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项楚先生:用传统的方法、现代的观点和跨学科的思维研究中国文化

北学南学 南学北学 2021-09-19

  编者按:7月6—7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在成都举行。本文为项楚先生在首发式上的感言,由计晓云、梁枥天根据录音整理,经过项楚先生审定。

 

项楚先生发表感言      梁枥天/供图

 

《项楚学术文集》出版首发  中国社会科学网曾江/摄


用传统的方法、现代的观点和跨学科的思维研究中国文化

——在《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上的感言

非常感谢刚才李校长、徐总经理和张涌泉教授热情的发言!感谢中华书局让我今天收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的有意义的生日的礼物!它让我又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我是在文革以后开始学术活动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学术界经过文革,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在学术条件上,虽然艰苦,但是充满了巨大的机遇,像我这样的学术新人,经过努力,也能够进入到学术的前沿,和著名的前辈和大师们有了对话的机会。在那个时代,我觉得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有很多的疑难需要解答,有很多的领域需要开拓,就像刚才徐俊总经理提到的,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尤其是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许多学术前辈的关怀和同辈学者的帮助。

在这套文集里面,有一部《王梵志诗校注》,它是199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实际上在这以前,它曾经以手书影印的方式全文发表过一次,那才是最初的版本。那是在文革以后,中国的敦煌学界一片荒芜,北大的前辈学者,像季羡林先生,他们要重振中国的敦煌学,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敦煌学学生,指导他们发表敦煌学的著作。而我的第一篇敦煌学的论文,就是和北大学者商榷的结果,这篇文章引起了季羡林先生等老先生们的关注,他们很奇怪从哪冒出来这么一个人,所以一下我就进入了他们的持续关注之中。直到1985年,在乌鲁木齐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老先生们想要揭开心头的这个迷,于是他们就约我前去见面,几位老先生,我记得是季羡林先生、周一良先生、王永兴先生,还有宿白先生,他是北大考古系的主任。由王永兴先生和我深入交谈,他问起了我的情况,他表态说:“我代表这些老先生们支持你,你以后需要什么资料,有什么困难,你告诉我,我们给你解决。”他又问了我手头的工作,我说我正在为王梵志诗作注。他一听就非常高兴,他说:“你赶快写,我们给你发表,比出版社快。”所以我回来后就赶紧加倍地工作,每写五六万字就用航空挂号的方式寄到北京。当时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他们有一个不定期的学术丛刊,叫作《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它是用手书影印的方式出版,所以我的稿子寄去以后,就由一位写手在那按照出版的格式再誊写一遍。大概我寄了有七八次吧,然后,这部书稿就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上全文发表。我当时拿到一本文集,托人送给了我自己很敬仰的日本汉学权威入矢义高先生,这样又开始了我和日本学界的缘分。曾经有人告诉过我一些学术界的丑陋现象,我相信这些是真的,可是在我的记忆中,充满了很多让我感恩、让我感动的时刻。

这一套文集,基本上是我在四川大学的学术成果。我的母校四川大学培育了我,改变了我,也成就了我。在1962年,我从南开大学来到了四川大学,我立刻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学术氛围:有一点保守,十分的传统,让我当时有一点不太适应。我的老师庞石帚先生给我第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就是点《文选》李善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没有标点,像一片蚂蚁,让人抓狂,但是那就是老师给我的第一次学术训练,它让我终身受益。我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也喜欢上了这种学术方式,我也开始了我的学术之梦。但是,文革打碎了我的梦想。我到大凉山的军垦农场劳动了两年,又当了十年的中学老师。我告别了过去,我好像又有了新的梦想。我写的话剧剧本被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采用,在排练的前夕,因为时局的变化而搁浅。我写的电影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故事片,在全国放映。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母校四川大学又召回了我,让我又开始重温当年的学术之梦。在那个经济大潮汹涌的年代,在人们心理浮躁的年代,在四川大学的校园里,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甘于清贫,皓首穷经,默默地在学术的园地里耕耘。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有幸瞻仰了四川大学的学术前辈们的风采,像蒙文通先生、徐中舒先生、缪钺先生,还有我的老师庞石帚先生、杨明照先生,他们是近代蜀学的最后一批大师,他们建立了四川大学人文科学的学术传统。我自己尝试用传统的方法、现代的观点和跨学科的思维来研究中国的文化,也就是在延续这个学术传统。我今天的希望就是四川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传统,在新的时代,能以新的方式,继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谢谢!

本文由计晓云、梁枥天根据录音整理经过项楚先生审定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梁枥天/供图  

-----------------------------------------------

《贺项楚教授八秩荣庆》

  柴剑虹(中华书局)

  诗人八十古来稀,健笔凌云世更奇。

  敦煌菩萨铭心底,气爽神清度期颐。


  奉贺项楚师八秩大寿

  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曾于绛帐觑门墙,千顷陂中一苇杭。

  仰止书堂瞻岱泰,追陪杖屦探敦煌。

  拈花颜破灵山会,除瓦心清水月光。

  桃李满庭酬雨露,飞觞共祝寿而康。


  参加《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有感

  伏俊琏(西华师范大学写本学研究中心)

  茫茫蜀学辟新疆,天赋通儒逾汉唐。

  变文析到精微处,几度毛椎吐异香。

《项楚学术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网曾江/摄

-----------------------------------------------------



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梁枥天)7月6—7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学术文集》首发式在成都举行。1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项楚先生,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张涌泉等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主持。

  此次学术研讨会欣逢《项楚学术文集》出版和项楚先生八十寿辰,主办方谨以此次学术研讨会表达对项先生的美好祝福。项楚先生是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学术领头人,现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项先生的学术研究遍及文献学、敦煌学、语言学、古典文学等多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卓有建树,尤其以敦煌俗文学研究蜚声国际学界。为能集中呈现项楚先生的学术成就,《项楚学术文集》近日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本次出版的《项楚学术文集》,除项楚先生已出版的《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敦煌诗歌导论》《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等著作,和已出版的《敦煌文学从考》《柱马屋存稿》两种论文集外,其余论文新编为《柱马屋存稿二编》,一并出版,为学术界呈现了项楚先生学术成果的定本。《项楚学术文集》的出版是四川大学文科学术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李言荣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会议胜利召开的祝贺、对与会嘉宾的感谢、对《项楚学术文集》的顺利出版的庆贺,尤其表达了对项楚先生以及他所取得的卓越的学术成就、教育成就的崇高敬意。李言荣表示,项楚先生作为川大俗文化研究和敦煌学研究的一面旗帜,始终关心和推动着学校人文学科尤其是文献学和俗文化领域的发展,在他4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培养出了近百名研究生,指导过20多名博士后,包括今天在座的不少知名学者,都已经成长为这个领域的学术骨干,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同时在项楚先生的倡议和推动下,在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学校还成立了“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项楚先生始终以教育为己任,视学术为生命,今天首发的《项楚学术文集》,就是项先生学术思想的精华和俗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徐俊表示,《项楚学术文集》是中华书局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人文学术出版的代表性成果、标志性图书。项先生将学术文集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是对我们长期坚持的学术出版板块建设的最大支持!因此,我要代表中华书局同仁,诚挚感谢项楚先生的信任!近四十年来,中华书局及我本人,得到项先生有形的、无形的大力支持,更是难以言表。项先生撰述丰硕,贡献杰出,《项楚学术全集》全八种11册,是项楚先生在中国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史和敦煌学、佛学等主要方面学术成果的集中呈现。徐俊表示,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项楚先生学术文集的首发式,藉以重温过去的学术历程,感受老一辈学者的治学风范,光大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如沐春风,催人奋进。让我们重新回到最基础的研究中来,利用现在强于四十年前太多太多的学术条件和学术积累,站在新的起点,深耕细作,填补空白,将中国的敦煌学、俗文学,以致中国的人文学术,做出一个崭新的高度!

  张涌泉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回顾了在四川大学的求学经历,特别是项楚先生对他的关爱和指导,表达了一个学子对母校、对老师的发自心底的感恩之心。张涌泉表示,项楚先生是著名的敦煌学家,文史学家,他在敦煌学尤其是古代俗文学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古代俗文学研究第一人。《项楚学术文集》是项先生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为同行及后人学习引用相关成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次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多位学者参加,规模大,涉及领域广,对促进并深化古代俗文学、俗语言、俗信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的召开和《项楚学术文集》的出版,对弘扬项楚先生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优良学风,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推动。

  随后,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共同为《项楚学术文集》揭幕。

  在接受了学生代表的献花后,项楚先生即兴发表了感言。他回顾了著作的写作过程,表达了对在治学路上所获得的前辈学者支持的感激之情,特别谈到四川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传统,表示应用传统的方法、现代的视野、通过跨学科研究,在新时期把四川大学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

  在随后的大会报告阶段,在康保成教授、郑炳林教授的主持下,柴剑虹、王三庆、郑阿财、朱庆之、张涌泉、衣川贤次、方一新等学者分别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敦煌写本的“约定俗成”》《项楚先生之学问及其写作思路——以敦煌歌词总编匡补为例》《文献、文学与图像:敦煌写本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文本互文研究》《唐代白话僧诗“苦海出头还复没”说的源与流》《敦煌变文全集编纂刍议》、《竹箆之话——禅宗的语言论》《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漫议——读吐鲁番出土文书训诂随札》的精彩报告,为研讨会的召开拉开了序幕。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分为三组,围绕敦煌学、中国俗文学、俗信仰、俗语言等俗文化的多元主题展开研讨。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对项楚先生学术成就的致敬,也是对项楚先生研究中熔语言、文学、宗教于一炉的鲜明的学术特色的学习。

  日本花园大学教授衣川贤次表示,回想在日本第一次看到项楚先生的大名是1987年项先生把大作《王梵志诗校注》发表在北京大学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上。当时这本学术刊物是手写后印刷的,一共有六百多页,先生大作占了五百页。这实在是一个破格的待遇,可见当时敦煌学界的重视。这一篇论文内容非常充实,到处能发现精辟的考释,我至今依然印象非常深刻。四川大学设立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后,2002年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开幕式上,项先生的演讲和幽默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此我对先生越来越崇敬,并且我一直梦想,希望将来要到四川大学留学,跟着先生研究敦煌变文。虽然这个梦还没有实现,但是我今天能有机会参加项楚先生学术文集的首发式,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弘(普慧)表示,项楚先生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敦煌学家、佛教文献学家、语言学家,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待人接物尤其温柔敦厚,非常宽容,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每个学生的研究都依照自己的特点来选题,所以项门弟子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门。我与项先生接触多年,受项先生教育多年,从未被要求“你要如何如何”。项先生的教育,如同禅宗默照禅,是以心印心的。项楚先生的学术研究,不仅涉及文字、语法、词汇、训诂,还广泛涉及宗教、历史、社会生活、经济史,他精于考证、长于阐释,他的学术早已超出一般的校注,从而具有了思想史的意义。

《项楚学术文集》    曾江/摄


会议现场   曾江/摄


会议现场  曾江/摄

本次会议论文集   曾江/摄


--------更多现场照片--------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