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诚食讲座 | 欧阳令芝:返乡青年的另类教育实践

侯赏 食物天地人 2022-05-10

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将“食物天地人”公众号设为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见下图)。



诚食讲座 · 第二十九讲


诚食讲座第二十九期,我们邀请到了来自山西蒲韩的欧阳令芝。


她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是振兴乡村的返乡青年,也是探索“另类教育实践”的妈妈。


和社会主流不同,她走了一条从城市到乡村的人生道路,投身于乡村教育实践,在主流教育的潮流中尝试儿童“三亲”教育,亲近自然,诵读经典,放飞天性,为孩子营造快乐童年。


和学者不同,她是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探索教育的妈妈。对于她来说,批判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或许有些地方理想化,有些地方容易引起争议,比如培养孝道、诵读弟子规等,但这正是她可贵的地方:她把问题提了出来。她让我们反思,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应该怎样处理传统文化?应该怎样处理亲子关系、代际关系?理想在实践过程中会遭遇哪些问题?


相信读者听众们都会在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在我们的讲座群留言讨论!那么,快来看看她是如何理解乡村教育,如何理解人的成长的吧!


讲者 | 欧阳令芝

校对 | 无涯子 王子允

责编 | 小菊花

后台编辑|童话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返乡青年的另类教育实践》,刚才主持人也有介绍,我是一个非常新的面孔,因为是第一次参加“食物主权”的会议。


我现在的身份是一个宝妈,一个返乡青年,在进入分享之前,我首先介绍一下,这个是我的儿子。



我之所以隆重介绍他,是因为我要感谢他,是他开启了我人生新的篇章,也改写了我的志向。我原来是学社工的,也做了七八年的农村一线社工。我以为我会这样一直做下去,直到我有了我的儿子。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然后也让我开始去探索儿童教育。


他下个月就五周岁了,大家看到他非常调皮,总是爱爬树。他还有个非常好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边村子里所有的果树,即使在冬天没有叶子的时候,他也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哪一棵是柿子树,哪一棵是核桃树,哪个是杏树,哪个是樱桃树,他之前接触过的所有果树,他一眼就能够辨别地出来。


这个本领不是我教给他的,因为我自己也没有这个本领,我有时都会分不清,但是他可以。所以,我觉得儿童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物种。



这个是他在我们农场里面烤土豆,他自己生火然后自己烤土豆。在很多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去玩火的时候,他很早就开始学着生火了。所以我不用担心孩子以后的野外生存能力,他应该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会饿着。



这是前两天拍的,他跟我一起去挖野菜,他现在能够认识我们这边常见的几种野菜,很容易就能分辨的出哪些是草,不能吃。而且他见到自己不认识的植物会特别好奇,不停地问那个是什么,能用来做什么。


所以我觉得,在土地上长出来的孩子:第一,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第二,他的生存能力会很强;第三,他会非常热爱这片土地,知道我们的食物来自土地,我相信他以后不会去做破坏大自然、破坏土地的事情。


这件事情还让我想起六年前,我带我弟弟六岁的女儿到农村,我指着满地的小麦问她那是什么,她竟然告诉我说“那是草啊,那和我们老师画的一模一样,我们老师画的所有画都是蓝天、白云,下面一片草地。”


这个草地就和这个小麦一模一样,所以她的理解就是这些都是草。然后我告诉她这个是小麦的时候,她就问我什么是小麦,我就告诉她小麦是用来磨面粉的。她问我,面粉不是从超市里面买回来的吗?


在城市孩子的眼中,所有的食物都是来自于超市,而不是来自于土地。他们和土地是没有链接的,完全是断裂的。那么我想,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去热爱土地呢?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我为什么会返乡?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城市人,那么为什么我不在城市生活工作,反而要回到乡村呢?今天就跟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第二,因为在乡村有了孩子,所以就想探索一下另类的儿童教育。探索儿童教育,是因为我们觉得现在主流教育不是我们想要的,对主流教育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第二个我会给大家分享我们对主流教育的反思。


最后,这两三年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那么我们实践的另类教育是什么样的。


我为什么会返乡


我为什么会返乡?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感谢我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没有学社会工作以前,我是没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视角的。我在城市里面出生,在城市里面长大,我的父母应该是第一批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他们是在80年代初就到城市去做小生意的,我就很有幸地出生在城市。


在城市里面出生的我,首先我会知道自己住在哪个小区,哪个单元,哪一栋,几号楼。但是,我的邻居是谁我不知道,然后我只认识我的家人。等我上学了,认识了自己的同学。这个城市里的其他人和所有的公共环境好像都跟我没有多大的关系。我只是每天上学、回家,两点一线。


包括我后来去其他的地方再上学,和我有关系的人就是我的同学和父母。因为我的父母是做小生意的,这个城市的生意不好了,他们就会迁徙到另外一个城市,就这样我又会从城市A到城市B,那么,城市A就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了,除了认识的那几个同学以外,对那个城市就感觉没有什么感情了。


我觉得在城市里的我是只有家而没有家乡的。我只知道我的家在哪个城市,可是别人问我,你的老家在哪里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我老家是河南的。河南那么大,到底哪一块土地和我有关系?我觉得是没有的。


当我想到这个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是没有根的人。就像浮萍一样,我只是在一个个城市之间漂泊,我觉得这让我很孤单,也觉得很可怕。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过这种生活,我不想我的孩子也是一个没有根的孩子,不想他和土地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当时我就想我以后一定让我的孩子在土地上出生长大。


其实一直到我快要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对农村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也从来没有去过农村,我不知道农村是什么样子的。


很有幸的是2006年,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我参加了我们系的毕业实习,我选择了去农村实习。因为我很好奇农村的生活和城市的生活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当到这个村子的时候,我发现是完全不一样的:村民与村民之间,要么是亲戚,要么不是亲戚也胜似亲戚,这让我非常羡慕。大家有事情一起做,有忙会一起帮。一出门,所有人都会跟你打招呼,都对你特别亲近。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我可以和其他人有这种连接。


在农村做了七八年的社工以后,我和每一个村子里的村民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连接。当然农村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交通不方便、夏天特别热、有蚊虫叮咬等等。但是当我回忆那时的生活,想到的都是和村民们在一起的美好画面。


但是相反在我回忆我整个成长的过程时,我却发现在我成长过程中除了和家人的一些画面之外,我居然回忆不到任何我曾生活的城市的画面,那些地方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甚至我能够想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东西,觉得城市脏乱差、垃圾满天飞、晚上不敢独自出门等等。


当时我就不断给上帝祷告说:“希望我以后能生活在农村,希望我的下一代,我的孩子能够生活在农村,他能够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很感谢上帝,他聆听并允诺了我的祷告。


当我们要选择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生活的时候,其实想一想,到底城市的优势在哪里?以前我们会觉得,城市的交通和生活都会很方便,你需要什么东西,似乎马上就可以得到。还有就是当网络还没有普及到乡村的时候,城市的信息是比较快捷的,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是比较方便的。


可是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城市优势,它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在现在的乡村里面,网络已经很发达了,网购也非常便利。所以生活也就很方便了,可以很容易就得到在城市里就能够得到的东西,相对来说,农村的生活成本比城市更低。农村的马路现在修的也非常宽,交通也很便利。如果我们需要到城市的时候,开车也就只需要二十分钟的路程,而且不会堵车。


在这样的比较下,我觉得生活在农村比城市更具优势。农村的生活是非常闲适的,我没有必要必须每天几点起来去公司打卡,挤公共交通工具,担心迟到。我们的生活节奏都是根据农事来安排的,农活忙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忙,没有太多农活的时候,我们就有很多的闲暇时间。


而且我们吃的食物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是非常健康的,可以满足我们基本生活需要,也没有那么多的雾霾,不需要出门就戴口罩。


这样比较下来我觉得,现在的城市之所以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大家都不断涌向城市,不是因为它具有这些便利,反而是因为大家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还有很多家长会去城市里面生活是因为他的孩子要上学。因为他们会觉得城市里面的教育条件是更好的,而且城市里面的医疗条件更便利,他们也自以为更好。


如果我们的农村也能够解决这几个问题,农村可以给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可以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是不是农村就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我们都可以生活在乡村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就有了我们的探索。


我为什么会选择蒲韩?


我们的返乡并不是源于对乡村的美好想象,认为乡村生活是非常浪漫的,然后头脑一热就返乡了,我们是有很多考虑的。比如我们在选返乡地的时候,就会考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我的爱人跟我说的,北方的土地跟南方的土地是不同的,北方人生的病跟南方人生的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选择返乡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回到的乡村,如果不是我们自己父母居住的地方,那我们选择的地方要离我们父母居住的老家,距离要在500公里以内,开车大概四五个小时就能够到达。这样的话,万一我们的家里人有事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快回去。现在居住在蒲韩乡村的年轻人有河南的,有陕西的,有河北的,也有湖北的,基本上就是在方圆500公里以内。


人民食物主权2016年在蒲韩调研


第二,我们认为,村子里一定要有一些年轻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讨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我的丈夫已经在这个乡村呆了11年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跟我说,因为他是研究生一毕业就来到这里,他说他很热爱有机农业这个工作,这里也有很多他的朋友。


大学毕业以后,他的同学都四散各地了,但是他来到这里以后在这里呆了十几年,有一群年轻人和他在一起,他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如果他再选择去城市的话,他在城市建立的关系最多也就是同事而已,所以他不舍得离开这里,也就是有同伴支持。


第三,这个地方要能解决我们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我们自身及家人的医疗问题。这边有郑冰老师建立的合作社,有很多的年轻人留在这个地方工作,和我们能形成同伴支持;同时北京的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蒲韩新青年公社,这个公社的年轻人在这边做项目创业,他们也会有一些工作人员在这里结婚生子,现在我们这里一共有五个家庭,五个孩子。


我为什么要做乡村教育?


解决了基本生活需要,我们还需要解决另外两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和医疗问题。我们这边非常好的一点是,从2015年开始,蒲韩乡村合作社跟国家行政学院的张孝德老师合作在这边建立了“华夏乡村启蒙儿童教育”的试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幼儿学堂”。


幼儿学堂最开始是由合作社主导,他们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去参加培训来开展这项业务,但是从去年开始,因为合作社的业务有所变化,幼儿学堂也主要是我们这些返乡青年的孩子,学堂就由我们这些返乡青年来主导了。


首先这个是我们的需求,我们的孩子要上学。第二,来这边的返乡青年都是像我一样的30多岁的年轻妈妈,没有家里的老人来帮我们带孩子,所以,关于怎么去养育孩子、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完全是根据书本上学的,我们很少从上一代(身上)学到一些育儿经验。


我们从书本上学的这个育儿经验,和老一辈的育儿观念有很大不同。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负的责任,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会在一起学习。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经常会在一起讨论一起学习,我们学习的形式主要是一些读书会,然后也会购买一些网络课程,也会请老师过来给我们做一些相关的培训。


医疗这一块,主要是我的丈夫,从三年前开始他就开始在学习中医,目前基本能解决我们自己及周边朋友的身体问题。我的丈夫他在学中医以后,会把这些基本的医疗知识普及给我们,所以说现在我们这个年轻人社群,不仅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的一些朋友,在外地的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人,他们在医疗健康上出现了任何的问题都会问我们。


这两三年以内,我们这边社区的所有人,包括我们的家人,没有再吃过任何西药,更没有去医院输过液,我们的身体都还蛮健康的,我们通过中医的一些简单的手法,比如说按摩、艾灸,完全可以解决孩子和家人及自身的一些医疗问题。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不断地去学习和保养身体,我们以后得大病的几率应该是很小很小的。我们是不需要、也不会去买医疗保险的,我们对于自己的健康是可以自己负责任的。


这是我们参加读书会的一些情况:


大家坐在一

起学习讨论


其实在我们所在的蒲韩乡村两个乡镇43个自然村24个行政村是有很多幼儿园的,我今天大概数了数就有8所,其中有3所是公立的,其他都是私立的。


为什么我们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些主流的幼儿园呢?因为我们发现,这些幼儿园中有一些教学方式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比如说,去年的暑假,因为农场7月份桃子丰收比较忙,我儿子已经放暑假了,但我没有时间照顾他,我就想把他送到还没有放暑假的私立幼儿园上一个月的小班。


幼儿园有托班、小班、中班和大班,但是从中班开始,孩子就要学写字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开始学写字,因为我学了华德福教育,我知道孩子在六岁之前他的手指是没有力量的,还没有发育好。他不能去拿笔,写硬笔字的,他最多只能用彩笔用软头的笔来画画,他如果去写硬笔字,他的手以后关节很可能会变形,那么他写字也会越来越难看。


但是小班他们是不要求写字的,所以我就想把我的孩子送到小班一个月。但是我孩子每天早上都哭,非常不开心,不愿意去上学,最终也只去了十来天我们基本忙完了,我就没有再让他去了。因为那个幼儿园的老师每天都会发孩子在幼儿园的照片和视频。我发现他们在教孩子画画的时候,他是捏着我孩子的手在画的,所有的孩子画的蘑菇都是一模一样的,哪一块要涂红色,哪一块要涂绿色,颜色也是规定的,我觉得这个是对孩子想象力的一个扼杀,为什么蘑菇就一定是千篇一律的。这个是我没有办法接受的。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的传记 | 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虽然国家已经不断地出台政策,说幼儿园不让小学化,幼儿园是不可以让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的。但普遍的情况是基本上所有幼儿园全部都在学,公立的相对学得少一点,差不多要到大班的时候就是孩子到五岁以后,他们会教一些小学的内容比如拼音和十以内的加减法。


私立的幼儿园更可怕,是从小班就开始在读拼音和认数字,中班就开始写,大班就直接写字了,他们甚至要求大班结束孩子要认识一千个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基本上都达到小学三年级的要求了。


但是这个到底是幼儿园的需要,家长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家长是担心孩子上小学以后学习吃力,怕孩子跟不上想让孩子先学一遍,幼儿园一方面是没有什么可教的就教这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让他们选择送到自己的幼儿园来,现在在农村幼儿园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但其实这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好,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学过的知识,他在上小学再学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已经提前学过了,所以就不认真学,甚至会产生厌学,因为这并不是他想学的,那这样的话,学过的孩子反而还没有第一次学的孩子接受度高。


当我们选择让孩子去幼儿学堂的时候,我们也是经过认真考虑调研的,我去其他的幼儿园调查了解过,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在教,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几十年都不变。今年教育局又出台文件说,一定要给孩子的作业减负,一定不要给家长变相布置作业,可是结果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照旧。


我弟弟的女儿今年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每天晚上写作业要写到十二点以后。我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二十多年前吧,那个时候我们的作业就是一张试卷,不管做没做对,老师都是要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反复地抄。


可现在再去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仍然在做这样的作业。仍然是一张试卷,要一遍一遍地抄,不管你会不会,你一定要做这些重复的工作。就好像我布置作业越多,我的教学质量就越高一样。


请问这样七八岁的孩子,他还在长身体的时候,他连充足的睡眠都没有,如何长身体呢?所以这些教育方式都是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的。


另外就是现在大环境下,仍然是一个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老师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分数,而不是一个一个的孩子。教室里的座位是按照分数的高低来排列的。考试好的学生就可以坐前面,坐好的位置;差的学生,就只能坐边上坐后面的位置。


去年,我在北京见到一个华德福学校的合伙人。她曾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师范大学的教授,她的孩子就在那所师大附小读书,很多人都挤破头要往里面进,学区房现在都已经涨到了四五十万一平米。


当年她带她的孩子从这个附小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都觉得你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要去上一个郊外的偏远的小学校呢?她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她发现她的孩子和她同事(同样也是邻居)的孩子根本就不说话,她就觉得很奇怪,她以为他们是闹矛盾了?还是怎么样?


她就问她的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和某某某说话呀?”她的孩子告诉她说:“因为我们老师说了,他那一次考试考到了后10名,我们前20名的学生是不可以和后20名的学生说话的。”


她说她当时听到这个真的是震惊了!一个老师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价值观,连他交友都要用成绩来衡量,那我的孩子以后要怎么样去发展他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


她说,我并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当什么精英,最起码我的孩子要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交友的能力,所以从那以后她就坚决把孩子从那个学校带离,然后和几个家长一起创办了华德福学校,让她的孩子能接受更人性化的教育。


几十年前教我们的老师仍然在用同样的方法教我们的孩子,只教孩子怎样去考高分,怎么样去考试,分数变成了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标准。这也是我们没有办法接受的。


我们对教育的想象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我们觉得孩子在七岁以前,上小学以前,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健康的身体,绝对不能过早的教孩子一些知性的知识,让他们从小就泯灭了学习的渴望,觉得上学是很可怕的事情,反而应该让他们对知识保持一种好奇,让他们能够喜欢上学。


第二,我们觉得孩子应该是亲近自然的,在大自然中长大,他能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和这个土地有什么样的关系和连接。


第三,我们认为,做人永远比做事更重要。所以我们会让孩子学习国学:“孝,德之本也”,德之根本是孝。所以我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孝。“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是先从孝道开始的。孩子先从尊敬父母开始,到尊敬老师,然后到尊敬其他人,到尊敬同伴,这是一个正常的顺序。


为什么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我们觉得这个和现在的教育其实有很大的关系,和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想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习更多的技能。而我们忘了,孩子首先应该学得是怎么样去做人。


第四,我们觉得,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不应该是闷着头,一直不停在那里写,我们在学习华德福教育的过程中,会知道孩子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方式是孩子乐于接受的,这个教学的方法方式,是和孩子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他就很容易就学会,而且很快乐地学会,他不需要再经过反复的学习。


最后,就是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即使大学毕业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要干什么,我们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只知道我们拿到了一个毕业证,我们能够去什么公司应聘什么样的职位。可是我们不会知道这个职位到底是不是我们喜欢的工作。我不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是这样的,我们希望他对自己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他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


所以,我们的另类教育实践就是以“三亲教育”为蓝本的,“三亲教育”主要就是亲情、亲乡土和亲自然的一个教育。


亲情,是培养孩子的孝心;亲乡土就是培养孩子的仁爱心,让他知道他所生活的这个地方乡土人情是什么,他能够对这个地方有热爱,对家乡有热爱;第三是亲自然,希望培养孩子的敬畏心,敬畏自然。


我们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自然中能够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所以亲自然能够起到开智慧的作用。


另外,我们也结合了蒙氏教育和华德福教育这两个内容。蒙氏教育主要是针对幼儿阶段的孩子(零到六岁)。孩子本身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不是我们大人强加给他的,说他几岁必须要学什么,几岁必须要学什么。


其实孩子本身,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三翻六坐七爬爬”——三个月的孩子,他自然就会学翻身;六个月的可以坐起来;七个月的就可以学习爬——这不是我们大人教他的,是他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他知道他自己应该发展什么。而我们大人需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充满爱的环境,去鼓励他做他自己就好。


华德福教育更多的是对人的发展规律有非常清晰的研究。从零岁一直到死亡,这整个阶段,分成了七年一个阶段来研究。每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零到七岁,孩子还在长身体的阶段;七到十四岁,是孩子需要学知识的阶段;十四到二十一岁,是孩子需要思考的阶段。


把包括这七年之间的每一个阶段又划分的非常细,这个是我们要学习的。他会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提供怎么样教孩子是孩子乐于接受的,用孩子乐于接受的一个艺术化的形式来教育孩子,这个是我们要学的一个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选定另类教育的时候,我们不是盲目的。


晨圈

早饭

自由玩耍

国学经典诵读

自然观察

自主绘画

午饭

自由玩耍

主题课程(食育、湿水彩、

手工、故事、古诗吟诵)

自由玩耍

手指谣\儿歌

阅读

放学歌


这个是我们幼儿学堂一天的安排,每天早上孩子到学堂以后,会有一个晨圈,帮助孩子在韵律中舒展身体,然后接下来是吃早饭,然后是自由玩耍。


每天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是国学经典诵读,孩子要读的是《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声律启蒙》等这些我们传统文化里面非常经典的国学,让孩子了解这些东西是能够滋养孩子的身体的,他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弟子规》就是告诉你作为一个弟子,你的日常行为规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以这个蓝本来教孩子的一些行为,这个是我们从古至今的一些礼仪,是我们的孩子要认真学的。


然后我们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从十点一直到十一点半,这一个半小时,他们都是在大自然中的。他们可以去观察,去感受,去劳动,从自然中回来以后,会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来画画。


没有老师来教他,你应该画什么,你应该用什么颜色。孩子要根据自己的想象,他喜欢画什么,完全以孩子为主。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他就会画成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们孩子的画,如果你直接去看是看不懂的,一定是孩子来给我们讲,他画的是什么,我们才能听得懂。


接下来是午饭,午饭过后还是自由玩耍的时间,所以大家看课程的时候就会觉得我们的孩子其实有大段大段的自由玩耍的时间。我们认为,孩子真的只有会玩他才会学,而在自由玩耍的时候,没有老师带领他说,你必须要玩什么游戏,你必须要在什么地方玩。


孩子会自己分工自己合作,我们要建造一个什么东西,我们要玩哪一个游戏。然后他们会有角色扮演,会制定规则。我会觉得,你一定要让孩子玩透,孩子玩透了,他的身体才能有一个好的舒展。他的那些活力才会有一个出口,晚上才会有一个好的睡眠,他到了学习的时候,他也才能坐得住。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个主题课程,像我们有一些食育课,教孩子一些本地食物的制作。每个地方的食物,体现着这个地方的文化特点。这个地方的孩子从小吃这些东西,那么你也要会做这些东西,知道做这些东西的过程。然后也会知道食物来之不易,农耕的过程,一年四季的变化等等都会包含在这个食育课程的里面。


然后,还有湿水彩,孩子去感受色彩。还会有一些手工课和故事课,包括古诗吟诵都是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应该去发展的,比如说他的想象力,他的动手能力这些来设计课程的。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学堂的所有孩子和家长还有老师,我们的人数不多,现在有十个孩子。


上图:孩子诵读国学;下图:端午活动


上边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孩子学经典诵读,下边是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做的活动,端午节我们会用艾叶煮水,让孩子拿去给家长洗脚,我们认为就是说孝经不是只学口头上,一定要体现在他的行为上。



左边就是我们的孩子在上食育课,他们在包饺子。然后右边就是我们的孩子们在画湿水彩。


下面这个图片就是我们孩子的玩具,都是非常天然、非常简单的,我没有将很多塑料的玩具给孩子,就是一个沙坑,一个秋千和一些轮胎,那孩子会通过这些简单的玩具来发展他的游戏,这些简单的东西,更贴近他的生活,他会从这里边去发展他的想象力。去实现很多团队之间的一些合作和分工。



我们现在的探索,仅仅只是零到六岁的幼儿阶段。我们现在也在想,等他们毕业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小学?


我们当然希望能够继续往上面做,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上一所区别于主流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小学。但是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困难,比如生源啊、师资啊等等,因为毕竟我们的人数也不多,然后让我们继续努力吧,就这样。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


问答环节


问题一


这次讲座的题目提到了返乡青年,您也讲述了自己选择返乡的原因,我想问一下您或者身边的人认为返乡青年的内涵是什么?对于返乡,常常提到的一种理解是返回自己的故乡,但您在讲述经历时提到,之前是在城市出生长大,您的返乡并不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想了解您认为返乡青年的“乡”指的是什么?


欧阳令芝:好的,谢谢你的提问。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很多的,我们认为所谓的返乡,应该就是返回乡村,不一定要返回自己的家乡。作为年轻人,说实话返回自己的家乡难度还是挺大的,有家人、亲戚、朋友的压力,例如我的公婆一直都不是很认同我们在乡村生活。


我们理解的返乡就是返回乡村,一定是有土地的乡村,是可以和土地发生链接的乡村。虽然大环境下很多年轻人都进入了城市,可是我觉得近十几年来,也有一股返乡的潮流:很多人也会选择回到乡村去,创业也好,做项目也好,帮助自己的家乡发展也好,还是有这么一股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我们这一群人确实没有一个是返回自己家乡的,我们都是返回了距我们家乡大概500公里左右的地方,离我们的老家大概在4到5个小时的车程。如果家乡有事情可以随时回去,不是特别远,而且又同样都是北方,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来说也更适合我们。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有没有解答您的疑问,谢谢。


问题二


为什么要提倡孝道呢?


欧阳令芝:因为我们在读这些经典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学,我们家长也在学。其中有一句话刚才我打在屏幕上,不知道您看到了吗?“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我们不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又怎么可能爱别人呢?教之所由生,也就是教育的来源是从孝顺开始的,至少这句话我们认为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说我们开始我们的教育的时候,觉得一定要教孝道,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怎么对你的父母,就应该怎么对周围的人,你应该去孝顺父母,对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教育也就是教孩子怎么样去和父母相处,那么你就可以怎么样去和别人相处。这个爱是从内心而发的。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


问题三


学习《弟子规》不是封建糟粕吗?


欧阳令芝:这位朋友,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什么是封建,什么是糟粕?我们觉得现在的人,在学习一些人的行为规范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个蓝本,所谓的礼貌礼仪应该从哪儿来?


我们觉得《弟子规》是一个很好的规范,是一个很好的蓝本。它告诉我们,作为弟子,可以在家是父母的弟子,出去在学校是老师的弟子,在社会上是领导上司的弟子。作为这些弟子,应该具有的规范标准是什么?举止言行应该是什么?


弟子规确实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蓝本,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规范举止?我们的礼仪应该来自哪些地方?所以我们用《弟子规》来教大家,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孩子。


问题四


很同意您通过食物和农业教育重新连接儿童和土地,请问除了国学经典诵读之外,有没有考虑加入一些理科的教育内容?您会让自己的孩子未来进入正规教育体系吗?


欧阳令芝:首先我觉得因为我们现在的孩子处在0到6岁,我们主要是0到6岁幼儿教育。刚才我们也说了,通过学习华德福教育的理念,我们知道了0到6岁的孩子,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过多的知识教育对孩子是有阻碍作用的,我们不建议0到6岁的孩子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没有教孩子去写字,去学拼音,去学数字。


还有不一定在学堂学校里面学的才是知识,我发现像我的孩子会看帮我看秤,然后在他看秤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字,但学堂是没有教他的,但是他自己却会了。所以说孩子的学习他不一定非要在教室里。6岁以前,除了学习国学经典和诵读之外,我们不会教他知识上的东西。


鉴于我们对主流教育的那些反思,我和我的爱人都很坚定,我们不会让我们的孩子进入主流教育体系。即使接下来,我孩子马上就要5周岁了,明年就要进入小学了,如果我们没有选择到合适的小学教育的话,我宁愿让我的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据我了解,目前全国有将近一万的家庭会选在在家教育,现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多元的,主流教育之外也会有一些更多元的选择。我宁愿选择孩子在家教育,也不会把我的孩子送到正规体制内教育的小学里面去,这是我的选择,谢谢。


问题五


为什么这个村庄可以留下这么多年轻人?


欧阳令芝:要感谢这个村庄有郑冰老师领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已经发展了20多年了,从98年开始,所以就有很多的年轻人在这边的合作社工作,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工作人员,都是当地的年轻人。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就可以连接到各种资源,我们作为外地的年轻人也在这个地方学习到很多东西。为什么梁漱溟乡建中心的北京分部要在这里设置分部,都是因为有了合作社的存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里。


问题六


孝顺父母没有问题,只是“经典”当中有很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内核,请问会辩证地去分析和引发小朋友的思考吗?


欧阳令芝:至少我们选择这些经典,它和社会的统治这些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觉得像《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之所以流传几千年都不变,是基于中国文化根基的,它也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作为当时封建的一种文化,他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可能具有这方面的功效。


现在我们只是教给孩子怎样去读,孩子对这些经典都朗朗上口。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在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对他们的记忆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我们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我们不会去给孩子讲这个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多只会从里面挑一些小故事,但是《弟子规》除外,因为要让孩子按照规范来做,我们会给孩子讲解是什么意思。


其他的经典我们就直接让孩子读,他们不停反复地去读,去体会文字的优美,有一些东西不一定需要去理解,或者说孩子现在也完全理解不了,但是里面的很多东西会进入孩子的身体和孩子一起长大,可能会在孩子的其它阶段发挥作用吧。


问题七


我觉得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选择在农村生活的,不管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还是家长的全面发展。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在当前看还是一种非主流的、小众的,那么如何和周围主流的社会环境进行交互呢?可持续性上能保证吗?


欧阳令芝:我觉得这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我们不排斥年轻人进入城市生活,像现在我们在这里的有6个家庭,之前也有家庭进来,也有家庭出去,断断续续的。我不评判别人怎么样选择,我们觉得每个人做选择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考量。我们坚持我们自己的选择,并不是说他离开了乡村,他进入主流社会,我们就排斥,我们也会接纳这样一部分人,如果有其他人进来,我们也非常的欢迎。


可持续性上能保证吗?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我认为现在乡村只要能够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工作,让他能够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再下去能解决他的教育和医疗问题,年轻人就可以在这个地方生存。所以我们正在努力,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方法,解决年轻人在这边的生活问题,同时又能够解决教育和医疗的问题,我们都能够选择自己认为比较舒适的生活方式。


问题八


儿童学堂是独立于合作社之外的实践?还是合作社实践的一部分?参与儿童学堂的家庭都是合作社的人吗?有乡村的人参与进来吗?


欧阳令芝:儿童学堂最开始是合作社里面的实践,是他们的一个业务,从去年开始因为合作社主要关注金融、农耕和农业业务,所以儿童学堂就由我们来做。目前儿童学堂有10个孩子,这10个孩子除了我们这些外来返乡青年的孩子之外,也有本地的孩子。


北京的孩子家长对学堂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很多的不理解,他们可能会选择孩子小的时候,比如说三四岁的时候,让孩子进来。一般家长认为孩子要学知识了,孩子需要上大班了,孩子不学小学的东西的话,可能到小学就会跟不上,所以到孩子5岁以上,他们一般会选择把孩子转走,进入其他的主流的幼儿园去学习。


我们也在努力,会开展一些家长的访谈工作之类的,也希望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被更多的家长所接受。


问题九


周边村民对你们的教育实践是怎么看待的呢?你们的教育实践对周边的村民有什么样的影响?


欧阳令芝:因为我们和村民一起生活在这里,我们和他们就是邻居关系。最多的就是我们和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和他们交流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会给他们解释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这种方式为什么是好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也能够理解。农村村民的意识和我们的不太一样,他们更多的还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有没有获得某一项技能,有没有教过孩子写字。他们可能还不是很认同。


目前来说选择来我们学堂上学的孩子,虽然也有村民的孩子,但更多的还是合作社的一些工作人员的孩子,还有就是一些年轻的妈妈。她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也在网上学习很多东西,毕竟现在都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她们也会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发展,就和我们也有很多的共通语言。所以说周边的村民我觉得要区别来看,年轻的父母还是能接受的。


但是现在也有一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带孩子的,在这个村子里面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存在。他们的爷爷奶奶就很难接受,因为他们会觉得在我们学堂的孩子成天都在玩土,很脏。


还有可能他们会觉得我们的学堂那么简陋,其他的幼儿园都布置的色彩鲜艳,有很多的设施设备,滑滑梯什么的,可以让孩子玩。当家长的理念跟不上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



往期回顾


新冠疫苗的全球政治经济学

福岛核污水不容忽视的六大问题

怒斥日本“核恐怖”,韩国人决定来硬的

福岛核污水入海,从来就不是个科学议题

反对排放核污水入海,台湾民团赴日本交流协会抗议


点开名片   关注我们

生 态 · 合 作 · 分 享

网站:https://www.shiwuzq.com

邮箱:shiwuzhuquan@126.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微博/今日头条:食物天地人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