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系列第三弹!

花椒编辑部 华政教务 2023-07-10

自2017年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以来,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领航计划2.0建设工作,教学研究科将陆续推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供各位老师交流学习。本期优秀教学设计为传播学院的《诗词与传统文化》。

《诗歌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01

课程概况

学科类别:文学类

教学对象:全校本科生

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课程性质:全校性公选课

开课学院:传播学院

授课教师:郭讲用

教师简介:教授,硕士生导师。为本科生开设《诗词与传统文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等课程。 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教育部等各类研究课题多项。主编、著述《民族共同体: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寂照》等。

课程简介: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切入口,解读诗词中蕴含的先秦儒家、道家、佛家、墨家等传统文化派别的思想精神及优秀价值,熏陶学生的文化修养,帮助其养成“儒家之敬、道家之静、佛家之净、墨家之义”等精神,提升其人生境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02

课程育人资源

在具体课程内容与育人元素结合的知识点方面,表现为:在“负阴而抱阳—诗词中的《易经》精神”部分,通过对《易经》中“简易、变易、不易”哲学思想解读,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入世之忧—诗词中的儒家精神”部分,通过对儒门“家国诗词”的解读,强调青年人“立志”的重要性;通过对儒家从“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同心圆式的内在精神生命转化的阐释,扩展学生的心胸与眼界,培养学生诚敬爱国的精神品质;在“出世之游—诗词中的道家精神”部分,通过对“田园诗”的解读,强调在现代功利社会,“紧守心斋,莫令之失”,内心坚定、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定力,以解决当下年轻人当中流行的“丧系文化”、“空心病”、“抑郁症”等问题;在“真空妙有—禅诗中的禅家精神”部分,通过对“禅诗”的解读,使学生领会中国独特的“禅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净心功能,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操。使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侠肝义胆—诗词中的墨家精神”部分,通过对“游侠诗”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国家、家人、朋友的忠义情怀,使其克服狭隘的自我意识而迈向大我境界,扩展学生的心灵版图。

03

章节知识点介绍

“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章节

以疫情期间日本捐赠诗词为切入口,解读诗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优秀价值,通过诗词解读,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今世界政治、社会、文化中的深刻意涵

育人元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深刻体现佛家文化的一体观以及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渊源,借以鼓励两国人民共克时艰、携手相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比喻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气概

教学方法:

播放国学视频如漫画家蔡志忠创作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动漫作品,聆听民族古典音乐如古琴曲《潇湘水云》,让学生深刻领悟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后的传统文化渊源,用心体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

(《诗词与传统文化》课堂)

04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课程起到了“立志”作用;通过对儒家从“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同心圆式的内在精神生命转化的阐释,对于扩展学生的心胸与眼界,培养学生诚、敬、忠、勇及爱国的精神品质有所帮助;对学生焦躁迷茫、空虚无助的心理有一定的疏导作用。

因课程涉及中国文化之“道”,部分内容比较精深难懂,如何将古代先哲的智慧转化为现代性语言,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其成长的精神动力,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与效果上还要继续总结与反思。

稿源 | 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编辑 | 周池玉

责任编辑 | 谢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