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那个“代价”?
来源:春色三分 新浪网 军武次位面
而美军和英军是如何一场又一场地惨败,离日本胜利的时刻已经愈来愈接近了……
然而,和这些报道相反的,是最后连国内的农民也接二连三地被送上了战场。而那些原本丰收的稻田,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男丁耕种而渐渐荒芜,最后连萝卜、洋葱也很难在市场上看到了……
虽然农村的妇女和老人也都开始下地工作,可是他们的生产速度还是赶不上应付粮食的逐渐短缺。
这是日本作家中村友子在她的文章《《让大象回来》》中描述的真实场景。
由于太平洋战场开打,民众的生活标准一降再降。一个成人所每天所能获得的米饭只有330克,米只能从政府所指定的米店购买。
▲二战时期的日本米店
而在米的吃法上,日本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要求精米和糙米混吃,直接食用纯精米属于犯法行为。到了1942年,日本政府变本加厉,同时对米、味增、酒类进行统一管制,违法拥有者按照经济犯罪判处。
▲民众消防演习
到了1944年左右的战争末期,由于美军的轰炸日本本土,导致日本国内生产力大幅退后。且在亚洲的战事逐渐吃紧,国内的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同昭和12年(1937年)相比,棉织品减为2%;毛织品减为1%,胶鞋减为10%;皮鞋减为零,肥皂减为4%,纸类减为8%
▲战争末期日本的报纸
宣传节约物资支持战争
到了快投降的时候,昭和十六年(1941)所规定的330克米食被替换,取而代之的是300克的薯类淀粉类食物。而副食品、调味品的供给量,与昭和16年(1941年)度相比,肉类减为约20%;鱼类减为约30%,调味品减为50%以下,糖类直接取消供给。
▲一切含有金属的东西,都要回收作为战争资源
1937年日本每人的所能获得的食物热量高达2160大卡。而在1945年,配给标准已经降低到了1400大卡左右,可以说是在饿死的边缘徘徊。
有一种生活就像洋葱,当你把它一层层剥开的时候,你的眼中会满是泪水。
当你剥掉一层以后,会发现下面还有一层接着一层。
当你把它剥到尽头,会发现它其实是没有心的。
这种 “洋葱式的生活”,是一种几乎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洋葱式的生活”最早起源于日本。
战败之后,日本国内经济崩溃,民不聊生。
曾经大肆宣扬的“东亚经济共荣圈”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非常务实的内容:教大家如何“活下去”。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报纸成了大妈们的朋友圈。
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在不遗余力的宣传科普各种除了粮食以外的“营养品”。
比如,如何食用被剥下来的花生壳、从木材上刨下来的锯末、喝剩下的茶叶渣滓……
为什么都是“素食”呢?
因为老鼠、蝗虫、蚕蛹这些“肉类”太难找了,可能已经被吃光了。
有一篇著名的叫做《活用食物资源》的文章,详细的教大家如何将锯末和发酵菌混在一起做成面包的方法。
政府也大力支持主妇们在自家院子里种菜,让学生们集体去农田里抓蝗虫、青蛙来补充营养。
当时日本国民生存之艰难可见一斑。
农民至少还有一块田地可以种菜,可以抓干瘦的、几不可寻的青蛙来充饥,城里人的日子就更过不下去了。
就连东条英机的弟弟也成为在垃圾堆里捡食物的流浪者。
许多人宁愿结束生命也不想继续忍受这种看不见尽头的痛苦。
政府甚至因此在公园里悬挂起“禁止自杀”的标语。
饿急眼的工人干脆旷工去乡下找吃的,甚至连公务员都有15%的缺勤率。
因为通货膨胀,钱几乎就是废纸。
所以城里人就将自己的衣服首饰来和农民换食物。
一件衣服换一口吃的。
这种脱衣服换食物的方式,最早就被称为“洋葱式生活”——光鲜的外表下,被一层层拨开之后,是让人痛苦落泪的现实。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