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钱?片面了(财政的第三层)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0-11-12


最近新闻真是不少,外部主要是TP团队继续搞事情,又是提议G元离岸财产冻结,又是加紧技术封锁,还能创造新词:obamagate.

74岁的老人啊,不服不行。

关于让TSMC选边站,倒不是TP一个人的主意,去年底TW有个力积电的董事长接受新闻采访时就剖析过这个局面:

只可惜当时他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局。虽然两边吃利益才最大化,但TSMC毕竟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需要接受老美的出口新规。

外部还有一个突破就是,继巴西之后,宝武和澳洲力拓也完成了第一单区块链+RMB结算

这对于RMB国际化无疑是一个利好,毕竟不用先结汇成美元(动用外储)付给供应商,而一直以来的难题——供应商拿了RMB之后国际上无法再流通,会选择抛售,所以我们为了防止离岸RMB汇率因此波动(就是贬值),采取常态化发行离岸RMB债券:

供应商手中的RMB,先不要抛,我发行票据给你利息(没办法,不让利无法国际化),所以只要看到这种具有较强吸引力或者超额认购的广告词,就知道外面的RMB又多了(无法流通)。

但考虑到今年经常收支账户的压力,该舍还是要舍。这不,4月份央妈更新了它的资产负债表,外占继续小幅“溜走”

RMB的信用,首先看央妈的表,近几年的资产里面,要么是外汇占款定锚(大部分是美元),要么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商业银行)债权作为补充

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说,主要就是以外占的比例来看你RMB的信用含金量,所以看的还是美元,今天如果我们像俄罗斯一样“去美元化”(基础货币不以美元为锚),先不说汇率会跌成个什么样子,我们的特产“高房价”肯定是笑不动了。(因为商业银行债权,商业银行有啥?不就是房贷,其他非房里面一大包烂账啊)

(2110亿美元的烂账准备延期)

所以,虽然4月份央妈缩表5000亿,但4月M2明显提速,中间的货币乘数创下历史新高:6.72。

货币乘数越高,代表RMB信用水分越大,这很好理解,因为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派生货币,而派生货币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债务

说着说着变成内部了。

这大半个月内部依然是吵吵着“财政货币化”到底可不可以上,要说这些大内高手就是厉害,争成这样,始终能让各位围观群众看完之后照旧云里雾里,仿佛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这拨人想要货币化的理由很简单,用白话来说就是财政没钱了,得印。

根据财政部刚出的数据,1-4月狭义的财政缺口为(62133-73596)=-1.14万亿,去年同期是-0.3万亿。

细化到地方和中央呢:

通过对比发现,地方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经营现金流净流出增0.92万亿,所以我们看到地方债在频频加码:

今年前4个月,地方债已发行1.89万亿(包括偿还0.16万亿),净新增融资1.73万亿,这部分除了去补上述经营现金流的坑,其他还要为了今年的GDP着想

到4月末,地方显性债务余额逾23万亿,每个月地方财政偿还债券利息都得5、600亿

那隐性债务是多少呢?

把水搅浑,专家们没给出过一个口径一致的数,估摸着大概就是40-60万亿的样子:

这就是两边撕扯货币化的一个关键点了。讨论财政(危不危机)问题,一共有四层,第一层,是财政(经营)得好不好,是不是赤字,然后赤字的规模是否可持续,有没有超出国际警戒线:

我们这两年的广义赤字率都是超过3%的,所以这条警戒线已经被专家们口头更改就是超过3%也没事儿。之前就当搏一个情怀。

反正赤字如果是在边际增长的,那么就要来到第二层,ZF债务是否可持续。

如果地方债务把隐性放入进去,那么就是21.31+40(保守点预估)/综合财力=238%,完爆国际标准的(100-120%);然后中央+地方债务(显性+隐性)合并与GDP比较,得出来78.92%,也远高于欧盟60%的警戒线。

与第一层一样,大内高手们这时不是去思考为什么会超出警戒线那么多,而是去质疑警戒线设置的是不是有问题,恰好都是欧盟定的,人家可是正经经历过欧债危机的苦主,对财政/债务的理解.......肯定彻啊。

(专家说杠杆率上升不代表宏观风险上升,刷新了三观

当第二层实际被突破的时候,就来到了第三层:要么征税来填补财政的经营压力(而非举债),要么就是开启隐蔽的铸币税(内贬让全民承担)。

前者明显不可能,只能挑软柿子捏,于是他们就开始掐了。

央妈这头顾着国际形势和汇率呢,暗示财政兄弟再克制下支出、传导,明明没到这个地步啊,你不是说都在警戒线以下安全着的么。

另一边呢,一大家子的嘴啊:

以上从央妈的表开始,算是把发行reits、搞数字货币DC/EP、农村土地改革的意图逻辑全部说了一遍。至于没说的财政危机第四层,就是躺平

然后说说房(地)产税。

(现在标题都已经直接嘲讽……)

前一阵央妈的那份调查报告里说了,城市户均1.5套房:

拿2018年城镇人口8.3亿来计算,差不多为2.5亿户,乘上1.5得出3.89亿套房,按央妈报告的口径计算为469.5万亿(假设作为计征额),按千分之一税率/套来征收房(地)产税,就是近4700亿/年,如果根据累进税额来计征,破万亿甚至X万亿新增税源也是很有希望的事情。(这还只是城镇人口)

这时估计就没什么人炒房了,价值观不知道会不会按到实体研发或者消费带动升级里面去(这又是一大块新增税源啊)。

(这两天翻了些论文关于土地财政的发展,分税制恐怕不是唯一原因)

同样是税源,产生税的方式,有没有参与感,(对于分配)还是很不同的。

什么是参与感呢?举个最近辟谣没有非标违约的北京网红城投——海淀国投:

中诚信评级AAA,按理说这个信用等级,绝对一流啊:

再一看海淀去年的财政收支情况,都是盈亏平衡,相当不错:

(海淀财政局官网)

债务(显性)也只有200亿出头,和区财政收入实力来对比,算是相当温和。不愧是首都。

然后来翻中诚信的评级报告:

红线标出来的都是重点,截至去年第三季度,短期债务334亿,货币资金连一半都不到,经营现金流还是负数,这都还没算长期债务呢(有些融资租赁长期应付款债务是需要当年还本付息,比短期债务还吃现金流)。

为什么要举借那么多债务呢?继续翻报告,才发现原来是在做房地产开发的活儿(重资本):

(手头上的在建项目)

于是就能明白,为什么昨天这个房地产税新闻里面,用得是稳妥推进的词儿:

因为地方作为这个游戏的参与者,手里的货都还没有出清啊(其实不光地方,央企也有很多),这时如果出房地产税,收入不及债务,那是要直接第四层的啊。

(M2要劳心劳力,金融系统的风险自然就随着杠杆上涨了)

问题来了,房住不炒是谁喊的?现在这参与者又是谁?仔细品一品。

是不是觉得这些高手们,都没有说实话?

GJ是GJ的报表(地方和央妈),小圈子是小圈子的报表(全球配置),就是小圈子外的围观群众们呢,老是错觉是在为自己说话。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那些用财政贴息实现0利率舒舒服服去买房的适格借款人VS同样想要薅用财政贴息发放的消费券羊毛的个体户:

同样都是套利,结局却完全不一样。

就和数数一个道理,到现在比如房产数量这种加减乘除就能摆平的事儿,都没得出结论,但丝毫不妨碍我们进化到大数据物联网和智慧城。

话说回来,总觉得金融开放后,让国外评级机构进来会坏事儿:

财政的第三层啊。 

 

往期文章回顾

你最好按台词说

TP搞事情、金融战及对策

对不起,你找错人了

随便说说户均317万资产

大时代,没有人是旁观者

不能说的秘密:决定房价背后的空置率

破窗谬论、控房价及牛博网

混沌:一部被禁的中国纪录片

知乎答:2019~2020这个时间段适合买房吗?

Deal后,2020房价猜想

 

 (欢迎来星球讨论)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