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介绍|《建筑实践》060期 特辑:立体城市:中国城市设计30年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封面:绿地外滩中心鸟瞰


立体城市:

中国城市设计30年

Vertical Cities:

30 Years of Urban Design 

in China



<<< 编者的话

Editorial


向下拉动查看更多

从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特大型城市的高密度发展必然导致立体城市和复合建筑的出现,这种现象已经在东亚特大型城市中形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立体城市也应运而生。

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重庆、杭州等城市,不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先行者,也是较早系统性开展城市设计并实现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理念的城市。它们多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发展区域的中心城市。城市设计在中国发展的30年历程中,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与此同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立体城市实践也已经形成。

基于对立体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从此有了一套综合解决方案。在规划和设计方面,立体城市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框架,注重空间层次化、功能多元化以及交通立体化的创新。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已成为多学科交融的实践平台,其本质是城市而不仅仅是建筑。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创造多系统多维度的城市空间和联系,成为地域资源集合区域和城市地标。

本期特辑以“立体城市:中国城市设计30年”为题,既从实践层面与读者分享中国城市设计30年的成就以及近年建成的立体城市案例,又从理论层面呈现对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与观点,回应城市设计理论对立体城市实践的影响与成效。特辑中收录的立体城市案例,不仅展现了独特的中国特色,也必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 序言

Preface

王建国

WANG Jianguo


向下拉动查看更多

在现代城市中,建筑规模日益扩大,功能越发复杂多样,建筑所涉及的空间领域也具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属性。放眼世界,由于大城市资源、功能和人流的集聚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收益”规模效应,这类城市中的复合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综合体在数量与规模上不断增长,在一些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甚至出现了一种占地规模达整个乃至数个街区的超大巨构(Mega-structure)。当代城市将越来越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越来越像一座城市。

“城市—建筑”综合体通常由城市中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成,如居住、办公、出行、购物、文娱、社交、游憩等。把各个分散的空间综合组织在一个完整的街区、一座巨型的综合大楼或一组紧凑的建筑群体中,有利于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这种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高度集中各项城市功能的做法,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城市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等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节省市政和公用设施投资、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用,以及改善城市景观等,也具有很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城市—建筑”综合体成功地将城市环境、建筑空间和基础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城市建筑的空间向天空、地面、地下这3个方向发展,构成一个流动、复合、连续的空间体系。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把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即,首先考虑“整体性”和“关联性”,其次才考虑建筑物本身。他们以基于系统性和复杂性的整体构思和丰富想象力,将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形体有效地整合为一体,通过人车交通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组织的建筑手段,将城市建筑空间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和建设。这已经成为当下大城市综合再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根据国际城市高密度地区建设实践的经验,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需要考虑6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超大尺度的巨构建筑要在体块处理上“化整为零”,包括出于功能多样性或视觉效果上的考虑,将连续水平长条立面分为若干建筑单元;第二,提供与现有城市街路相连接的公共空间和人行步道,形成丰富而具有可识别性的动线;第三,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以室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建筑功能,这是因为边缘的开放度对于城市活力形成至关重要;第四,在建筑的地面层,利用透明立面和零售商业活动,使超大结构的开发功能与沿街其他功能融合在一起;第五,尊重场地的历史遗存和元素的保护和再生利用,并在建筑特征的年代标识、高度和体量上实现“和而不同”;第六,位于城市高密度人流活动地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应该优先考虑引入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并考虑人流的集散组织。

在具体布置手法上,城市空间中的建筑可以采用“连”“填”“叠”等手法,形成紧凑密实的空间形态,从而保障人们活动的连续性。

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和空间巨构通常出现在城市中心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地区。这是因为城市中心区土地使用布置应尽可能做到多样化,有各种互补的功能,这是古往今来的城市中心存在的基本条件,而“城市—建筑”综合体正扮演了这样的整合功能,有利于发挥城市中心区的多元性市场综合效益,是保证土地开发强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同时,就城市层面而言,城市设计也应特别关注沿街建筑水平方向的连续性和建筑综合体垂直空间的拓展,注重丰富而均衡的“城市—建筑”活动,包括考虑白天与晚上、工作日与周末等不同时段的活动需求。



建筑评论 Architectural Review


 



城市总设计师制在复杂型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孟建民


迈向人本城市——

城市设计三十年实践反思

 曹嘉明、查君


解构多维度下中国香港城市的立体化发展

林云峰


立体复合与一体整合——

近地立体基盘的建构与研究

牛斌


基于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选题的大组

作式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与创新

李翔宇、陈硕



对话牛斌、杨旭、褚冬竹:

立体城市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

《建筑实践》编辑部


<<<

牛 斌

NIU Bin


现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担任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业26年来,始终以原创设计与技术集成为抓手,聚焦区域设计总控、建筑师负责制、城市更新、TOD立体城市、地下空间、轨交上盖、超高层综合体等建筑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工程,荣获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首届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入选国资平台2023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


“立体城市设计主要聚焦于高密度核心区,是凸显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的能级高地。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还是公共设施的高效服务的视角,城市的紧凑集约发展都具备更大优势。尤其是当下伴随信息化与智慧化的快速发展,科技与创新创意能力决定了个人与城市未来发展的生命力,而创造吸引人才,凝集活力与交往的高强度空间,以及作为手段的立体化赋予城市更强的竞争力。”



<<<

杨 旭

YANG Xu


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

毕业后,主要从事复杂型城市设计及管控、高密度科创产业城区与大型公共建筑的创作与实践。从业二十多年来,其本人主持或合作完成60余项工程设计,其中30余项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奖项,并获2010年第八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行业内重要奖项。


“相比于北京、上海,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还是个年轻的城市。随着大湾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区域会继续呈现资源以及知识创新的高度聚集,意味着深圳未来也将面临更多的成长问题。因此,城市的立体基面、立体集群和立体生活在未来依然是立体城市设计关注的重点。”



<<<

褚 冬竹

CHU Dongzhu


现任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工学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副会长、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会长。2002年起执教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2年评为教授,2021年7月任现职;曾先后赴多伦多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任访问学者,并在加拿大KPMB建筑事务所、荷兰KAAN建筑事务所工作,获得宝钢教育奖、中国青年建筑师奖、重庆市首届优秀青年建筑师及多个国内外设计奖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90余篇。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城市的发展演变,不断促使我将城市研究理解为一种基础性自觉,也更视为建筑师的一种机会,在强烈的异域比较场景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差异性实践……《荷兰的密码:建筑师视野下的城市与设计》一书,也成为我更深一步理解城市空间生产机制、酝酿精细化城市设计理念和实践的契机。”



立体城市在北京 

Vertical City in Beijing


 


统筹与整合—

北京 CBD 核心区地下空间设计策略

蔡明


活力与秩序——

奥体南区城市设计与建筑实践

邵韦平、吴晶晶


集成与织补——

北京立体城市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杨金鹏


立体城市在上海、杭州 

Vertical City in Shanghai & Hangzhou


 


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616、735

街坊地块项目(绿地外滩中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KPF 建筑事务所/

goa 大象设计/

凯达环球有限公司

尊重历史文脉,激发城市活力——

绿地外滩中心城市立体化整体设计

尹尼

尊重城市文脉,营造生态空间——

以绿地外滩中心立体商业为例

苏涛


上海世博会地区A片区绿谷项目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SHL 建筑师事务所 /

HPP 建筑事务所

公园之上的集群建筑——

世博A片区绿谷项目设计后记

冯烨


杭州世茂智慧之门超高层城市综合体

EID Arch 姜平工作室


立体城市在香港、深圳、广州 

Vertical City in Hong Kong, 

Shenzhen & Guangzhou


 


城市更新中TOD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创新

——以中国香港西九龙片区为例

霍宁、张梓钰


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片区

城市立体化设计实践

杨旭


广州星河湾中心

SOM



特约组稿人:隋郁

本期编辑:戴伯威、忻运、胡慧慧


在此感谢以所有形式参与本期特辑的设计院、事务所、建筑师、学者及伙伴们。后续还将陆续推送精选文章及项目,敬请期待。


购买纸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关注“建筑实践”微信公众号,点击“关于我们”进入官方微店购买。


© 建筑实践    


-特辑人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