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在这里组织妇女们争取“同工同酬”:西沟村合作社纪实
导 语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太行山区的青年一批批地走向抗日前线,留守的民兵则奔跑于前线和后方,运输枪弹和伤员,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劳动力。1943年山西长治的西沟村在李顺达的带领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这个生产联合体历经9年的实践,不仅生产互助、共同抗灾,“我有一口汤,不能让你饿得慌”,而且还共同开荒,整治土地,改善土壤条件,“人翻了身,地也要翻身”。
互助组不仅组织了生产和分配,而且也承担了行政和管理的角色:对开荒造林的收获以工折估、平等分配;组织对军烈属、支前人员家属的拨工优待,对支前物品以物计价、以价折工进行平衡调拨,对公务性事业采取摊工、计工、变工的方法。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社,也是在这里,申纪兰开全国之先,组织妇女们争取“同工同酬”……
01
初级社:上级不批自己干
西沟互助组越办越红火,名声越来越大,组员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想更大地发展生产,企盼比互助组更好的生产组织和生产体制出现.。
为适应广大农民这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迫切愿望,1951年3月,中共长治地委召开互助组代表会议,决定在互助组这种生产体制的基础上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西沟互助组的代表李顺达再三要求办社,但地委以“西沟知名度高,影响大,还是要谨慎些好,加之西沟刚向全国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倡议,不要再因办社分心”为虑,没有批准李顺达的办社恳求。而西沟的农民则认为,西沟办互助组9年,生产得到了发展,对组织起来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积累了组织起来的经验,地委不批准办社是嫌西沟山高石头多,沟大地块小,连个机器腿也放不下而被卑视,感到是一种羞辱。因此,初步议定于1951年底先由一部分人迁到平川地带把农业合作社办起来。9月10日,李顺达就筹建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因庄稼长在地里,土地无法丈量,只能等到秋后再正式组建合作社。
10月23日~11月1日,李顺达应邀到北京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毛主席接见了他,更坚定了他建设山区的信心。他从北京回到长治时,正遇上长治地委召开试办十个农业社成功的报告会。不几日,中共长治地委和平顺县委又派人到西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老根据地工作的指示》。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以及农业部领导和专家的建议,都提出山区要想富,抓住农,林、牧,使西沟农民看到了山区的出路和前途;川底等十个试办社成功的经验,使西沟农民看到了改变面貌建设山区的力量所在。于是,坚定了依靠集体力量建设山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
1951年12月10日,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村51户,入社26户,选李顺达为社长,申纪兰为副社长,民主制定了章程。1952年秋后,为了突出山区建设特点,把社的名称改为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
02
“弱者”的胜利
刚办社时,虽然经过大讨论,农民从道理上懂得了依靠集体建设山区是成功的,但毕竟是第一次,到入社时又有一些人想看一看。入了社的26户中,马海兴等5户认为自己土地好、牲口、农具齐全,怕入社吃亏,入社不到一个月又退社另成立了一个5户互助组,要同农业社比高低。
社里虽然只剩21户了,但心齐劲大。社里240亩土地(包括自留地)中有半数坏地,经过加工变成了好地,马海兴5户的土地没加工,连几个塌岸也没有垒起;农业社远地近地亩均施肥116担,马海兴5户远地无肥下种,近地亩施肥只60担;夏天抗旱社里担水浇、引洪灌溉达180多亩,占到入社土地的四分之三,马海兴5户担水怕误工多,结果1亩没浇;社里全用新式犁耕地,马海兴5户只用新式犁耕地30%;社里春耕下种比计划提前完成,马海兴5户互相扯皮晚了一个节令,还多亏突击帮助才播下种;社里春耕时就抽出劳力搞副业,一个多月赚回一大批小米,马海兴5户根本抽不出人搞副业;秋后打粮社里平均亩产189公斤,其中玉米亩产255公斤,谷子亩产239公斤,马海兴5户土地虽然比社里的好,平均亩产才刚达150公斤,其中玉米亩产229.5公斤,谷子亩产225公斤。
事实面前马海兴5户信服了农业社,于1952年秋后坚决要求重新入社,另外21户也主动要求社。到1952年底,初级社扩大为47户。1953年,社里又是增产增收,粮食总产达到19万多公斤,比上年增长13. 6%;亩产增加17.5公斤,增长13%;分配收入人均增长10元钱,比上年增长26%。社里的牲口、羊群、农具等公用积累也大大增加。
03
同工同酬是怎么争取来的?
——申纪兰口述
西沟合作社刚成立时,男劳力只有22人,女劳力24人。如果不发动妇女干农活,整地、增产、广开门路增收,都会成为一句空话。村党支部要求我这个副社长把妇女带动起来参加劳动。
西沟媳妇几千年都是“好女不出院”,不离锅台、 炕台、 碾台 “三台转”。成立互助组后虽有所改变,但由于没有从同工同酬上考虑, 刚开始动员妇女下地干活尽碰鼻子。我进东家门, 东家媳妇说妇女干活从互助组到合作社都是老五分,不如在家纳鞋底。进西家门,西家提意见,干活都记在自己男人工分本上,妇女怎么劳动都显不出来,说现在是新社会了,妇女下地劳动,应和男人一样同工同酬。
那一年李顺达随中国农民参观团到苏联访问去了,我把妇女们的这些意见向党支部委员宋金山作了汇报,宋金山一听有道理,说党支部应该支持,可男人不谈体力,光农活技术就比妇女高得多,怎么同工同酬呢?我建议,能不能派几个技术好的男社员教教妇女,县里新技术培训班也让妇女参加。正好平顺办支农新技术学习班,村党支部就派我和吕桂兰等人到县里培训。回来赶上锄麦,社里分配35亩麦地由妇女负责。一鼓动,有7位妇女愿意参加。人不够,我又到从不参加开会的李二妞家,二妞正为丈夫没有好脸色而烦恼。我说下地干活可以多分粮食,丈夫就会待见自己了。二妞一想有道理,第二天拿着锄头上了地,当天她就被推选为妇女劳动模范。吃晚饭时,村里广播员播送了这个事,全村都震动了。第三天,就有19 个妇女下地,35亩麦田3天就锄完了。
社里紧接着发动老年妇女成立农忙托儿组,解决有孩子妇女的后顾之忧。妇女一心扑在下地上,劳动技术提高得也很快。社里最反对男女同工同酬的人也服了气。这样一来,男女社员一起下地干活,收工回家后一个烧火,一个做饭,夫妻关系融洽了许多。西沟女社员人人都成了香饽饽。在西沟合作社社章上,特别新增一条:“妇女月经期间五天不上地”, 社里还添置了新法接生箱,我担任义务新法接生员,宣传推广新法接生、新法喂养。过去给娃娃只知喂清米汤,现在改喂稠米汤还加一个鸡蛋煮成羹,娃娃吃了长得结实,妈妈也能抽时间下地了。男女同工同酬,改变了西沟妇女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
03
规划、管理、多种经营
+ 再次不听上级
1953年春,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顶住了砍社风,继续朝着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迈进。8月5日,西沟、南赛、池底3个村又并为一个乡,入社农户达到了203户,占总户数的73%;1954年粮食总产量又比上年增加10万公斤,增加18.9%。又有一批农民主动要求入社,社扩大为246户,占总农户的86.4%。1955年,更是增产增收,人均分配粮食442公斤,比抗日战争以前增加了77%,比建社初期增加了25.1%,公共积累由办社第一年的120元,增加到11000多元,工业生产总值超过原计划的100.6%。因此,又一批农民被吸引到社里来,入社农户达到283户,占总户97%,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954年,李顺达获得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后,把社名改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一直办到1955年冬,前后共经历4年时间。初级社的优越性对于吸引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依靠集体力量建设山区、改变农村面貌起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初级社对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近远期规划鼓舞人心,调动了农民建设山区的积极性。
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一诞生就发动社员民主讨论,实地勘察山山沟沟,制定出1952~1954年3年农林牧发展建设规划。1952年,李顺达在苏联考察学习4个月,看到苏联山区建设许多先进典型,目光更远大了。因此,又将3年建设规划增添许多建设内容,修订为1952~1956年5年农林牧建设规划。每一次规划都分别聘请了县、地、省或中央农林牧部门的专家作指导,因此一次比一次规划科学合理,一次比一次振奋人心。特别是初级社一年比一年办得好,使农民更加信服每次的规划一定能实现。从而,对建设山区改变面貌信心越来越大,积极性越来越高,以顽强的精神努力实现规划。西沟土地,“土贵如金”,他们就劈山取石,在沟里修筑拦洪坝,坝里垫土造地;为了护理造下的地,又在山上大量种树造林;在沟里、滩里挖坑垫土栽植药材和果木树;为了发展畜牧业,几年时间还种了苜蓿牧草1000多亩,使穷山沟按照规划开始改变面貌。
其次,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解放了生产力,扩大了生产门路。
1952年,由于初级社劳力紧张,申纪兰就发动妇女参加田间劳动,并且创造了男女社员同工同酬。种地基本靠女劳力,剩出的男劳力治沟治滩。后来合作社逐年扩大,剩余劳力多得没事干,社里就抓住时机大搞治沟、治山、治滩发展农、林、牧、副,使生产门路扩大。同时在耕地上也多投工精耕细作,从而充分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比抗日时期的个体劳动时间提高了110.6%,比建社以互助组时期也提高了74%。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大大增加,改变山区面貌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再有,社员们越关心爱护集体,越能以拼命精神建设集体,生产合作社也越注意调整社内关系、保护社员的积极性。
合作社成立后,就逐步对各生产队实行了包工、包产、包财务。收获分配按土地劳力投入的比例分配。以后,为了调动生产队的积极性,又按队实行“四定”(定土地、定劳力、定牲口、定农具)和“三包”、“一奖惩”的责任制。队对社员按件计酬。土地分配比例由1952年占36%,降为1953年占30%,1954年再降为26%,直到1955年定为“死租制”。因此,社员们愿意依靠集体用拼命精神建设山区。
1955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第三书记杨士杰来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检查工作,指示将大社分为西沟、南赛、池底3社,但西沟人认为社大规模大,地界山界麻烦少,便于同一个山系水系综合治理,非但没有变大社为小社,而且还将辉沟的“黎明社”于1955年秋后并人了西沟社。
04
转高级社:克服“死地租剥削活劳动”
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有关按语中强调“应该注意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试办高级(即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初级形式的合作社保存了半私有制,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半私有制就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就要求改变这种制度,使合作社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化的集体经营的经济团体”。“办大社和高级社最为有利。”“这个工作要同发展生产和全面规划配合起来。当着人们看见了大型社和高级社比较小型社和低级社更为有利的时候,当着人们看见长期规划将给他们带来比较现在高得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时候,他们就会同意并社或升级”。
西沟的干部和群众认为,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决议》很符合西沟的实际情况,西沟已具备了转为高级社的条件:一是建社4年来连年增产增收,转为高级社有一定物质基础;二是公共积累大大增加,社员们认为合作社家业越来越大,实现公有化能更好地综合治山治沟治滩,应该转为高级社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三是办社几年来培养锻炼出一批骨干,特别像李顺达、申纪兰等,他们在群众中威信极高,能把高级社领导好。同时,几年来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是办好社的重要保证。
西沟的干部和群众还通过总结办社历程,认为如果不及时转为高级社,生产发展将会遇到许多矛盾。
第一,随着山区农林牧副生产建设的发展,劳动力投入大量增加,仍坚持土地劳力比例分红,将大大影响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正因为如此,土地分红比例逐年降低,直至改为“死租制”,由于省委检查组干预,将“死租制”恢复为土地分红,比例为32%。结果1955年人均分配粮食442公斤,超过建社初期25.1%,平均每年递增24.2%。1955年,平均每亩用工22个,比建社初期亩均多用工13个,增加了61.5%。很明显,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劳动投入的大量增加所得。但由于实行劳力和土地比例分红,土地分粮比例虽只占32%,比建社初期降低4%,分值水涨船高。结果1955年共增产粮食31000公斤,土地分去10141.5公斤,每亩凭地亩分粮由建社初的21.5公斤提为38.5公斤,提高了97%;而劳动分粮只有20858.5公斤,由于用工量大增,每工分粮仅4.5公斤,比建社初增长不到0.5公斤。这样,占全社总户数8696的地少社员中有一多半劳多地少无牲口户,做工虽多分粮比占总户数12%的地多劳少户少得多。他们埋怨“动弹不动弹,土地砍一半,死土地剥削活劳力”。而地多劳少户不但不积极上工,反说风凉话:“我有土地和牲口,不动弹也是余粮户。”因而,大大影响了社员对土地加工和发展林牧副业的积极性。
第二,生产资料私有,阻碍生产力发展。
如社里要保耕,因牲口私有,畜主不让牲口拉双铧犁,有时中途借故把牲口赶走。再如社里要冶山治滩,发展林牧业基本建设,但地界山界私有,影响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河崖底到古罗顺水大坝修建时,就是因为受地界私有,不能按水势筑坝,只能按地界随弯就拐,结果被洪水冲毁4次,垒了5次。因此,绝大多数干部群众要求转为高级社。
李顺选、申纪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农民的根本利益,决定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分别组织了三摊人马:一摊负责牲口、农具等生产资料入社作价,平摊股份基金;一摊负责山山岭岭勘察规划,制定1956年至1967年12年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远景规划;一摊负责抓好当前生产。经过40多天紧张筹备,于1955年12月24日成立了西沟乡金星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李顺达当选为社长,申纪兰当选为副社长,马何则任中共西沟村支部书记。
高级社取消了土地分红,收益多少以劳动多少为依据。为使劳动能创造更多的效益,尽量减少无效劳动,高级社又调整了劳动组织,将农业队划小,设立16个农业队,1个林业队,l个畜牧队,1个副业队。社对队仍实行“四定”、“三包"、“一奖惩”责任制,但奖惩比例由初级社时的小幅度改为大幅度。在统一经营前提下,各队的责权利比较明确,加上远景规划目标鼓舞人心,社员劳动积极性很高。
西沟金星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从1955年12月24日到1958年8月18日,历时两年零8个月,做出了突出成绩,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
治山治沟治滩的效果更好
初级社时期由于受山界地界、经济实力和技术等诸多因素制约,在山、水、沟、滩治理上常有顾此失彼现象,头年修,来年刨,种树出苗率低,打坝被水冲毁等等问题时有发生。到了高级社时,由于有了几年实践经验,特别是不受山界地界的制约,又懂得了治滩必须治沟,治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造林的道理,学会了山、水、沟、滩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本领。因此,二年植树造林近2000亩,成活率都在85%以上,垒坝锁沟、修筑拦洪坝200余处,治理了5条山沟,打井40多眼,砌顺水坝1500多米,修滩地180多亩。还到本县东南山采回苹果树、砧木发展果园近200亩。高级社有了治山治水专业队,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劲越大。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
高级社2年多时间,每年都有雹、风、洪严重自然灾害,洪水淹没了道路、土地,一连20多天社员们同灾害斗争、排水、修路、扶庄稼,种晚秋作物,发展副业,弥补损失。在大灾之年夺得了丰收,粮食亩产第一次达到200公斤,按当时说法是提前上了《纲要》。西沟因人多地少,按定购定销政策原估计一年缺口粮3万公斤,结果高级杜头一年还卖余粮1万公斤。人均分配收入也比上年提高18%,全社95%的社员增加了收入口为此,《山西日报》发表了社论《受灾社向金星社看齐》。高级社第二年,自然灾害更严重,受灾面积占到总耕地的85%。经过抗灾,粮食亩产为212公斤,比上年亩增12公斤;总收入增长21.2%,人均收入增长20%,公共积累达到122000元,比上年增长30%,比初级社末期的1955年增长47%,地少人多的深山沟卖给国家余粮14万公斤。事实证明抗御灾害的能力比初级社强大多了。
勤俭办社的成绩更大
在扩大生产增加收入的同时,为了节约开支,规定了“五不买”制度,即山上有的不买;地里能长的不买;自己能造的不买;能修修补补再用的不买;能自繁自育的不买。高级社二年生产费用节省开支5000余元,降低27%。
—END—
文章来源:《西沟村志》&《党的文献》
点开名片 关注我们
生 态 · 合 作 · 共 享
网站:https://www.shiwuzq.com
邮箱:shiwuzhuquan@126.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微博/今日头条:食物天地人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老田:申纪兰代表着怎样的代表性?——人民的创制权与实质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