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能说的秘密:决定房价背后的空置率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0-11-12


每一条财经新闻,都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或者,更坏


我们知道,从经济学来说,一件商品的价格,供需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房价也是如此。

本文会罗列一些数据,来尝试解答利益链条都极力隐瞒的——不能说的秘密。

(有一只手让市场信号失灵)

首先要弄清楚国内到底已经“生产”了多少房子?

那就要从官方(统计局)口径里面去扒一下数字。

首先,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里面,有一项是住房数据: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2010年前的住房数据:385.13亿平方,住了12.39亿人口(4亿户家庭),这个数据我认为是偏向保守的,因为它是根据人——住房,显然这个数据没有包含当时空置的房屋

(2010年的新闻也说明这点)

既然没有官方资料,那么就只能借助侧面数据了,2017年,有一份空置率报告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热议:

报告得出的结论是2011年城镇空置率在18.4%(不算农村):

我们再略微保守一点,按照15%来推算2010年被“忽略”掉的空置面积:

385.13*15%=57.77亿平方

那么2010年及之前的存量房子,得出总共442.9亿平方。

接着统计局每年的年报里面都有新增的“住宅竣工面积”,把2011-2019年全部统计出来,合计约66.71亿平

还有在建面积(开工未竣工),根据2019年公报,上年末,住宅在建面积是62.76亿平米:

把上述三个数字相加:

(2010年存量入住+空置面积442.9)+(2011-2019竣工面积66.71)+2019在建面积余额62.76=572.37亿平。

参照2019年统计年鉴,查阅竣工面积和竣工套数的比例关系,得出平均值约100平/套(2010年普查算出来应该是90平+/套),选择再次保守计算,将572.37亿平/100平/套=5.72亿套住宅。

这个数字仍然保守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计算2011-2019年新增的小产权房及保障房规模。

我们目前国内的住房供应分为四类,分别是历史遗留的已购公房、商品房、保障房、小产权房:

保障房,由于宣传需要,查找数据比较简单:

根据去年官媒的一篇报道,截至2018年,保障房存量约7000万套。

恒大研究院之前也有一个数据:

为了方便计算,把2009-2017年的6137万套,作为2011-2019年的基数(两段时间长短一致),并保守按照80%来算,即4800万套。

至此,5.72亿+0.48=6.2亿套。

最后,是2010年之后新增的小产权房,要计算这个数据,难如登天。虽然手机偶尔会收到类似这种广告:

索性就不做计算了(因为没有相关数据可以类比),不过我认为它的数量一定很大。

我们再计算下开发商目前手中的库存土地规模(未开工):

拿去年7月的数据做个推演,按照容积率1.5(11层的小高层,相对舒适)来粗略计算,大概10.6亿平建筑面积,继续按100平摊下来是1000万套,很保守的计算,这还只是40城(非全国)

以上都是存量(土地、在建、已建)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前两周有一条土地增加供应的重磅文件出台,如果执行到位,会进一步影响中长期的供需格局

好了,房子的供应计算如上,只看这6.2亿套住宅,100平可以住三口之家(保守计算,不算二胎家庭了),那么可以满足 18.6亿人口。

即使把尚未建成的6300万套先放一边,还有5.57亿套,够16.71亿人口居住。


接着来再算下需求。

需求分为两点:人口、购买力。

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人口超过了14亿,如果简单对比16.71亿的“可住人口”,肯定是供大于求的,过剩比达到1.19,多出来9000万套房子。

看起来有点恐怖,但联系网上之前对于空置率的一些半官方数据, 其预估值也是在20-30%之间:

这篇报道,从IMF、国家电网、北京公安、西南财大、ZY党校、腾讯六个不同的机构得出接近的答案。

还有一个可以作为佐证的点是之前用的“黑科技”——多个城市对比一年前链家的挂牌房源量:

广州:上面一张是3月份的截屏,下面一张是去年5月份的截屏,可以看到挂牌房源多了2万套,依照这个办法同样查看其他城市,成都一年多了4万多套二手房房源,上海、北京都是增加2万+。

总之,站在一个买房人的角度上,房子的供给增加,无疑说明了买方市场在建立。

如果说在这个时点,房子相对多了,未来会不会随着人口增加而趋于平衡呢?

那就要来做另一个推演——净人口增减趋势。

目前我国的平均寿命是77岁:

我们来推算2030年(10年后)的死亡人口,可以参照统计局2018年给出的65岁以上人口规模:1.66亿。

而出生人口呢?

有很多文章都分析了我国历次婴儿潮的情况,十年前第四次的消失,已然说明了一些问题。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不到1500万,这是在鼓励二胎的方针下,却连年下滑。

所以假设2020-2030年的11年间,保守估计每年出生1500万整,那么合计应是1.65亿,在不计算其他死因的前提下(比如疫情、生病、意外等),略低于死亡预估量1.66亿,即很有可能在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开始出现总量减少的拐点。

这是联合国对于我国人口做出的预测,可以看到其标明的拐点也是在2026-2030年,按这个趋势,到2100年,预估中国人口将下滑至10.65亿。

2100年太远了,惦记房价的人最多看到2030年,而拐点后,房价可能会发生巨变。因为新增的房源仍在源源不断地开盘、“抢购”,而“住”的需求底部逻辑已经不存在了。

再来看购买力,数据是最好的线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通过这张表,发现每年的消费增速都在边际下滑,这与每年名义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形成强烈对比,原因是1)通过CPI每年购买力贬值是复利的概念;2)经济下行加速,总之,居民部门消费意愿和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再追踪一些其他数据。

根据央妈的报告,2019年末,住户存款高达81.3万亿;

而贷款呢,55.3万亿,两者相减剩余26万亿:

算上银保监会数据:银行理财、信托的40万亿(粗算),大概66万亿:

再加上公积金余额5.8万亿(2018年数字):

这样合计72万亿左右的购买力分摊到14亿人,大概5万/人。就算把学生3亿剔除掉:

那么每人平均也只有7万左右的可投现金。也就是说,现在要制造房子热销的场面,必须要搭配PSL(货币化棚改拆迁)模式,不然仅靠居民部门自己的购买力,是很难的。

但“平均”算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正越拉越大,关于基尼系数的讨论,请参见《数学题:同学,答案借我看一下好吗?》这篇文章:

千分之二拿走72万亿里面的1/3,剩下48万亿/10.78亿=4.5万/人。也就是说,之前某砖家提倡掏空6个口袋去买房,也就凑了首付27万,首付三成,刚好购买一套总价90万的房子。(这也是消费数据连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既然供需(房子存量VS人口&购买力)数据如此悬殊,为什么房价没有暴跌呢?

第一,上述算的只是全国总量,每个城市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去年一度热门的鹤岗,那真的是房价如葱啊:

但我们很多人不会选择去居住,这个是人口根据城市化流动的结果。

城市化,本质就是让存量的人口,尽量多地流入自己的地盘,在有限的局部区域里面暂时形成了供需平衡,甚至供不应求。

这是各地拼命出政策拉人头的原因。

而硬币的另一面,必定有很多城市人口流出,不仅失去了刚需房价堪忧,更重要的是缺乏年轻人口就业会导致城市老龄化加速、抚养比危机。

第二,信息不对称(市场信号失灵)。即使在一线城市,想买房的人,也能感觉到挂牌的房源逐渐多了。但是由于官方层面不(愿)披露,导致个人无法获得住房、空置、供应等确切数据,并且利益链条一定会烘托“买房抗通胀”的致命武器,所以房价对于供需失衡的价格反馈实际上是迟缓的。

很无奈的是,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买房真的比起其他投资途径,不仅抗通胀,还安全,这些让人们建立了所谓的信仰——经济学者口中的房价韧性。

房价上涨的第二个秘密,掩盖了RMB对内贬值,而贬值的本质,不能多说。

第三,存量相对优势,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效供给”。比如前几年新闻里出现了很多“房多多”,一个人有几百套房子,我们暂且不管TA是如何有能力购买这些房子的,单论“投资惰性”,即使租售比只有1%,几百套也足够TA无忧无虑生活。

另外,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除了个人以外,还有很多企业囤房的:

一家应该专注于制造业的上市公司,能一下子卖400多套,不得不说让大家开了眼。

有因必有果,我认为过去十多年这种发展模式,固然像司机利用房子这个工具踩了多次油门让车子(经济)加速行驶,但加速背后,埋下了高成本,这种成本潜移默化的让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一个代价,就是生育率,大家不想生了,996,没时间,还要还房贷。价值观要沉重到什么地步,才会在“砖头”和孩子之间做这种选择。

第二个代价,消费降级,比如买车,可能有人会解释说,现在存量车那么多,本来就该下滑啊?但依照WZXH的一贯口径,我是年轻人,一辆车开一两年,如果购买力在,是一定会选择置换更好的车的。

第三个代价,负债(杠杆率)率提升:

这三个代价本来是“用房价透支经济”的果,但同时,又成为了抑制房价走向泡沫边缘的因。

有人上车,有人还没上,没上车的人就越发努力,让上了车想稍微舒服一点的人倍感焦虑,生怕中年被优化失业。于是教育孩子一定要努力读书,因为都很清楚,这个社会是内卷、强烈竞争的。孩子就很辛苦,自己不一定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精英化。连续十几年的机械式应试教育后,跨入社会前却发现一定要硕士才能找到好工作了。大家毕业越来越晚,成家越来越晚,房子越来越贵,感情越来越变味,只能努力工作,所有人继续“追赶”循环,没有胜者。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切面。

 

最后,想说说上层一直在喊“房住不炒”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他们不仅看到了供需严重失衡的数据(过剩、空置率),而且看到了房价信仰对经济、幸福指数的强烈副作用。

究其本质,我国的房价问题,实际就是“分配”问题,是贫富过于悬殊带来的“社会阶层论”,在香港这面镜子里,还看到了或有的社会不稳定地雷。

要解决好它,就是要从“分配”入手。那么,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出台房产税,来重新调配“多产”阶层和无产阶层之间的鸿沟。比如,2套以内房产不征税,2套以上累进(5-40%)征收,那么就是让炒房的人无奈只能选择将“闲置”的房产投入市场,增加有效供给,房价自然失去了重要的支撑点。这比一开会就喊口号(透支群众对其信用),是更加有效的方法。

而上市公司们呢?既然有了宝贵的金融资源和先天条件,用在囤积房子上面真的太空过于可惜了,为什么不用在研发发动机上面呢?

可以说,房产税如果出台,会重新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再一次重塑。制造业好好研发技术做出更好的产品给市场,而消费者因为RMB对内升值,有了更强大的购买力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数,地方不用再苦苦用“土地财政+基建”来模拟数据。而对于软肋来说,不用再为资本外逃(因为RMB被高估)而伤神。

所有人一起跳出了那个扭曲的“恶性循环”。


孰是孰非,交给时间慢慢去给出答案吧。

重温一下《石头的故事——房价、股市的本质》。


往期文章回顾

破窗谬论、控房价及牛博网

从国家破产之日到寄生虫

混沌:一部被禁的中国纪录片

桑德斯的主义:装傻的碰到真傻的

你觉得累,因为一开始打开方式就不对

知乎答:2019~2020这个时间段适合买房吗?

美元理财、救房价及蝗虫内卷

Deal后,2020房价猜想



(欢迎来星球一起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