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生生活|猝死与自杀的硕博研究生们,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研究生的酸甜苦辣 学术之乎者
2024-09-05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今年11月23日,网传位于福建福州的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陈某某坠楼身亡。


有消息称陈某某在生前,由于课题曾被导师李某某拿去用了,他可能面临毕业困难,精神状态不佳。
但也有网传消息表示,不存在抢课题一事,是陈某某自己在找选题方向,精神压力过大。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一条鲜活的生鲜就这样逝去了,着实令人可惜!
说实话,近年来,研究生不幸死亡,早已不是什么重大新闻。当然,死亡也有被动和主动之分:猝死和自杀
2017年,西安交大的博士生杨宝德自杀(导师周筠);
2018年,江苏大学研二“规培”医学生在医院值完夜班后猝死;
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谭大伟自杀(导师张宏梅);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源猝死(导师季新辉);
2021年,又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谢鹏猝死(导师董天文);
......
作为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走过来的人,听到许多人发表感想:
“为什么想不开,再坚持一下”;
或是“人生都有困难为什么轻易放弃”;
或是“这些研究生生心理太脆弱,走上社会也不会好到哪去”;
又或是“怎么不注意健康,多去运动运动”之类的话。
我只能说:“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
我承认,这些不幸的研究生们,他们很多人可能没有在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和生理问题,既不肯承认也没有求助,最终才出现这样令人痛惜的后果。
那么,这些猝死与自杀的研究生们,究竟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研究生的幸福各式各样,但不幸却大致相同。

01 无德导师的“压榨”

曾经在知乎,我回答过“如何选导师”的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有才有德的导师当然最佳。
如果没这个命,即便选择有德无才的导师,也不能选择有才无德和无才无德的那种。
硕博研究生的生活从选导师开始,进了师门,不管课题组的环境如何,就基本只能认命了。

因为在社会上,如果在公司过的不如意,你可以选择辞职。但是,硕博研究生如果选择退学,就意味着与学历无缘,几年的辛苦付出,最终还是以本科学位收场,前期的时间、金钱、精力全部付诸东流。
如果你横下心来,选择退学重新另考一所学校,第一年果断退学还好,一旦你犹豫了,想要再坚持一下,但到最后就越来越难放手,毕竟付出的太多太多。
在退学的情况下,即使去工作也很难被接受,因为与你同期的本科生相比,你没有工作经验,与同期硕博研究生相比,你又没有学历,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即使不退学,而是选择换导师的出路,还可能面临原来的老板很强势,要么不放你走,要么会在新老板那给你使绊子。
对于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导师而言,你换导师受到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学习上,可能还会影响你未来的工作。毕竟,同一行业领域其实圈子并不大,大佬在界内的话语权和杀伤力,远远比你想象的要厉害。
众所周知,理科和工科的研究生会称呼导师为“老板”,因为不少无德老师真的是以“资本家”的心态来管理和利用学生。
从谢鹏猝死中可以看到,无德导师对学生的极端压榨:
在科研方面,资料查找、撰写课题材料及制作PPT、课题组发放福利、帮助课题组其他成员做实验、出差,等等。
在生活方面,打扫老师办公室、早上给老师烧水、给老师送烟、去老师住所拿衣物等等,杂活他都得干。
谢鹏在聊天记录中多次提到,延期毕业是导师让他“再干半年”“一直干活”,他还多次提到“我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02 严酷的精神摧残

如果说导师对研究生体力上的压榨还能勉强接受的话,让研究们崩溃的则是导师严酷的精神摧残。
对硕博士研究生来说,尤其是理工科类,无论是课题还是发表论文,都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基础上的。
曾听过一位生物学博士讲述过他自己的经历:
有的生物实验模型要很长的周期,比如,阿尔兹海默症或者帕金森的慢性模型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里,虽然不是每天都要处理动物,但是你也几乎要保证每天出现在实验室,观察动物的成模情况,或是有没有什么异常,而实验的失败也就意味着你一年里做出来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全年365天几乎无休,如果这时候,老板并不理解你的辛苦,反而对你随口谩骂,那就更难以接受了。他曾展示过上海某高校导师在实验群中,责骂学生的发言截屏。
滚”“垃圾”“白痴”“文盲”“屎”,对学生如此恶言相向,哪有一点“为人师表”的样子?学生最基本的休息日都被剥夺,身体能不出问题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老师骂学生很正常,骂就骂了,谁在工作的时候没挨过上司骂?”
说实话,在职场上除非是犯了特别大的错误,上司一般不会在公共场合骂下属。但这是工作群,相当于导师是在公开场合责骂学生。
此外,在实验室大组会时,甚至是有其他老师在场的时候,有些导师同样不加抑制,骂你没用,浪费了经费,一周只做了这么点东西都干啥了之类的话,这都相当常见。
研究生也是需要尊严的,但这仅有的一点尊严,都会被无德的导师狠狠地踩在脚底下,碾的粉碎粉碎……
在经历了日积月累的责骂和侮辱后,研究生除了选择退学,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你甚至不敢公开导师对你的辱骂。
就好像在职场上经常被上司责骂,有多少人会因此选择离职,又有多少人会直接顶回去呢?
不管学校是否处置你的导师,这都直接关系着你能否顺利毕业。一旦导师得知是你公开了这些信息,你面临的就是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在看不清以后道路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忍耐,而不是破釜沉舟的反抗,这种绝望有时会将我们逼入绝境。

03 缺少足够的运动

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食补,而是通过经常性锻炼得来的。虽然报道不多,但研究生体质健康问题比大学生更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2020年《中国科学报》报道显示,体质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生近视更严重、肥胖更普遍、体能更差劲、心理异常更常见、疾病更繁多,而研究生自杀频发更是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如果说“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短板已经上移至大学生群体”,那么,研究生群体的体质健康就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低谷
研究生体质低谷的形成当然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特点有关:
久坐少动(找资料、做实验、写论文),而且繁忙的学习、科研往往伴随着睡眠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加之自身体育意识淡薄,锻炼执行力低,拖着疲惫的身躯更是“能躺就躺、能不动就不想动”,更使“近视、胃炎、超重肥胖”等各种常见病在研究生群体间肆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公布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为了健康,成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剧烈强度有氧身体运动)。
广大硕博研究生,真的能达到每周5个小时的运动量吗?
华中农业大学一位14级的研究生,在保研本校后继续读博,他自述在华农经历了8年的每天时间安排:
我的一天就是从8:20开始的,来到实验室,看文献和做实验;晚上早点十一点回到宿舍,一般都是做实验到凌晨。其实在实验室,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很晚才回宿舍的。
实验室的大多数博士生每个月打卡时间都是在400小时以上博士生的生活就是待在实验室,沉浸在自己的实验中。
生活就是待在实验室”,真不知是该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据燕山大学研究生会的统计显示:该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一周三次以内的占到73.2%,说明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尤其是女生,一周锻炼三次以上的(包括3次)才占14%
如何补齐研究生体质健康短板,使得该群体“劳逸结合”,促进全面发展,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问题。
其实,我在这里并不想对某些导师的行为有什么评判,只是希望大家能从这些不幸事件中,能够看到研究生的现实生活和真实的内心感受。
说实话,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习惯于快餐式的新闻,就像“谢鹏猝死”这一事件,有可能没有两天就会从热榜中销声匿迹,几乎没有人会在意后续的事件发展。
所以,对于一位又一位研究生的不幸离开,我们要做的不能只是悲痛,更不能只是当作一时的热榜新闻,而应要深刻反思,全社会必须关注研究生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健康问题,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
对此,改革研究生考评制度是根本,加强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加强身心健康检查与干预是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生不幸离世的事件不再接连发生。
不然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END










































研究生酸甜苦辣
欢迎关注分享研究生的点点滴滴


往期推荐:
研究生生活|成为研究生之后,我懂得了这10条刻骨铭心的惨痛道理!
知乎热议|带了不太聪明的研究生是一种什么体验?
高校生活|为什么很多高校里都有一个湖?原来,其中有8种说法
知乎热议|斯坦福大学和清华大学校风,有什么差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之乎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