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版 | 曹征路:井冈山的财政和分配制度凭什么能凝聚人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Author 曹征路
毛泽东说: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散,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所以,民主和自由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体现在平等待人的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说话管用,他才会去说。参加管理,他才会有当家作主的责任感。
朗读:徐鼎鼎 剪辑:侯乐
民主自由通过平等体现出来
——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十五)
井冈山的财政税收是从土地税开始的,虽然在数量上占财政开支的比重不大,但这项工作的意义深远,从理论上解决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财政来源问题。
当年的工商业无论规模和经营范围,都只是一个开端,显然还不能通过税收或者利润的形式满足财政开支,但增加的军需物资依然解决了部队的部分需要,实际上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以后,从中央苏区,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财政都沿着这个方向在不断完善,进一步发展成以生产为基础的财政和稳定的财政了。
1928年宁冈征收的土地税比中央的办法规定多收了百分之五,因为中央办法传来时土地税已经在征收中,不好变更,只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了。尽管如此,由于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农民获得了政治和经济的利益远远大于以往,农民对交土地税还是十分踊跃。
宁冈县砻市出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个邱老大爷,按规定他应交土地税700斤谷,但他非交1000斤不可,工作人员还劝不住。后来才搞清楚,红军上山前他祖宗三代都是雇农,常年吃的粗糠地皮谷(最差的谷)。土地革命后分到了十多亩田,秋收得谷3500多斤。
邱老爷子对征收土地税的态度,是整个宁冈农民踊跃交纳土地税支援革命战争的一个缩影,当时宁冈农民送公粮的情景和反动政府收税的情况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根据地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活费和各项事业,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是红军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费支出。
当时的生活标准,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每人每天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伤病员的伙食标准比普通战士高一倍,除粮食外,每人每天油盐柴菜钱一角;有些重伤员一时不能治好需要回家和安置在群众家养伤者,则根据病情发给一定的生活费;县、区以上政府工作人员的伙食标准略低于部队,除粮食外,每人每天三分钱伙食费;而乡以下工作人员则自带伙食完全不要公家开支。
二是教育费。
从1927年11月,就开始从革命军和地方党组织中抽出了部分干部进行培训。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个红军教导队,学员共计百余人。除粮食和每人每天五分钱的伙食费外,教导队所需的办公经费和设备,如桌子凳子也由红军财政部门开支。此外,还有随后开办的红军小学和女子工读学校开支。
三是兴办各项事业的投资。
根据地创办的修械所、被服厂和红军医院,全部投资和各项经费开支,全部由财政支出。
四是其他支出。
比如各级政府的办公费,乡一级政府每月20至40元,区一级政府开始规定每月60元,后来改为每月不得超过50元。县一级政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尽可能将办公费减少到最低限度,三级政府总的办公经费不得超过当地打土豪筹款总数的5%。交通机关的建设费,开始付了经费二百元(四两黄金),后来就没有了。俘虏兵的遣散费,经教育愿意回家的,依据路途远近,每人发给路费2至5元。民伕脚力费,除了支前的民工外,红军凡有事请民伕,要付给一定的脚力费。标准有时按天计算,有时按路程远近和劳动强度计算。比如从遂川到黄垇每挑一担银元给六吊钱(6000文),每挑一担布,给布一匹。
那时为了节约用油,毛泽东亲自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茶油灯的规定,连以上干部开会可以点三根灯芯,平时一般只能用一根灯芯。按规定,毛泽东办公可以用三根灯芯,但是为了节约用油经常只点一根灯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就是在一根灯芯的茶油灯下写出来的。
根据地的财政纪律是十分严格的。比如“打土豪要归公”,不仅红军官兵要这样做,地方工作人员、赤卫队、暴动队也是这样执行的。每一次外出打土豪筹集的款子缴获的物资都要交专人管理,登记造册,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不准随便乱拿乱用。如果有人违反纪律,一经发现,不仅要追还财物,而且要受到严厉批评和纪律制裁。
当时住在宁冈的红军中有一个司务长多次发生贪污行为,屡教不改。后来又一次贪污大洋四十元,为了严明财政纪律教育红军官兵,对这个司务长执行了枪决处理。
一个字,穷。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穷得只剩下精神了。
在四面包围“会剿”频频中,红军没有被消灭,反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经济角度看,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经济民主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形成了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毛泽东说: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散,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平等了才会有人心的凝聚。
三湾改编前长官的四菜一汤肯定没有了,军阀习气雇佣习气也肯定没有市场了。经济民主,就是经济公开,士兵组织伙食委员会协助干部管理给养和伙食,团以上各级士兵委员会有权派代表参加审查决算。士兵委员会的成员由做事公道办事认真,有一定威信的战士担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工作有:
一是有权审查账目,有权要求司务长定期报告财务情况。
二是监厨和采买,一般是由正副班长和士兵代表轮流担任。监厨主要是掌握菜勺和开饭时间,给出差的人留饭。采买主要是监督菜金的使用。二十八团迫击炮连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这个连的士兵北方人和南方人各占一半,南方人喜欢吃辣椒,南方战士担任采买时就买了很多辣椒,北方战士有意见。而当北方战士担任采买时就一点辣椒也不买,南方战士又有意见。这时候士兵委员会就出面召集大家展开讨论,最后统一意见,不管是由谁担任采买,要做到南方北方战士的生活习惯都照顾到。
三是分发“伙食尾子”,定期审查账目的基础上将剩余分给大家。如遇特殊情况,比如说作战,需要推后分的必须公开宣布理由。这些办法士兵们满意,长官也轻松多了。
红军废除薪饷制,一直过着大体平均的供给制生活。不分职务,不论资历,在生活待遇上一律平等,从军长到火夫都是吃一样标准的伙食。
1928年5月红军第一次打下永新县城时缴获不少银洋,每人发了一块钱零用钱,官兵完全一样。很多老战士都记得发钱前毛泽东讲了一次话,大意是我们是保护穷人的军队,不是保护土豪劣绅反动派的军队,他们的钱都是上级装腰包,我们不是。我们从上到下都一样分配,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士兵们见到毛泽东、朱德和其他官长士兵一样平等,同甘共苦,故而印象深刻,觉得做一个革命战士,生活上艰苦一点,心里却很顺,苦也是甜的。
曾经有俘虏军官问朱德,两种军队究竟有何不同?朱德提笔写对联一幅:
红军中官兵伕穿着薪饷一样
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这些吃喝拉撒的事情虽小,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穷财政穷办法,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改变了新型军队内部的分配关系,点点滴滴地塑造着这支军队的精神风貌。这其中领导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一度发不了草鞋费,有些战士干脆打赤脚,住在宁冈洋湖桥的毛泽东就向房东谢慈俚学习打草鞋,一些干部看到了也学习打草鞋,然后部队里纷纷互教互学,官长给士兵送草鞋还成为广泛流行的时尚。
再比如吃野菜,在步云山练兵时毛泽东看到战士嘀嘀咕咕情绪不高,一了解原来是战士们觉得野菜太苦,难以下咽。开饭时毛泽东端起碗大口吃野菜,边吃边讲,野菜虽苦可是政治营养丰富,吃了它干革命就不怕苦。战士们见状就再也不发牢骚了。
1928年冬天,司务长见毛泽东穿两件单衣还经常深夜工作,就到军需处领一件棉衣发给他。毛泽东当即表示,战士还没穿上棉衣我就不能穿。直到最后一批棉衣发下来了,他才穿上。可是看到房东谢槐福没衣穿,又把棉衣送给了他。房东老谢看到毛泽东整夜披着线毯办公,就送一只火盆和一担木炭。毛泽东后来又把火盆和木炭转送给了一个叫魏殿娘的老大娘。这种关心群众,为他人着想的小事多了,一级影响着一级,财政困难就转化为一种红军文化。
实行供给制只能是生活大致相同,不是绝对平均主义。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写道:
红军人员的物质分配应该做到大体上的平均,例如官兵薪饷平等。因为这是现时斗争环境所需要的。但是必须反对不问一切理由的绝对平均主义。因为这不是斗争的需要,适得其反,是于斗争有妨碍的。
实际上,由于岗位不同,红军的生活待遇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例如,当时规定医院伤病员的伙食标准比一般士兵要高一倍,重伤员又稍高于轻伤员。官长可以骑马,住宽一点的房子(开会需要)。连以上干部晚上办公可以点三根灯芯的油灯等等。
红军官兵对这些规定一般执行的比较自觉,也很灵活。比如规定官长可以骑马,实际上官长很少骑马,一般情况下都是让给伤病员,或者为部队驼东西。士兵也一般将大一点的房子,主动让给官长住。有一些好吃的东西,首先送给医院的伤病员,分配好一点的衣服被子总是先照顾最需要的同志。可是碰到了执行危险困难的任务,情况马上不同了,一般都是争先恐后抢着上。
毛泽东指出:“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
其重要原因是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到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特别是从白军过来的广大士兵,他们虽然感到红军生活比较艰苦,可是官兵关系和物质分配制度与白军大不一样。前后对比,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他们一到红军就看到这里的一切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完全两样——官兵平等,经济公开,不打骂士兵,家在农村根据地的还分得土地,使他们看到了光明找到了希望。
民主和自由不是个空洞的口号,它是体现在平等待人的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说话管用,他才会去说。参加管理,他才会有当家作主的责任感。
这种民主风气传到白军,在那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白军官兵拖枪起义的不断发生,有一个叫曹福海的白军士兵,曾经三次被俘虏,三次被释放,最后动员十几个白军一起参加了红军。
龙源口大捷以后,敌三军的一个连长张威,带领一百多名士兵投入红军。在根据地看到红军内部官兵一致的生动景象,他在茅坪八角楼墙上写下了这样的标语:“各位同志,我们从前是三军的兵。现在我们反水带枪当红军,饭有吃,衣有穿,谈平等,自由多。”
所谓人心换人心,人心都是肉长的。种种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事情看的多了,形成了风气,物质变了精神,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就建立起来。
谁也不是天生的无产阶级战士,谁也都有可能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因为,革命是一座大熔炉。
未完待续
图文来源: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原文标题:曹征路 | 重访革命史之十五:革命是一座大熔炉
朗读版 | 曹征路:他们为什么把井冈山艰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曹征路 | 毛主席改变中国军队的现代性方案:三湾改编——重访革命史(五)
曹征路 | 1927年:糟得很还是好得很——重访革命史(四)
点开名片 关注我们
生 态 · 合 作 · 共 享
网站:https://www.shiwuzq.com
邮箱:shiwuzhuquan@126.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微博/今日头条:食物天地人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