工作的,肯定是先做着,同时再找几家。在offer拿到后,才慢慢的,低调的把离职手续办好,空出时间好好交接,然后双方开心的走人。你离开了这份工作又不是离开这个圈子,何必把自己人脉掐断呢?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掌握更多的知识,那么不要说别的事情,光是判断一家公司能不能去,你就有更多的选择,你的判断能够更加精准。
但是你发现没有,在这个例子里最不轻松的就是懂得越多的,但是他的判断也可能是最准确的。
我即使告诉了大家,你猜会有几个人真的会去上网查呢,还要做这么多事情,不就找个工作嘛?所以排斥的习惯就偷偷摸上心头,认知成本就....
他接我话说:变高了,所以即使懂了,也不会去做。
我说:对,导致有些同学在这个例子里看到故事,一笑而过;有些同学能看到方法,模仿而行;有些同学能看出来其中逻辑,举一反三,都可以。
我最不希望的是有些同学看都没有看完直接断章取义,挑出其中错字,转移重点,或者直接扭曲现实,不考虑他人情况下影响他人,一句:
不就找个工作嘛,这么费时间干什么?
在身边的同学没有形成一定的毅力的情况下,很可能影响到还在那些努力没有放弃的人。
我这篇文就是写给还在努力的孩子看的,如果你看到,那么请无视身边那些悲观无用的情绪和话语。学习他人无关,就只是一个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
无论你是在读,毕业了五年,还是十年,只要能有效的去学习,扩张自己的知识,永远都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自己,在未来等着你。
写点东西太累了,收尾也略显肉麻,大家将就看吧。
网络是一个无法筛选的平台,充斥着大家的正面和反面的意见,当老师的人总是想保护学生不受伤害,可惜成长与否不在我们,在你自己。
若有些同学没有动力或目标,无法自我调解的,我无法通过任何语言帮助您,但是建议去看一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
太多人跟我咨询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和职业规划很迷茫问题了,不说太具体,说下逻辑,我统一回答,无非三问:
一问过去:我大学学会什么(专业是什么,专业学了什么)?我有什么技能(不是你说有就有,只有证件或作品才能证明)?我有什么能力(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最重要,要靠你的组织活动经验,实习经验去证明,面试短短几分钟,这两点太难证明了)?
二问市场:我会的东西市场是否需要(查招聘网站,到处找已入职人员打听岗位要求,看薪资)。
三问自己:发现了硬性要求的差距了。我的能力和市场有差距的怎么补,怎么学,要多久?我怎么证明自己(提高学历还是拿证书,还是从事某个工作的经验和年限或项目规模)
职业规划:不过就是自己和企业之间不断对证据的过程而已,企业就是审核证据的人,找工作的就是提供证据的人。重点在双方对证据(学历,工作经验)都认可才行。
以上,谢谢阅读。
最后,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其实我想说桃李满天下的,但是感觉这是小学初中的时候喜欢用的词。
那就,节日快乐吧。毕竟真正的快乐才是很难得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