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O B or TO C?TO Government!(10月GDP或5)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0-11-12

10月份经济数据陆续公布。

对GDP影响较大的三个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先来看一下。

 

固定资产投资

增速比1-9月回落0.2个百分比。

2018年同期数据:

列表做自测版口径:

可以看到,10月份自测版的投资数据相比于9月份,全面下滑2%以上。代表社会上对于经济的悲观预期还在加剧。

第二产业下滑25.72%,我认为很有可能和出口产业链及外资撤离有关:

投资减少,自然会抑制未来的产出,影响工业生产值和利润数据。在这里,如果控制不得当,有可能会在未来的一年里出现一个拐点:不再是所谓的产能过剩(这本来就是表面的说法),而是供应不足;供应不足,自然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

不过在工业PPI仍然疲软的当下,说这个有点为时过早。第一产业却不同。

10月份的第一产业投资,官方口径就已经同比下降了2.4%;那么2018年的数据是多少?

同样用自测版的数据,下滑幅度达到41.3%。

第一产业的定义(援引百度百科):

全部都是和民生相关的食品。粮、菜、猪、豆、瓜……联想到了什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近也更新了10月底的秋粮收购进度,主产区同比减少716万吨。

我觉得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加大进口食品、农业的力度,另一方面估计在基本物资方面的“供销社”制度有……

两个看起来离得很远的东西,其实随时准备插手我们的人生。

每一项经济数据,都会决定未来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而那些政策,会对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可能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

重温下过去十几年的固投高速增幅,然后记住10月份比1-9月份增速回落了0.2%,等下要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月份,官方名义增长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这也是虚的,关键得看限额以上的数据:

10月份,限额以上同比仅仅增长1.2%。也就是说,扣除掉价格因素,大概会是负的-1点几。

根据统计局对数据调查方法的解释,限额以上是全数调查,所有单位都得查,而限额以下是抽查,显然前者的数据更全面、完整。

这和PPI、固投才对得起来:消费数据下滑了,代表买的少了;买的少了,自然卖的就相应减少,然后往上传导,PPI就疲软,老板就不想投新的固定资产,社融数据就要腰斩。

统计局再次提到,除开汽车以外,增长了8.3%。这个辩驳和CPI除掉猪肉和能源似乎都是同样一个“歪理”。

如果可以随意去除篮子里的东西,那统计还有什么意义?

或者,在汽车消费井喷的时候,敢不敢也除掉呢?

顺便提一下11月1-10日的车市数据。

根据乘联会的实时数据,零售同比下滑了20%,批发同比下滑了16%。

我记得汽车消费好像已经连续16个月下滑了,也就是去年的现在也在下滑,所以如果和前几年做对比看起来会更加的惨淡。

在有一篇文章里提到过,要看内需,得盯住双11数据。巧合的是,这次爆出了二次拟合质疑(有人在4月份的时候就计算出了今年双11的销售金额),说白了就是KPI,也就失真了。

但汽车不会有这种为了KPI,先凑单再退款的神奇操作,以它为瞄准镜,可以推敲背后的购买力及购买意愿。

最后再回顾下前三季度的数据:

记住10月,官方口径社消零售实际增长4.9%,前三季度,实际增长6.4%,等下要用。

 

进出口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71万亿元,下降0.5%。其中,出口1.51万亿元,增长2.1%;进口1.2万亿元,下降3.5%;贸易顺差3012.8亿元,扩大33%。

1-9月份的数据是扩大44.2%:

也就是说,10月份的净出口数据也是相对下滑的。等下要用。

延申看下贸易顺差的数据:

对欧盟贸易顺差0.86万亿,对东盟贸易顺差0.4万亿,对美贸易顺差1.7万亿,对日贸易顺差-0.15万亿,四个主要经济体合计2.81万亿顺差。

而前10月的全部贸易顺差官方数据是2.35万亿。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见相当重要。

不过海关的数据经常也受到质疑。

前10月,贸易顺差换算成美元,大概是3402.9亿;或者经常账户前三季度顺差也有1432亿美元,但今年外汇储备前10月只增长了325亿美元(10月数据是31052亿外储,2018年末是30727亿美元)。

另外,7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8)》,根据这份报告,其投资收益率有3.68%:

如果用2018年末的数据来推算收益,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外汇收益绝对额在942亿美元。

所以,粗算起来,似乎确实有相当一笔钱不知道在谁的口袋里。

这会和什么有关系呢?或许和王首富暂时的“销声匿迹”有关系,或许和马老师退休阿里返港有关系,或许和银行要搞“大额现金管理”(未来要无现金社会)有关系,或许和小渔村被某些人操纵反对“引DU条例”有关系。

钱进了谁的口袋,本身就好像有了思想,有了价值观,进而产生规则。

外汇占款也暴露出我们外储的质量到底如何。如果推倒上面的猜测(没有中间的水分),那么结果会变成另一端:我们的外储确实经不起净出口数据下滑,所以和老美的deal不会拖鞋,也无法拖鞋。

 

扯远了。

把三驾马车列表:

以上数据用的都还是官方口径,可以基本得出一个结论:10月份单月的GDP已经下滑到5开头了。

如果挤掉社消、海关、固投数据中的水分……

不能挤掉,得稳预期。

拨开稳预期的面纱,还是需要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去真正解决问题。

首先,社消品与居民杠杆率的关系,是被官方(央妈)论证的,也就是:

这个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居民杠杆率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会下降0.3%。

那么三季度的杠杆率如何?

毫无悬念,历史新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日公布了三季度的“去杠杆进程报告”,这个名字很尴尬。(感觉媒体现在都对这份报告不怎么宣传了)

三季度末的宏观杠杆率站上了251.1%,比二季度末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幅度高于二季度的0.7个百分点,但低于一季度的5.1个百分点。

居民杠杆率和房价成正比,只要这个数字没有出现大幅衰退,房价信仰仍存。也就难怪消费数据继续不振甚至负增长。

10月社融数据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210亿元,这是在官方严控短期消费贷的形势下,所以可见购房仍是购买力的一大核心。

上层试了这么久,效果寥寥。看来,不开征房产税,基本无法在短期内动摇这个信仰;也就会让大部分人仍然坚守储蓄(未来的房款),最终使得固投、工业等数据继续恶化。

杠杆率的分母缩小,数字估计在第四季度仍然会上扬较多,这是一道数学题。

但逻辑在于上层到底要将分配机制如何运用,嘴上房住不炒,还是真的脱需入实?

(推荐欧文费雪的《繁荣与萧条》)

经济不好,是单纯的因为外部吗?

一切都和“看不见的手”有关。有人甜或有人苦,不是自然现象。

然后固投。

投资的前提,是有利润。然而,现在资产荒的背景,是利润不足。

从罗永浩创业的例子就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to B,还是 to C,还是有些机构to vcpe,目前最好的模式就是to government。

(资本寒冬)

我们会觉得南阳庞氏水能汽车的新闻,听起来就很可笑,但它为什么能成功?能骗到补贴?因为to government。

背后的逻辑是,民间的利润,除了挖矿,普遍已经很低了。

上一次下调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是2015年9月,当时经济形势也是难搞得不得了。

但to government模式的硬伤就是“虚”,它并不能真正带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反而会继续不断推高杠杆率,直至爆掉。

而那些鼓吹“虚火”的砖家及背后的财阀并不会留下来一起过苦日子,这也是外储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只要大规模放水,就会大规模外储流失。

朱说得很赞同。

比如汽车。大家不买汽车,就该去分析不买是什么原因,哦,是因为房价太贵了,是因为经济预期,是因为物价实际涨的比工资快(教育等最容易被忽视)。如果不去分析这些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去搞什么放开限购,真的是匪夷所思。

皇帝的新衣。

放开限购后呢,满大街都是汽车堵着吗?那当初为什么限购呢?

最终就是限行。

鼓励买,限制开,吃相太难看。

最后净出口,肯定是一盘大棋,变量不在我们,在老美,所以我们只能见招拆招。主流新闻都说国外不好,这么看,出口长期还是要凉,还得重新抱团(东亚)和内需。

在这个角度上,TW就相当重要了。一个台积电,就能回血不少。

 

总之,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信任,是我们整个社会最缺失的东西。

由于缺失,所以内耗巨大。我相信大内高手们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看了别沉重,提供个段子开心一下:

原来H大才是阻止我们国足进步的罪魁祸首,那么A股呢?


往期文章回顾:

房产税、热钱及永续债

最新结离婚数据及20城财政收支

混沌:一部被禁的中国纪录片

我们可能都想反了

资本寒冬,“演员”请“救”……喂?

大佬们去哪儿

房价的信号

真假QE4、区块链和新竞赛

《美国工厂》前,这部电影拍了真实的“中国工厂”

从国家破产之日到寄生虫

知乎答:2019~2020这个时间段适合买房吗?

达利欧新文:我们正在重复1935-45年的危险周期(中英文)

羞羞的美国权贵

达利欧《债务危机》读后思考

另一场较量——货币(美元、黄金、比特币的逻辑)

石头的故事——房价、股市的本质


个人备用微信如下,作为不能留言的补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