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第四品 妙行无住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索达吉堪布·著


09篇:第四品 妙行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向菩萨学布施 前面讲了菩萨不能有四相,下面讲无论在见、修、行、果哪个方面,菩萨都不能有所住——实有的执着。「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对任何法都不能有实执,应以无住之心而行持布施。既是说,不住色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

真正的菩萨不会有实有执着,以六度中的布施为例,菩萨在行持布施时,并不耽着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色】

凡夫对所施之对象有颜色、形状的执着,比如,对乞丐有相貌丑陋、衣衫褴褛的分别。但菩萨却通达了空性,远离了这些实执。

【声】

乞丐来到家门口说:「行行好,给我点儿东西吧。」菩萨不会一听到声音,就冒出念头:「好,我马上给你啊!」

【香】

菩萨的鼻子不去执着是香还是臭。

【味】

菩萨对味道的胜劣也不加取舍。

【触】

菩萨不存在由身体接触所生的轻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别。

【法】

法是意识的对境,菩萨没有执着法的分别念,不会认为「我今天给了乞丐十元钱,应该有很大功德吧」。

藏地寺院经常会念弥勒菩萨的一个愿文,其中有句是:「不住一切法,无吝而行施。」《入中论》也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波罗蜜多。

前面须菩提问了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这里又一次给予回答:以三轮体空为住,以三轮体空来行持六为修,以遣除自己的实执为调伏自心。

此处只是从布施度来讲。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余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这样布施,福德无法衡量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陀自问自答:「须菩提,菩萨应当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若能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可思量。」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么?就是三轮体空摄持的布施。

一般来说,凡夫的布施有三轮执着,而菩萨的布施没有这些,由于没有任何执着,故所获的福德无法衡量。若以这种布施来积累资粮,圆满无上佛果并非难事。

当然,我们现在虽然没有三轮体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师在教言中说,布施时若忆念:「往昔佛菩萨如何布施,现在我也如是布施。」

依靠这种发心,也能获得几乎同等的功德。

「布施」本是如梦如幻 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以下进一步用比喻说明:「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东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

「不能,世尊。」

佛陀又问:「须菩提,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

「不能,世尊。」

佛说:「同样,菩萨安住于无相而行持布施,所得福德也像这十方虚空一样,无法用分别心来衡量。因此,须菩提,菩萨唯应按上面所讲的教言去做。

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布施时应尽量观想三轮体空。虽然这对凡夫而言无法真正做到,但若通达了名言中所作的布施如梦如幻,胜义中万法都是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此定解也接近于三轮体空。

没有学过中观的人,布施一点点东西,就特别执着,总认为自己以此能获得殊胜果报。然而,闻思过中观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确实有对乞丐的布施,但在胜义中,我不存在、乞丐不存在、布施的东西也不存在,对不存在的东西去执着,没有任何意义。

有些人虽然知道这些道理,但布施起来还是很不情愿。比如,自己在饭店里吃饭时,旁边来了一个乞丐,尽管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心里却很不愿意布施,碍于人前不好意思,只好勉勉强强给一点。这不叫三轮体空,也不叫真实的布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