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介绍|《建筑实践》061期 特辑:实践中的建筑创作·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封面:实践中的建筑创作·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设计:宋思敏


实践中的建筑创作·

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Architecture Creation in Practice·
Outstanding Young & Middle-Aged Architects in Shanghai



<<< 序言

Preface

曹嘉明

CAO Jiaming


向下拉动查看更多

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举办的“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奖分别在2018年学会成立65周年之际颁发给20位杰出中青年建筑师、2023年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又颁发给23位杰出中青年建筑师。通过行业专家评审和社会投票评选机制,该奖项在行业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参加评选的专家有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魏敦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沈迪、汪孝安、李存东等,累计网络投票次数超过220万次,可以看到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城乡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认可。


上海的城市建设形成今天的格局和风貌,经历了两个建设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租界时期,上海逐步形成中西混合、多元杂糅的建筑风格;另一个高峰则是改革开放的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时代的现代性追求建筑形式丰富。黄浦江两岸新老建筑相映成辉,成就上海独有的城市风貌魅力。上海一直是以城市建设和建筑作为第一张名片的城市,从1843年开埠之后,上海的各行业在追求现代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重商主义、契约精神以及融和与创新反映在上海城市建设的风貌上。以庄俊、范文照、董大酉、赵深、陈植为代表的早期留洋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开业实践,与外国建筑师同台竞争,并于1927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建筑师的学术组织—上海建筑师学会,第二年又转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上海是中国建筑师孕育发展之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国家把工业建设放在首要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国内的建筑设计力量相对集中在上海。为此,上海的设计力量根据国家的需要奔赴祖国四方,带去了上海的经验和理念。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上海,进入各大设计院。他们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主流群体,为上海带来了全国高校差异性的基因和地域文化,并使之逐渐与上海的文化交融,承续了多元的海派文化。他们以严谨理性、务实创新的精神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7年,改革开放前恢复高考具有历史性转折的象征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毕业的建筑学生成为应运而生的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建筑师[1]。这一代学子在大学就面临着国门打开后涌入的思潮冲击和信息爆炸的开放时代,以历史的沉重感和批判性的思维承担起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责任重担。


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四代建筑师特别珍惜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迫不及待地迎接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建筑行业的春天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大建设疯狂时代的开场,第四代建筑师以多年蛰伏之功终于等到了大显身手的火红年代,他们肩负起建筑师的责任,开启了勇敢的实践和充满激情的创作,并逐渐走向成熟。这是中国当代建筑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毕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第五代建筑师面临的是被经济高速发展的惯性力量带入21世纪的更加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社会,大众消费和文化日渐丰富,城市化以“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的效率高速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已经全方位启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大建设凸显出人才稀缺的问题,境外的国际设计机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体制内的设计机构也面临着深度改革并被企业化,新生代的建筑师在实践之初几乎就置身于中国建筑市场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之中。


在以上历史背景下,具有代际建筑师特征的上海中青年建筑师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城乡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于:或处于体制内大院等设计机构参与着国家的重点项目、或处于高校参与着与教学相结合的建筑实践、或处于民营设计事务所和工作室参与着探索性的建筑实验。而相同的是,无论项目大小和条件,他们都在为追寻自己的理想在市场中激博。20世纪90年代之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为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但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甲方单边市场的强势和崇洋文化的环境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的竞争扩展了中青年建筑师的国际视野,帮助他们历练出不屈的韧性。伴随着进一步的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师们迎来了最辉煌的年代,在这其中涌现出一批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他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得到锻炼,成长为设计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中坚力量以及技术管理的骨干—脱颖而出的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是上海学界最活跃的、具有上海文化特征的学术平台,这个群体不仅有体制内大院和高校的设计师、民营设计机构和工作室的设计师,还有来自国际的在上海的设计机构工作的优秀中青年设计师。两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获得者多出于这个群体。以章明、杨明、曾群、柳亦春、袁烽、戎武杰为代表的40多位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不仅以实践项目作为这个群体的宣言,更以他们活跃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成为业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其国际性的视野,活跃的思想以及探索性、实验性的建筑创作成为建筑学界令全国刮目相看的一面旗帜。


本专刊旨在通过杰出中青年人物的创作实践、学术思想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新生代建筑师的成长以及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共情共振的情怀。


本专刊邀请了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行业研究部主任李武英,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章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杨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首任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Wutopia Lab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俞挺,从不同的角度为在这一大时代背景下代际特点明显的中青年建筑师撰文。在此表示感谢!


正是由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从20世纪90年代延续到21世纪的两次城市建设的高峰,上海才形成了今天如此丰富瑰丽的城市风貌。在城市和建筑的背后是上海建筑师一代又一代的接续传承和努力!致敬当代上海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1] 王凯, 陆地. 远读“第五代”: 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状况与话语生产[J]. 时代建筑, 2020(4): 10–15.



建筑评论 Architectural Review

 



比景共波,同频共振——“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群像

李 武英、章 明


建筑师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份大型国企设计院第五代建筑师的职业闲叙

 杨 明


体用并举的一种释义——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实践型教轨

阮 昕、庄 慎、刘 博、张 海翱、汪 单、吴 建、

黄 印武、曹 永康


城市更新要有性格

俞 挺


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推介 Introduction of the Second 

Outstanding Young & Middle-Aged Architects in Shanghai


 


探索建筑创作前沿,回应新时代行业需求

——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专访 Explore the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New Era:Interview with the Second Outstanding Young & Middle-Aged Architects in Shanghai


 


经由专家评审、社会投票等机制评选产生的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城乡建设领域作出的贡献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期特辑在呈现建筑师们代表性实践成果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挖掘这一批建筑师的职业成长经历、创作思想及专业见解,展现出行业、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于此,本期特辑的人物版块对“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获奖者进行了专访。


本次专访分为三大主题:“责任与热爱,构建个人职业成长之路”篇以建筑师职业成长路径为核心,展现他们的专业特长、工作方法、成长机遇与创作热情;“思考与实践,探索上海城市更新建设未来”篇,关注在当今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逐渐转变为存量提质的过程中,扎根于上海的建筑师们眼中的精细化、高品质发展,以及他们对此做出的回应与期许;“变化与进步,拥抱行业机遇挑战”篇讨论在当今行业现状下,经历了建设繁荣时代的建筑师们如何发展出灵活且适应性强的实践策略来应对当下的技术变革,以及对后辈的从业建议。


本期专访以笔谈形式进行,采访者发问后由参与专访的建筑师自由选择希望作答的问题并形成文字,经编辑后成文。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的23位获奖者中有21位参与了本次专访,文字的呈现次序按照专访问答返回的时间进行排列。



本期编辑团队


严 安妮、周 荣敏、高 婧


在此感谢以所有形式参与本期特辑的建筑师、学者及伙伴们。后续还将陆续推送精选文章及项目,敬请期待。


购买纸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关注“建筑实践”微信公众号,点击“关于我们”进入官方微店购买。



《建筑实践》编辑部

editor@archipractice.cn | 邮箱

www.archipractice.cn | 官网

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4楼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3号8层814室 | 地址

(021)62716650 | 电话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特辑人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