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3)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索达吉堪布·著


21篇: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3)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有缘接触空性法门,非常有福报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须菩提对佛陀陈述了以上道理之后,佛很高兴地赞叹:“你说得对,一点也不错。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不惊讶、不恐怖、不畏惧,那是非常希有的。”


佛陀非常满意须菩提证悟的甚深空性,并授记在将来末法五百年时,有些人前世因缘具足,在大乘善知识面前闻受般若空性,听到人无我的法门时“不惊”,听到法无我时“不怖”,听到人法二无我时“不畏”,这样的人确实非常希有。

 

据莲花戒论师的观点,“不惊”指听闻方面,“不怖”指思维方面,“不畏”指修持方面。这些人肯定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今生善缘善根成熟,才有如此殊胜的因缘。

 

具有大乘根基的人,听到了空性法门后不害怕。当然,这里的“害怕”,并不是怕魔鬼或怕坏人,而是对大乘空性无法接受,认为不应理。

 

以前我去泰国时,一次演讲之前,一位法师好心提醒我,最好不要讲中观或空性方面的法,不然,下面的人听了可能会有一些看法。所以,我在演讲时特别注意,一提到空性就马上“保密”。但后来他们还是提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我也不得不回答。从当时那位法师的话语中,可以推测出有些人对小乘空性有很大的执著(泰国一部分是学大乘,一部分是学小乘)。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对空性不会恐怖,从没有接触过空性的人也不会恐怖,只有中间那部分人会恐怖。如《四百论》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以前有两位持戒清净的修行人,去拜访阿底峡尊者。尊者首先为他们传授了小乘人无我的法门,他们听后喜不自胜。然后尊者又为他们宣讲大乘般若法门,他们听后惊恐万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二人听到尊者诵读《心经》时,忍无可忍,捂住耳朵夺路而逃。因此,对大乘空性法门不生恐怖的人非常难得。

 

如今的社会上,各种邪说相当兴盛,大家有缘接触听闻到空性法门,是非常有福报的。为令此正见在心中稳固,我们平时应该多看一些中观空性方面的书。否则,空性智慧在凡夫的心中非常微薄,偶尔生起一两次,几个月不串习、不思维的话,这点正念很快就会被分别念遮蔽,逐渐“消于法界”了。

 


佛经的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无论是什么人,若能真正接受空性,这是相当希有的。为什么空性如此殊胜呢?佛告诉须菩提:“如来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称上叫第一波罗蜜。”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六波罗蜜还是十波罗蜜,最殊胜的就是非波罗蜜,因为它没法以言语、思维来表示,不是一般的世俗法,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智慧。所以,佛陀说这是第一波罗蜜。

 

在词句上,义净、玄奘的译本与藏文比较相似。这些译本中都说:“般若波罗蜜,不仅仅我(释迦牟尼佛)说非常殊胜,无量诸佛早就共同承许,这是最殊胜的波罗蜜。”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切诸佛的密意。《入行论》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布施、持戒等五度,全部是佛陀为了智慧度而广说的。智慧度相当重要,它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尽管在胜义中非波罗蜜,但在名言中,诸佛菩萨说智慧度是所有波罗蜜中最殊胜、最为第一的。

 

前面也讲过,佛经不像论典那样层次分明。比如,在论典《入中论》中,首先讲一地菩萨的境界,接着讲二地菩萨的境界……条理井然有序、非常清楚。但佛经就不一样了,里面的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正在讲布施度时,突然会出现安忍波罗蜜;讲安忍度时,又会讲到布施波罗蜜。大家应该注意这一点。

 

下面讲安忍波罗蜜。



什么是“忍”的最高境界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佛告诉须菩提:“如来在诸多佛经中说,忍辱波罗蜜,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 

 

翻开《白莲花论》,佛在因地修道的过程中,历经了无数次修安忍的苦行,但以胜义智慧来观察,没有能安忍的人,也没有所安忍的对境,更没有安忍的方法。

 

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佛陀将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众生,可以说是一种安忍,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但在胜义中却没有安忍,这是最殊胜的安忍之法。

 

作为一个学菩萨行的人,应当通达三轮体空的本义,只有通达了空性,才能忍受一切痛苦。否则,座位被抢了、房子被占了,就生嗔恨心,这说明你没有观空性,还没有达到安忍波罗蜜的境界。

 

想一想佛陀在因地是怎样修安忍的?看一看我们,动不动就对别人不满,常为了区区小事就大打出手。还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境界很不错,平时总喜欢夸夸其谈,可一旦遇到小小的违缘,或者和别人发生矛盾,嗔恨心就非常厉害,所谓的“证悟境界”便显露无遗了。

 

在藏地,有一种红色的虫子,小孩子喜欢故意去惹它,将它放在太阳下滚来滚去,它特别生气,一会儿就气得爆炸了。生活里,有些人会不会也是这样?稍微惹他一下,就把自己气炸了。



佛曾经怎样修忍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胜义中根本没有四相,为什么呢?佛以亲身经历告诉须菩提:“往昔我是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我当时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陀在昔日是忍辱仙人时,有个国王叫歌利,暴虐无道。一日,他和王妃等眷属去森林中打猎。休息时,他在花园里小憩,王妃们就到森林深处去采花。无意间,她们发现一位仙人正在坐禅,便对仙人生起信心,于是围坐在他面前求法。当时,仙人觉得王妃们很可怜,为了断除其贪欲,就对她们宣讲佛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便四处寻找,发现她们都围在仙人身边。他非常生气,厉声道:“你是何人?”

 

仙人平静回答:“我乃忍辱仙人。”

 

“为什么和我的王妃在一起?”

 

仙人说:“我心清净,无有垢染。”

 

国王又问:“你若没有垢染,那是不是已得阿罗汉果?”

 

“没有。”

 

“你是否得了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

 

仙人谦虚地说:“都没有。”

 

国王怒道:“既未得圣果,谁相信你们之间清清白白?说,你在这里到底有何企图?”

 

尊者诚实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

 

国王立刻拔出宝剑,吼道:“那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忍。”说完,用利剑把他的手、脚等一一割下。在此过程中,仙人没有对国王生一刹那的嗔心。

 

看到恶王的暴行,天人非常不满,从天上降下沙雨。国王见后害怕极了,马上跪在仙人面前忏悔,只见仙人以悲心发愿道:“我将来成佛时,先来度化你。”

 

后来,天人问忍辱仙人是否后悔,仙人说一点也不,并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如初。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有五位比丘最先得度,其中的憍陈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



有大智慧,才不生嗔恨心

 

下面讲为什么没有执著之理。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说:“假如我往昔没有证悟空性,歌利王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时,定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四相,必对歌利王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正因为我没有生嗔恨心,可知我当时已经通达了安忍波罗蜜。”


《释量论》中讲过:有了对“我”的执著,定会产生对他人的执著;有了执著自他的心,自然就会生起贪嗔,产生一切烦恼等种种过患。

 

佛在当忍辱仙人时,若有四相的执著,肯定会对歌利王生嗔心。但他并未如此,由此可见,他的心中存在空性智慧。

 

所以,闻思空性法门非常重要。没有空性摄持的话,凡夫的贪嗔等烦恼压也压不住、躲也躲不掉,生起来时非常难受。而一旦有了空性的甘露,烦恼一下就无影无踪了。



安忍不要“口惠而实不至”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告诉须菩提:“我想起过去自己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那时候,我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佛陀的广传——《白莲花论》。每次讲到佛陀因地时修安忍——对怨敌的安忍、修法的安忍、舍弃身体生命的安忍,经常在课堂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条件同步翻译,有时候上师哭了很长时间,汉族僧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第二天早上我翻译了,大家才知道上师哭的原因。

 

佛陀在因地时当过很多世的仙人,仙人的名字都叫忍辱,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对前面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歌利王的公案与此处忍辱仙人的公案是不是一个呢?汉地有些法师认为是一个。但如果分开的话,歌利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与具诤国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公案,只不过故事情节大致相同而已。

 

《贤愚经》中记载:印度鹿野苑有位具诤国王,性情野蛮粗暴。一次他带王妃、仆女一起去打猎,因感疲倦就到林中休息,王妃们继续游玩。在一个寂静的花丛中,她们看到一位仙人,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供养仙人鲜花、水果,在他面前恭敬祈祷,仙人也给她们传授了殊胜的妙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生起嗔恨心,开始持剑四处找寻,最终在林中见她们和一个男人在一起。

 

他面露凶色地问仙人:“在此无人之处,你单独与女人说话是什么道理?”

 

仙人回答:“我在为她们传授解脱的甘露妙法,未做任何非理之事。”

 

国王蔑视地说:“你是否已得四无色及四禅定诸境界?”

 

“没有。”

 

“既然没有这些境界,凭什么敢与女人在一起?你到底有什么境界?”

 

“我有不害众生的安忍境界。”

 

“你真能安忍吗?”

 

“能。”

 

国王挥剑砍下仙人的两只手,问:“你现在还能不能忍?”

 

仙人答:“能。”

 

国王又割下仙人的脚、耳朵、鼻子,仙人皆安然受之。

 

这时,仙人的五百眷属以神通从空中飞来,天人也降下冰雹灾害惩罚国王。见此,国王生起极大的恐怖与后悔,马上在仙人面前作忏悔。

 

眷属们问仙人有无后悔之心,他说:“我没有丝毫后悔,若我所言真实,愿我身体恢复如初,否则不要恢复。”言毕,以谛实语的加持力,仙人的身体果然恢复如前。

 

同时,他又发愿道:“今天国王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愿我成佛之后,用智慧的宝剑,斩断他的无明烦恼。”当时的具诤国王,即为后来之憍陈如尊者。

 

在这里,鸠摩罗什翻译的是“又念过去”,“又”字也说明了两个公案是不同的。但这个问题,在汉地的部分讲义中,分析得不是很明显。

 

现在讲《金刚经》的人不少,但真正讲明白的,似乎不是特别多,甚至有些人宣说的内容,好像和原文没什么关系。相比之下,过去的大成就者,如六祖、憨山大师,虽然在文字上表达得不多,也没有广泛引用其他内容,但用一两句话,就能如实道出《金刚经》的本义。

 

释迦牟尼佛过去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比如说,一地菩萨是布施度圆满,讲布施度时,要从布施的角度说怎样远离四相;三地菩萨是安忍度圆满,讲安忍度时,要从安忍的角度说怎样远离四相。详细解释的话,每一个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在这里不广说。

 

总之,佛陀是忍辱仙人时,就早已远离四相了,要不然,一定会生嗔恨心的。

 

往昔佛陀修安忍时,别人用刀割他的身体,他都不生嗔恨心,我们学佛陀教法的人,也应该像佛陀一样,正如《入行论》所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但这一点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不要说用刀子割他身体,就算稍微碰了一下,他也立即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尽管每天的发心偈念得好听,但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