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4辑目录及提要

本刊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4-09-04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3年第38卷第4辑 | 总第149辑


封面题字/ 顾颉刚

封面图片 / 《广州城珠江滩景图》

绘制于清中叶,为彩绘绢本长卷,纵75.5cm,横799.5cm,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全图以实景方式绘出十八世纪广州城珠江北岸的滨水地理景观,生动再现了临江民居、商号及夷馆等各种建筑物的分布情况,特别标出了隶属中国政府的五个税关和海关,反映了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和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本 辑 目 录

  专 题 论 文  

005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亚洲象的反常迁徙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萧凌波

016

清前期宁夏插汉拖辉的农地开发与环境变迁

魏慧芳

024

花园口黄河决堤对黄泛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肖倩倩

036

唐天宝年间的北疆边防与边地经营

胡康

045

清前中期盛京所属诸海界域的认知及其变化

高志超

055

从空间认知看中国古代图画地图的流行

任桂磊

066

从寄治到实土:刘宋前期雍州政区变化与荆雍关系调整

李彦楠

074

宋代的祈雪活动

陈渊

088

宋元四川战争中元军粮食补给问题

撒海涛

098

渠长与清至民国五台山地区村落水利制度的演进

王超宇

108

抗战时期武陵山区的河道勘查与治理

宋祖顺

  学 术 评 论  

116

何处是“苗疆”?

——基于地域与族群视角的评析

暨爱民

124

韩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李好

  史 地 札 记  

139

北齐广陵城位置商兑

余国江

143

从独山位置看唐对辽东的控制力

张驰

147

《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东北地区地名标绘献疑

刘阳

155

浙江地名“金华”并非源于“金星与婺女争华”

金晓刚

  补 白  

159

《元一统志》校辑本辨误五则

伍磊

160

重审所谓里耶秦简中“燕齐道路”之说

李昊林


封二

邹逸麟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暨新时代历史地理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封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边疆视域下的环境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本 辑 提 要

  专 题 论 文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亚洲象的反常迁徙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萧凌波

提要:历史时期野生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豫北太行山南麓、山东丘陵、淮阳丘陵、两湖平原周边山地是几个重要的野象栖息地。在商周之际、南北朝时期、北宋初年等时段,这些栖息地周围多次发生的野象反常迁徙事件,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变迁意义。长期来看,大部分野象反常迁徙并与人类发生冲突的事件发生于人类农业开发扰动甚至侵占其栖息空间的背景下,是人象关系走向不可调和的标志;短期来看,战乱引发的流民迁徙、极端自然灾害等偶发因素也可能影响野象的生存状态。这些反常迁徙事件还可为解决以往存在争议的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及迁徙等相关问题提供进一步的线索。

关键词:亚洲象  反常迁徙  栖息地  生态环境变迁





清前期宁夏插汉拖辉的农地开发与环境变迁

魏慧芳

提要:插汉拖辉地方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沿黄河一带,东与鄂尔多斯旗地相接。康熙年间这里是鄂尔多斯蒙古部落游牧地。雍正年间清廷在这里设县筑城,兴修水利,招民垦种,将其变成了新垦区。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难以应对的环境和灾害问题,导致县治裁撤,民户流散,农田逐渐荒废。清前期插汉拖辉从牧场到农耕区再到弃地的转变,是农牧交错带地区环境变迁的典型案例,探究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对今后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开发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前期  插汉拖辉  农地开发  环境变迁





花园口黄河决堤对黄泛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肖倩倩

提要:1938 年花园口黄河决堤后,豫东、皖北、苏北成为黄河泛滥区,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从河流湖泊、沉积土质、地表植被三种生态环境要素对黄泛区进行考察,泥沙沉积导致泛区河道和湖泊不同程度淤积,破坏了地表储水排水系统,致使水旱灾害频发。黄水泛滥和泥沙淤积对泛区土质既有恶化也有改良。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泛区植被的消长。黄泛区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仅影响到当时民众的生产生活,也对1949 年以后当地的恢复和发展有所制约。

关键词:黄河决堤  黄泛区  生态环境




唐天宝年间的北疆边防与边地经营

胡康

提要:唐朝与漠北游牧政权的较量中,漠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消灭后突厥的过程中,唐朝的势力逐渐向北扩展,并在天宝四载(745)后突厥覆灭后控制了整个漠南地区。为了适应新的北疆形势,唐朝开始将边防线向北扩展,大同军、清塞守捉、蔚州州治先后北移,云州、蔚州成为唐朝在河东新的边防前沿。在朔方,唐朝先后设置振武军、横塞军、天德军,确立起对阴山南北的控制,突破了此前以黄河沿岸为防守重点的军事格局。后突厥灭亡后,为了维持漠北草原的均势,唐朝大力扶持葛逻禄等部落与回纥对抗,并成功地阻止了回纥势力的西进。

关键词:天宝  北疆  漠南  边防体系





清前中期盛京所属诸海界域的认知及其变化

高志超

提要:清前中期,时人对盛京所属“东海”“南海”“北海”海域及范围的认知呈阶段性变化。其中“东海”范围囊括今日本海全部及鄂霍次克海大部,时人对其认知经历了由部国视阈到海疆视野的转变;“南海”则从方位认知的日本海南部海区、黄海和渤海,渐转为专指海防视阈中的图们江入海口一带海面;“北海”所指代范围则在时人践行认知、文献释读过程中由虚指转为具指鄂霍次克海北部及以北诸海域。清人上述认知的变化,与清前中期国家海疆治理措施强化、海疆管控空间拓展以及海洋经济活动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盛京  东海  南海  北海 海域范围





从空间认知看中国古代图画地图的流行

任桂磊

提要:画地图在中国古代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16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西方近代测图技术逐步传入中国的三百余年里,这一局面也未发生明显改变。这就使“中国古代图画地图缘何能够长期流行”成为中国地图学史和测绘史必须回答的问题。地图作为空间认知的重要工具和外化形式,其具体形态与人类的空间认知方式以及与之匹配的表达需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图画地图的流行既是由古人“视场”式地理空间认知方式决定的,也与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空间、政治文化空间、精神记忆空间等多维度空间的认知表达紧密关联。需要以跨学科的方法、多元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图画地图在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空间认知  图画地图  中国古地图  中国地图史





从寄治到实土:刘宋前期雍州政区变化与荆雍关系调整

李彦楠

提要:历史政治地理视角下,皇权政治需要是推动刘宋前期雍州政区变化的直接因素。永初元年雍州侨郡从属府转向属州,郡守带荆州府职局面结束,雍州初步实现内部整合。此后雍州刺史常兼襄阳太守,并督南阳、竟陵、顺阳、义阳、新野、随等荆州属郡,获得稳定施政空间,元嘉二十六年雍州割实。宋文帝时宗王政治内在矛盾凸显,保证荆州权力顺利交接进而维护皇位继承构成雍州实土化的直接契机。宋孝武帝大明年间,为整顿赋税,王玄谟进一步推动雍州实土化。

关键词:刘宋前期  雍州实土化  荆雍关系





宋代的祈雪活动

陈渊

提要: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长期存在通过祈祷来应对气象灾害的祈禜祭祀,针对冬季无雪的祈雪仪式就是其中之一。唐宋以来,随着冬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张,冬雪对小麦生长的积极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随冬雪而来的寒气也被认为有消除疾疫的作用。基于冬雪相关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思想与信仰随之作出回应——祈雪活动在宋代出现。祈雪活动的产生过程是知识更新影响思想变动的一个例证,它揭示出祭祀活动背后的知识属性,也为我们认识信仰及其仪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祈雪  救旱  除疫  知识更新





宋元四川战争中元军粮食补给问题

撒海涛

提要:元军征服四川进程中的粮食补给,是宋元战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自元太宗朝始在凤翔、京兆、兴元等地屯田,至元元年以后兼由四川驻军就近屯垦,凤翔屯田军迁戍兴元,兴元屯田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粮食调配采用解盐“入中”办法,经川陕间陆路及嘉陵江水路运抵四川前线;军储职官设置逐步制度化,先后有关西兴利军储大使、陕西四川规措军储转运使、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都转运使等。元太宗朝至世祖朝粮食补给体系日趋完善,为元军在四川战场的军事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而陕西地区作为元军定蜀之役关键的粮食供应基地,体现了其区位重要性。

关键词:粮食补给  嘉陵江  兴元  宋元四川战争





渠长与清至民国五台山地区村落水利制度的演进

王超宇

提要:长是传统村落水利事务的管理人员,其职权体现出村域公共利益的群体认同。清代以降五台山地区诸村分水、理讼的过程中,暗含着水利规约失范、渠长司水不力之情,渠长的形象、职能为官民重塑,呈现出传统村落水利制度的运行实态。清代时人创设乡官的设计、民国山西村治改革皆着力于乡村治理行政化,将渠长司水旧例纳入其制度设计,成为具有科层特征的渠长制。面对国家行政力量向村落的渗透,传统的水利制度侧身其中,亦保持自身的柔韧性,形成国家制度与乡土秩序相互汲取的过程,反映了近代村落公共制度变迁的复杂路径。

关键词:渠长  乡官  自治  近代化





抗战时期武陵山区的河道勘查与治理

宋祖顺

提要:抗战时期,由于东部地区大片沦陷,武陵山区的战略地位上升,区内乌江、酉水、清江、澧水等河道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勘查与治理。这些举措的实施受益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各级水利组织的完善及河道治理经验技术的积累。由导淮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分别主导的乌江和酉水工程取得了较大成效,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清江、澧水的勘查与治理也成绩斐然。这些河道的治理,支持了“川湘联运”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大后方交通网络的完善,并对区域物资交流、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武陵山区  抗战时期  河道治理



  学 术 评 论  



何处是“苗疆”?

——基于地域与族群视角的评析

暨爱民

提要:苗疆”作为历史的地域概念,自明见于载籍,至民国被新的行政区划概念所取代,历数百年。其义或因时间、文化与政治等变化而有不同指向,但最终都归于广义抑或狭义的空间定位上。于明清具体历史情境,“苗疆”当在湘、黔、川交界处,主体乃湖南西部与西北部、贵州东北部与东南部。域内不仅各色“苗人”聚居,且与大量“土人”“民人”共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苗疆”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日深,反映了明清以来“边缘”之地国家进程的具体面相。

关键词:“苗疆”  族群  交往交流交融





韩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李好

提要:国沿革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其并非该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日据时期的学者虽然继续进行沿革地理学的研究,但并未主动引入现代历史地理学,未能推动该学科的近代化转变。1945 年后,在卢道阳、李灿等为代表的韩国第一代地理学者积极倡导下,美国伯克利学派的历史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被引入韩国,韩国历史地理学由此发展成型。伴随着历史地理学在韩国地理学科体系内的茁壮成长,沿革地理学的地位日益弱化,直至被摒弃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这一现象的出现,同韩国历史地理学者所接受的地理学教育及历史知识、考证能力的缺位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韩国  历史地理学  渊源  发展



  史 地 札 记  



北齐广陵城位置商兑

余国江

提要:南朝陈宣帝太建北伐攻取北齐的江北淮南之地,其中左卫将军樊毅攻克广陵楚子城。胡三省认为该广陵不在长江北岸的东广州,而在汝南新息县。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后来学者几乎皆认同其说。通过梳理太建北伐攻取州郡范围、樊毅行军路线、楚子城具体所指等线索,可以确定樊毅所克之广陵就是东广州广陵,而与新息广陵无关。同样,北周攻取陈朝江北之地时,梁士彦所拔广陵城,也非胡三省所指。

关键词:广陵城  北齐  胡三省





从独山位置看唐对辽东的控制力

张驰

提要: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曾“破独山阵”,隋唐史书未载“独山”其处。根据《辽史》所载辽圣宗巡幸轨迹,可考知独山应在辽河西岸。由于唐太宗大军撤退后所取辽东诸城皆已放弃,因而高句丽方能追击唐军至辽西一带。贞观十九年东征撤军后,唐朝应没有实现对辽东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东征高句丽  独山  辽东控制




《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东北地区地名标绘献疑

刘阳

提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元明时期地图,东北地区南部的中朝交界区域存在四处地名标绘问题,分别涉及元“双城总管府”、明“毛怜卫”,以及“阿也苦河”与鸭绿江以南的明东北(含“奴儿干都司”)辖境。利用相对丰富且翔实的域外文献,可以对这些标绘问题进行修正。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图集》  双城总管府  毛怜卫  阿也苦河  鸭绿江





浙江地名“金华”并非源于“金星与婺女争华”

金晓刚

提要:金华的得名,并非源于《玉台新咏·序》中的“金星与婺女争华”。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最早将二者相联系,是出于此书备载诗文以供览胜的需要。因《方舆胜览》的广泛影响,以及这一解释的美好寓意,遂广为后人接受。金华地名,实得名于当地的金华山。而金华山之得名,则与道教有着密切渊源。

关键词:金华  金华山  “金星与婺女争华”  道教




本 辑 预 览

◀ 左右滑动浏览 | 点击图片放大 ▶




END

编辑 | 王国睿

审核 | 张   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