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勾振远、姚启远:医疗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未来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038辑特辑:

医疗未来时


医疗建筑设计的

现状与未来


<<<

勾振远

GOU Zhenyuan

上海市建筑学会医疗分会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

姚启远

YAO Qiyuan

上海市建筑学会医疗分会副主任、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医养二院副院长

文章背景:2022年1月26日,上海市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疗愈智造·设计未来”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上海市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实践》担任学术指导,旨在号召行业发声,引发集体思考。


当建筑师们谈及未来的医院设计与建设,除了无限的憧憬,亦浮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医疗建筑的设计,也从仅追求功能的合理性、高效性,到更加注重从各类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关注空间品质及环境营造。


医院建设的管理如何实现投资品质及建设周期的控制,提升社会投资的效益?在创新中国的呼声下,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如何促进科研向临床成果的转化?面对新冠疫情的重重考验,医疗建筑应如何具备“韧性”,以助人类抵御不期而至的灾害?同时,被灾害激发的社会关注度与被“韧性”拔高的建设需求,也为医疗建筑行业带来更多设计力量与新锐思考,在未来,医疗建筑的空间设计是否会逐步挣脱“复杂”“专业”的束缚?


勾振远:医疗建筑设计的感想


医疗建筑设计相较于其他类型建筑设计更为复杂,除了对工艺流程和功能分区要求特别严苛外,不同医疗领域的需求和各医院管理模式差异等客观条件等因素导致设计内容更为繁杂,需要解决各方面的诉求。但是从本质来讲,医疗建筑设计受以下5个方面的制约。


1)政策的修订。比如2021年9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出台的《发热门诊设置管理规范》,更新了针对发热门诊空间的具体要求,无论是功能分区还是流线分区,都打破了此前医疗建筑设计师对传染病医院的传统认知,这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再比如自2015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玻璃幕墙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禁止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在二层以上采用玻璃幕墙,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建筑师的设计创作,从而加大了建筑师完成业主和公众对标志性要求的难度。再者目前“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要求,则会落实到建筑的节能减排设施上,则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2)其他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推广普及,分层挂号收费模式的引入,门诊大厅传统功能相对淡化;以及随着5G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特别是穿戴医疗产品的普及,对专业医疗设施要求不断的提高,都会对医疗建筑平面和空间的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3)医疗模式的改变。随着医院定位的多样化和专科化,其建设规模、重点研究方向也逐渐异化,对建筑空间也有了不同的要求。


4)新医疗技术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变革,医疗理念也发生着改变,继而直接地反映到建筑平面上。比如说我们正在进行的肺科医院通仓交融手术室设计,就是由于医院定位所决定的手术室模式,已经突破了常规的单仓模式,其平面布局和气流组织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在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如对进出医院人流分流将成为常态,在进入医院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检测,各种清污流线划分等诸方细节要求,都在影响着医疗建筑设计。


姚启远:对未来医疗建筑的畅想


1)医疗空间环境设计。除了主张为患者创造温馨空间的“去医疗化”,更应推崇“以患者为中心”和“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结合的“双中心”设计思维。


医院建筑有非常强的功能性要求,其空间几乎都围绕医疗功能而设,要求流线短捷,比如自动扶梯的设置模式,在商业建筑中一般是“双台并列或串联布置”,加大人流动线,带动周边商业价值最大化,而医院建筑中一般采用“双台交叉布置”,使患者和医护人员使用起来更便捷。如果要在医院中创造所谓舒适的空间环境,通常的设计手法会利用到庭院空间或是“医疗街”的设计,但又必然会导致就诊流线加长,并增加医院建筑的能耗。所以如何在医疗空间环境设计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一直都是建筑师在探讨的话题。


2)医疗人文环境设计。以瑞金医院为例,从最早的中央大楼,到现在留存下来的8号楼,从瑞金本部院区再到各地的分院区,都有“瑞金元素”的呼应和文化传承。医院也会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不管医护人员在本部院区还是新造的医院工作,包括患者对新医院的接受度,都是带着对其文化及历史的认可。建筑师在设计当中也需要印刻它的历史,拥抱它的未来,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角度,更多地关注医院的人文环境。

瑞金医院行政办公楼 © 姚启远

瑞金医院新院效果图 © 姚启远


3)医疗智慧环境设计。多年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引入的气动物流系统,当时还处在这些新型物流系统运用的探索时期,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了。而5G时代正兴起的当下,概念性的“智慧”环境、技术等,或都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现实,建筑师应当在设计中,结合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有思维、能感知、可执行”。


4)医疗工艺流程设计。作为医疗建筑最本质核心的工艺流程设计,旨在力求高效和便捷,是非常专业化且需要多方协作的。同时,它也是相对枯燥的,需要建筑师花大量的精力去解决医疗流程流线的问题,留给设计师去思考、解决空间或造型问题的时间非常少。在建筑师整体把控情况下,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如果能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多专业战略合作模式,建筑师或可投入更多精力去思考建筑空间与人文关怀,以达共赢。


杂志编辑 /  李若丹、张梦蝶

新媒体编辑 / 丁睿承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新刊推荐-

-相关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