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的峡谷,多维的空间 —— 以苏河湾万象天地总体设计为例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55期特辑:商业空间 消费新体验

城市的峡谷,多维的空间 

——以苏河湾万象天地总体设计为例


<<<

周旋旋

ZHOU Xuanxuan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助理




从城市角度看,公共绿地和城市商业历来都是城市公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园和商业中心都具有城市性,其使用群体互相重叠——新的城市功能需要两种活动的交融和相互作用。


“创造苏河水岸联系”是工作伊始最重要的城市条件。代表苏河湾形象并充满活力的城市地标空间,应该建构在“联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与城市割裂。商业空间应是开放的城市水岸的一部分,是城市活力的发源地;与之对应的,公园绿地扩展了商业综合体高使用频率的状态,并集成所有支持系统运转的公共服务功能。


一个融合滨水公共空间绿地、市政基础设施、商业开发的复合空间,亟待从城市整体到工程实现层面的整体构思,采用总体设计,统合城市与工程两大导向,是应对大型复杂项目的有效思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可以突破传统商业建筑和公园的行业壁垒,进行系统性的城市功能与空间梳理,实现功能优先、体验为上、综合运营。


本项目总体设计包含初始构思、运营验证、实施设计和场景实现4个基础工作模块,贯穿策划、设计、建设、运营全程。


1 初始构思:城市峡谷概念


初始构思的出发点是项目基地与城市如何建立联系、建立何种开放空间网络的问题。不同于单一平面维度的城市设计构思,支撑初始构思方向设定的维度必须是多元的,尤其需要足够深的技术维度。通过全面的基础研究,以实现平面形式与竖向空间的协调。


在多轮“概念落位空间”的设计验证下,“城市峡谷、环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一个向西可达地铁站、向北跨天潼路、向南联系苏州河的环型展开的“城市峡谷”系统得以呈现,同时为实现贯通地面层、地下一层以及地下二层的露天通高空间,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串联起整个公园,形成峡谷式的立体功能分区。


在城市峡谷的形态下,依循地块划分后的适宜尺度,建立6个峡谷洞口。其中3个分布在西侧地块,另3个分布在东侧地块。这6个洞口不仅充当下沉式广场,也是防火单元的划分边界。通过对6组洞口空间的有机布局、消防单元尺度的适宜划分,贯穿东西两区的公园综合体的“脊椎”就此形成。


在初始概念阶段,这些峡谷洞口是规则的几何多边形;后续实施设计中,这些几何形逐渐演化为更加符合现代商业审美的水滴形式。

鸟瞰


2 运营验证:商业公园3层立体动线


众所周知,商业建筑是公共建筑类型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原因在于业主招商部门在方案早期阶段即参与工作,对设计提出近乎严苛的运营要求。系统的招商运营规则,全方位地影响着建筑平面、剖面的布局。设计核心“城市峡谷”具有24h全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解决包括地铁换乘、公园漫游、路径穿越、商业消费在内的多种多样的使用需求,连续且网络化的步行系统是商业得以延伸拓展的得力平台。这样的概念虽为招商部门所欢迎,也在相当程度上挑战既有的商业思维定势。


总体设计以3层立体步行系统展开,将商业街区回游动线与公园休闲动线结合,通过不同高度空间的叠加形成一个多通道、多出入口的城市场所。


公园动线包括地面层公园漫游路、地上天桥层观景平台;商业动线包括地下一层街区动线、地下二层商业大通道。公园动线中,位于地面层的0m层为公园漫游路,而位于地面层的+5m层为天桥层,是重要的滨水活动和观景层面。商业动线中,地下二层为商业主动线层,东起山西北路地铁站地下交通厅(在建),经东主广场、东次广场,下穿福建北路地下联通道,再串起西次广场、西主广场,经慎余里地下商业后分别抵达沿天潼路主入口和沿浙江北路入口。它把地下空间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通畅的地下空间体系并使地上地下的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商业次要动线层位于地下一层(-7.5m),由东西街区44、46地块分别组织,也是连接地下二层和地面入口的交通转换层。


设计创造了一系列人工地形,蜿蜒的线性天桥对南侧在建中的苏州河水上码头预留步行系统的接口,项目内部的步行系统最终将与城市滨水步行系统连为一体。绵延800m的峡谷型商业通道仿佛地下城四通八达的街道,而绿树成荫的公园里又隐藏着现代商业。


3 实施设计:功能与空间体系的动态建构


“城市峡谷”概念获得决策层认同的一大优势是能够统筹两侧防火单元,节约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和消防疏散楼梯、地下空间设备出口等基础空间,大大减少了设备面积,集约土地空间。“峡谷洞口”作为公共空间的构型研究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构型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成功与否。项目实施设计需要在动态维度下选择峡谷洞口大小和构型的最优解,同步关注功能空间设置、消防疏散、空间形象品质三者的平衡:1)功能空间设置方面,考虑总体平面各类交通动线、基本功能业态、设施设备等功能空间设置要求;2)消防疏散方面,考虑防火单元划分、消防洞口基本要求,以及自动扶梯、坡道、电梯等垂直疏散节点的位置与形式;3)空间形象品质方面,考虑洞口大小和形式,它们既影响地面和地下层立体步行系统的连续性,也影响动态变化的空间和视觉感受。


针对政府审批中特别关注的要点,设计要完成对地面公园面积、地下商业面积以及峡谷洞口面积这3个变量的理性测算,以对总体设计的论证来推动项目批复。动态关系体现在当洞口尺寸扩大时,地下空间的采光品质提高,新风设备、消防疏散空间等则随之减少;当洞口大小超过一定范围,地面步行连续性降低,地下商业运营受限,具体的洞口大小要基于功能空间的计算结果,通过方案试做构型比选,分析比选因素,得出最优的洞口大小构型,根据建筑结构的自然断缝或防火单元分区,理出清晰的公共空间和商业运营界面,指导项目总体设计报批和商业空间的深化设计。

峡谷洞口构型方案比选


4 场景实现:融合历史遗产与商业创意


本项目地处中西文化汇集的苏河湾核心地区,总体设计的重要课题是历史建筑和商业街区的形式语言协调策略。慎余里和天后宫代表了整个基地曾经存在的历史遗产,对其复建很有意义,但历史上的拆除使它们失去了原有的里弄环境背景,需要从理念和策略层面将它们重新融入整片“城市峡谷”空间,对这两处历史遗产及其景观环境进行现代表达和演绎。


总体设计以总体平面、总体剖面设计为基本工具,进行三维线位控制,以约束和指导后续各顾问单位的实施设计。


1)总平面轴线对位关系。该项目最重要、最整合性的要素是“城市峡谷”,这个大型公共空间颠覆了常规的地面城市广场的概念,在三维的空间中引入绿化、阳光,营造出满眼皆绿的视觉效果和闹中取静的城市体验。总体设计以洞口自动扶梯轴线与历史建筑轴线相对,通过扶梯自地下空间抬升至地面过程中,慎余里主侧面、天后宫的戏台就在视轴范围内,轴线对位以可感知的方式限定了人行路线与洞口曲线、历史建筑主景的关系,形成城市新老建筑的对话。


2)地上地下结构对位关系。为了加强历史建筑的现代表达,总体设计将位于慎余里和天后宫正下方的商业空间与地面层的历史建筑,在空间结构上进行对位“咬合”设计,地下空间是地上建筑的延伸,与慎余里和天后宫有着相同的尺度与布局。地下公共中庭室内设计从传统里弄住宅结构中提取元素,透入天光的玻璃顶窗与轻巧的木椽吊顶相结合,将公共空间完整地结合为空间与技术的统一体。


3)场地景观对历史建筑的呼应。总体设计采用矩阵式、几何感较强的景观语言,与自由的公园曲线景观形成对比。地下商业入口采用简洁的雨棚与玻璃天窗设计,其水平向线条和合宜的建筑材料,与历史建筑组群在美学上相统一。

“城市峡谷”概念模型

“城市峡谷”概念剖面


5 结语:城市的峡谷,多维的空间


面对上海超大城市的生态约束、高度建成的城市复杂基底,苏河湾项目的出发点是反思如何使商业空间更好地融入城市,也使传统的城市绿地更具现代品质。在政府和开发业主、设计团队的协力推进下,地铁交通中心、商务塔楼、城市绿地和商业中心在5万m2土地上实现了综合一体化开发,正在成为有独特辨识度、带动创新经济场景的苏州河滨水地区新节点。


历时6年的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展现了“总体设计”的理念,全新的“城市峡谷”城市系统观只有借助完善的工程策略才能达成高效美好的开发成果,总体设计是对职业建筑师团队最大的挑战。项目最终以多维形态的“城市峡谷”,拓展了商业和绿地各自既定的功能理念,将两者的界面进一步融合、开放,创造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有温度”的公共空间,“城市峡谷”的社会价值将在未来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中尽情展现。

天后宫和周边场地


本文图片均由Kokaistudios提供


文字编辑 / 戴伯威、高静、孙迎喆、尚京京

新媒体 / 高婧

校对 / 郭晴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新刊介绍 -

- 推荐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