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根植于自然与文化环境的城市新地标:成都自然博物馆 | 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

PC&P 建筑实践
2024-08-31

建筑远眺 © 存在建筑

项目名称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设计单位   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 (Pelli Clarke & Partners)、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

建成时间   2022.6

感谢 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 对建筑实践的分享

‍‍作为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PC&P)致力于以设计回应文脉又一最新范例,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致敬了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特质,将城市天际线成功转变为成都活力与创新精神的象征。

PC&P首发项目视频 © CreatAR


通过对成都当地文化元素——“蜀山、蜀道、蜀水”的深入研究,项目成功地融合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底蕴。


源自蜀山的建筑形态、模仿蜀道的游览体验、独特的石材选择、缘于蜀水的滨水景观设计,这四种异曲同工的在地化元素成为了项目的重要设计灵感。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让我很开心的看到,来自三种元素的聚合:地域文化、城市空间、博物馆的使命。三者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而体现。相信此作品能为21世纪世界博物馆设计提供借鉴。”——欧阳辉(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自然博物馆策展人)。


源自蜀山的建筑形态构造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自然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创作灵感取自川西山脉,设计团队以此勾勒出建筑的外形。

 概念灵感 © PC&P


远古时期的成都地区在板块运动下,岩石受到水平和垂直力的作用发生断裂与位移,由此形成了现在的山形地貌——建筑形态的体块组合便是受此启发。

建筑外观 © 辛振


在某些区域,建筑仿若拔地而出,展露出内部的公共空间,同时维持其锚固于大地的坚实感。每个“山体”,或者说巨大的“石块”,被转化为了不同的展览空间,并通过充满阳光的公共空间加以区隔与串联。

建筑体块 © 存在建筑/辛振


模仿蜀道的“恐龙盒子”和连桥


第二个重要灵感源自于川蜀地区建在悬崖边的木栈道,以延续“蜀道”的当地特色文脉。

蜀道 © 图源自网络


在成都自然博物馆的设计中,蜀道通过恐龙盒子的形式呈现,以相似的方式悬挂于“石块”一侧,连接起建筑的二层和三层。

建筑夜景 © 成都城投


“恐龙盒子”的设计营造出一种冒险感——倾斜、互动性的空间将展览串联起来。人们在向上走的途中,便会从头至尾地穿过“恐龙盒子”,而未来会有各种展品摆放其间——或悬挂在天花板上,或置于地板上,将极具神秘感,激发游客的探索热情。

连桥 © 存在建筑

建筑内部 © 存在建筑


岩石形状之间的裂缝是通透的阳光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思考、观察和互动。这些介于岩石之间的空间突出了展区之间视觉和物理的联系,同时加强了建筑本身与城市、街道、景观和运河之间的关联。 

建筑体块 © 吕晓斌

建筑体块 © 存在建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的概念也贯穿于室内公共区域的设计之中,其形式以飞跨中庭的木质桥体现。桥底的造型参考了中国传统舟船的截面,轻盈而又古朴,并且在功能上也将各楼层的南北两区连接起来。 

飞跨中庭的木质桥 © 存在建筑


独特的石材穿孔设计


材料选择受板块运动的设计概念的影响,项目外墙采用了质地坚硬的花岗岩。 

© 吕晓斌


石材上形态各异、有机分布的穿孔,在白天能模拟出皑皑白雪覆盖山顶的景象,夜晚又会被LED从背后照亮,宛如璀璨繁星。 

建筑夜景 © 存在建筑


石材布局、体量转角位置以及穿孔板的排布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设计团队尽可能地减少非标准板块的类型以降低建筑成本。 


穿孔图案的变化通过3个标准板块不同角度的放置方式来实现,同时,每个标准板块又有其减少穿孔数量的子板块,最终整个外墙共有22种穿孔图案类型。 

穿孔图案 © PC&P


现场施工的团队也配合建筑师做了多个视觉样板,以对比石材花色及表面处理方式。在最终安装之前,包括LED照明在内的整个幕墙系统都在现场和建筑上进行了效果模拟,供设计团队进行比选和调整。 

视觉样板 © PC&P

建筑表皮 © 存在建筑


缘于蜀水的景观设计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灵感来源还囊括成都悠久且智慧的治水与灌溉历史,以及周边农田的色彩和肌理。 

成都都江堰 © 图源自网络


现有的东风渠位于场地东侧,设计以蜿蜒于景观之中的水道与散落布置的倒影池与其呼应,滨水步道和人行天桥穿行其中,相得益彰。 


植被形态、肌理与色彩彼此交织,打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台阶式景观带,以图形化的方式致敬了成都古代梯田景观的几何形态。 

景观设计 © 存在建筑

景观设计 © 存在建筑


设计团队通过种类丰富的植物类型和地貌营造出独特的体验——湿地公园、竹园、睡莲花园,以及季节性的植物园。 


植被的选择旨在面向公众科普植物的不同特性,以及生物过滤的理念。开花的次序保证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树的场地景观。

植物景观 © 存在建筑


基于所处的城市背景,场地的西边被设计成了绿意盎然的集散广场,并沿着建筑长向延伸。装饰性的树木营造出丰富的明暗关系和有遮蔽的座椅区。 


人们从街道上就可以望见建筑最北端体块上瀑布般的水帘,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儿童戏水的互动需要。而建筑的形态也倒映在了北侧的浅水池中,微风吹来,极具动感和活力。 

建筑一角 © 存在建筑


结语


伟大的城市是文化的最高艺术呈现形式,它承载了过去和现在的文脉。在当今的全球社会中,更重要的是,新建筑应为其所处的建筑群体以及城市环境做出适宜的贡献。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一设计理念的建筑实践,面对城市未来,以具有变革性的、负责任的建筑对自然和文化环境作出了诗意而务实的回应。


正如西萨·佩里先生所说道:“对城市的一块土地加以设计——无论这块土地有多狭小——这对于任何一名建筑师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责任。我深知,使建筑成为城市浑然天成的一部分的使命,远比令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抑或是建筑师的倾力之作的职责重要得多。也就是说,城市重于建筑,而建筑重于建筑师。”


项目名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项目团队: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 (Pelli Clarke & Partners)、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业主: 成都城投集团、成都理工大学

PC&P设计团队:Fred W. Clarke、Kristin Hawkins、 Cory Frost、 Hongxi Yang杨红茜、Rong Chen陈茸、Ileana Dumitriu、Olivia Huang黄晟琳、Jie Zhang张婕、Chen Chen陈晨、Beidi Zhang张贝迪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

设计总负责人: 刘艺、肖波

建筑设计: 杨扬、舒晨箫、闫顺凯、刘宇、吴瑶、沙澎

结构设计: 肖克艰、王立维、张彦、杨文、许京梦、 邱添

暖通设计: 魏明华、董丽娟、何思壕、何淼

给排水设计: 王建军、杨久洲 、王丹珂、陈垚

电气设计: 李慧、敖发兴、邱玉

幕墙设计: 董彪、罗建成、张瑜、黄梓洋、冼庆军、 蔡红林、殷兵利

室内设计: 张国强、涂强、刘元、李琰

建筑技术: 高庆龙、南艳丽、于晓敏、蔡君伟、窦枚

智能化设计: 王少伟、吴寰、熊泽祝、补翔宇

造价专业: 张廷学、张瑜梅、彭小芳、贾耀淋、曹集舒、邹雅媚、谌勇

景观设计:景度设计DU·SCAPE

照明设计:中泰照明

施工总包: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建成时间:2022年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由 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 提供


新媒体编辑 / 吕飒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新刊推荐-

- 推荐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