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Talk | 胡如珊:以主观创造力,有力地回应社会需要
胡如珊 © 如恩设计研究室
- 胡如珊 -
如恩设计研究室创始合伙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学士。在多年的设计实践中,胡如珊坚持以全球化的多元设计理念来创造批判性的建筑范例,以研究为方法论来诠释每个项目背后的独特语境。
除了设计实践以外,胡如珊也活跃于教育与研究领域。2022年和2018年,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分别担任埃罗·沙里宁访问教授及诺曼·福斯特客座教授。2021年和2019年,被任命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设计评论教授。2021年,同济大学任命胡如珊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No.31(如恩办公室)© 如恩设计研究室
- 如恩设计研究室 -
如恩设计研究室由郭锡恩和胡如珊于2004年共同创立,是一家立足于中国上海的多元化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国际化的建筑、室内、整体规划、平面以及产品设计服务。项目分布于不同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团队增强了如恩的设计理念:以全球化的观念结合多元、重叠的设计理念来创造一个新的建筑范例。
AP / 从2004年开始,您和郭锡恩先生共同创办了设计共和、如恩设计与 PHOTOFARM 公益组织,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创办它们的初衷?
胡如珊
如恩设计与设计共和是两家公司,而PHOTOFARM则是一个公益组织,他们的性质很不同。
作为建筑师,如恩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们将设计视为一门整体的学科,以跨学科的方式连接建筑、室内、产品、平面设计。这在当下的建筑事务所中并不多见,也是如恩的不同之处。我们也期待以这样的设计方法呈现出令人难忘的作品。
设计共和的创立时间比如恩更早一些,这与我们室内项目初期面临的问题相关——我们无法为项目找到合适的家具。设计共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顺应市场需求的选择。此外,我们最初的设想还包括推动设计社区的形成、建立与设计相关的共享平台、举办一些教育性质的活动。Festival of Design (设计庆典)就是我们做出的尝试。
与前两者相比,PHOTOFARM则更多地从大众传播和社交媒体的角度切入,关注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灵感,通过网络呈现和分享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去贫困地区考察时见识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活环境,希望视觉文化可以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PHOTOFARM平台鼓励专业摄影师和业余摄影师通过各自的作品发生对话,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景象,激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设计共和 · 设计公社 © 如恩设计研究室
AP / 我们关注到您过往的求学、工作经历非常丰富,在这些经历中,是否有一些重要的节点对您专业认知的形成或当下从事的工作产生了影响?
胡如珊
我和郭老师都是建筑专业出身,学生时代接受的教育使我们确立了“设计第一”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们对设计怀抱一种信念,追求每一个项目的细节、完成度和使命感,这是我们的坚持。
在来到上海之前,我们都曾在迈克尔·格雷夫斯建筑设计事务所(Michael Graves Architects and Associates)工作。迈克尔先生对于多学科的认识和实践影响我们至今。在那里工作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地与我们分享、探讨他设计的产品,比如咖啡机、手表、珠宝等。
来到上海之后,我们一方面专注于建筑设计,另一方面也关注和设计相关的其他内容。产品设计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如恩设计研究室的工作内容之一。这种从整体上思考设计的方式,既贯穿我们的实践,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设计方式。以产品设计为例,它需要考虑的内容有别于建筑设计,产品的体量更小、更贴近人的日常生活。不过,不管是建筑还是产品,他们最终呈现的仍旧是设计师对于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我们也很享受这种设计的过程。
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 如恩设计研究室
AP /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如恩最终选择上海?如恩设计始终秉承“反思性怀旧”的设计理念,以上海为例,这座城市存在哪些值得“反思性怀旧”的记忆?
胡如珊
上海是一个走在世界前沿的城市,而它与伦敦、纽约又很不同。作为一个亚洲城市,上海在展现亚洲和中国特质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将许多看似矛盾的事物融合在一起。
譬如说,不同类型、不同阶级的人可以融洽地住在同一条弄堂里,新旧建筑也可以在城市中和谐共存。生活在上海的人是包容的,他们可以接纳不同的观点和审美。这也意味着上海的环境允许建筑师展开实验性、创造性的尝试。
在上海我们经常会联想到中西文化的合并,这也形成了独属于上海的一种hybrid(混合物)。在上海的建筑中,往往也能看到这种hybrid的体现,这让我们有机会以“反思性怀旧”为设计理念展开我们的实践。
“反思性怀旧”的设计理念是一种处理文化遗产、集体记忆、居无定所和城市更新等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仅是单纯的时间倒退。当恢复性怀旧“试图对那个失去的家进行跨历史的重建”时,反思性怀旧则“停留在人类渴望和归属的暧昧上,没有回避现代的矛盾”。
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 © 如恩设计研究室
如恩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位于上海南外滩的水舍精品酒店,就是这种建筑实践的代表,随后完成的田子坊私宅、设计共和·设计公社也是如此。上海的这些旧建筑都有值得“反思性怀旧”的记忆,每一处也因其具有不同的私人化历史和集体记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些项目中,我们抓住了改造旧建筑的潜能,让旧建筑不仅得以生存,还能够引领设计的发展。
AP / 作为新任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结合您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执教经历,您认为该如何打破现状国内外建筑学边界,形成学科的hybrid?
胡如珊
对比在哈佛、耶鲁的执教经历,我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实会影响学生的设计思维和看待问题的方式。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建筑学教育很不同,耶鲁更注重人文传统,而哈佛的教育实践性更强,但这两所世界知名学府的共同点是认真对待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并通过建筑设计这一学科来创造更为美好的城市面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国内最开放的建筑学院之一,当今上海的许多重要建筑都与同济相关。在同济建筑学科的建设上,我更希望思考我们自身的特质,同时保持开放性,从而为建筑学教育和城市建设做出贡献。这意味着我们跨学科理念的形成需要具备更强的策略性,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吸纳不同的教学理念,形成同济自身的建筑学科特色。
田子坊私宅 © 如恩设计研究室
AP / 如您所述,如恩始终致力于通过建筑与设计,有力地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您认为在当代价值观不断重塑城市生活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应该承担哪些职责?
胡如珊
很多建筑师认为建筑设计服务于项目业主,但我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建筑师更应该具备的。
如恩在承接项目的时候,也会和业主的意见发生分歧。但我们有自己的立场,如果对方的意见与我们的价值理念无法协调,我们也会放弃这个项目。建筑师应当明确自己的态度,从更广义的社会价值出发,为自己在项目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在当代语境下,我想建筑的可持续性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作为建筑师,我们有责任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如恩完成了不少改造项目,我们经常会循环利用在项目现场或是其他施工场地中所发现的建筑废弃材料,从而减少浪费。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保证设计的质量,让设计作品更加经久耐用。
新加坡私宅 © 如恩设计研究室
AP / 您曾说过“设计能为商业带来价值,但不仅仅是价值。我们希望更多的是创造人生体验,也创造生活方式”,您认为一个好的建筑将如何创造和改变人们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方式?
胡如珊
纵观历史,建筑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身处的居所、办公空间,乃至城市,都是不同建筑物的组合,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与生活里的细枝末节。也就是说,建筑师的设计和决策会影响到建筑空间内的每个人。因此,我认为建筑设计与人的关系是重要的议题。
从本质上来说,尽管设计师往往被要求做到客观,或者是必须客观思考,其创作意图及目的却都是主观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设计师的作品往往带有个人风格或是特质,如同艺术、音乐、文学一般。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设计的出发点是使用者的需求,这是设计师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亦是其不同于艺术的层面——设计更多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而不是为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行走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创造出为他人服务同时具有艺术性的空间。我们希望人们可以在和空间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师主观性所带来的瞬间,从而体会到生活艺术化的一面。
以如恩为阿那亚设计的艺术中心为例,它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在实际使用和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其建筑空间设计实用、灵活,不同的空间由流畅的动线轻松串联,可以用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参观者身在其中时能够沉心静气,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此外,阿那亚艺术中心也与UCCA沙丘美术馆、阿那亚礼堂、孤独图书馆,共同构成了阿那亚社区文化力量的一部分。
阿那亚艺术中心 © 如恩设计研究室
AP / 反复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活节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方式,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能否谈谈您对未来的建筑的展望和思考?
胡如珊
我们的思考并不局限于新冠疫情。新冠的确对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但我们更关注的是疫情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
疫情让我们更珍惜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与自己相处的时间。相比短期价值,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事物的永恒价值。这也间接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在面对一个项目时,我们会更多地思考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些国际知名的事务所或建筑师,都愿意投入时间在社会性的研究或项目中。以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弗朗西斯·凯雷为例,他的项目着重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贫困、教育、医疗等。如恩也在思考和探寻未来如何向这个方向逐步转型,一方面,我们会主动地支持一些社会性的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也期待更多具有文化、教育性质和社会意义的项目能够“看到”如恩。
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 如恩设计研究室
本文图片均由 如恩设计研究室 提供。
采访 / 周淑倩
编辑 / 周淑倩、张梦蝶、丁睿承
新媒体编辑 / 丁睿承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新刊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