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周上完本科生10周课程,芝大经济学夏校是个「修道院」一样的存在

张同学 真棒之选 2021-04-08

经常有家长问夏校君:去国外上夏校,到底有什么用?

实际上,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这里的“作用”是非常不同的:

1

低年级:


夏校以户外、综合、语言、艺术等类型为主,少数孩子会参加天才营。每个暑假2周左右的时间,并不在于“学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技能,更多在于体验国外教育氛围,广泛探索兴趣爱好,进一步发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

2

高年级:


夏校开始往学术方向发展,往往是用1-2周时间上一门课,专业更精深,旨在探索大学阶段的专业方向,或加强学术能力、提前体验目标校风格,也有少数几个顶级夏校,可以增加被藤校青睐的几率

我们曾经邀请过很多低年级孩子家长,来分享他们认为夏校“值得”或“不值得”的观点、故事,今天文章的作者张同学,是一名12年级的男生,他同样认为自己在11年级暑假参加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夏校”非常值得。

在这个全美排名前10、“芝加哥经济学派”诞生地、40%诺贝尔经济学家与之相关的芝加哥大学,能进入王牌专业经济学夏校,张同学直言“像是身处修道院,让我提前感受了大学学习的艰辛”:

1、2天学40页书,2周半要上完大学本科生10周的课程;

2、每个周一到周五,上课时间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中间只有一个半小时午休;

3、每周一次考试,总共2次小组作业。

如此大压力的夏校课程,为什么还让张同学直呼“非常喜爱”?他跟随芝加哥经济学大师学到了什么知识?芝大经济学夏校的申请门槛如何?

请看张同学的精彩讲述。

公立学校孕育我

衍生出一个出国梦

从小学起,我就沐浴在母亲棍棒教育的“光辉”下,每天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刷题以及上各种补习班。我曾一度厌恶母亲在我耳边那无止尽的对比:把我和班级上成绩好的比;和朋友家的孩子比。每次的考试只要她不满意,那回家的路上便意味着一顿唠叨,甚至到了家还会有一顿毒打。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等你上大学,爸妈就不管你了!到那时候你就可以混一混了。


家长

“混一混”这个词在那时立马就吸引了我;它也导致我之后以大学为学习生涯的终点而每天努力奋斗。和每个出生在典型亚洲家庭的孩子一样,我成为了尼采所说的骆驼,一味的吃苦耐劳,努力追赶着“别人家的孩子”

事实证明,在中国的考试制度里,刷题和超前学习还是有很大功效的。我如愿考入了复旦附中,获得了一种不该有的优越感。我不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我唯一知道的,是我应该继续刷更难、更多的题,以获得更优秀的成绩。除了眼前生活的苟且,我没有诗和远方。

▲复旦附中官网首页

幸运的是,复旦附中并不是一所注重刷题的学校。当我的课程表里的下午突然被替换为各种体育,社团,和选修课时,我顿时不知所措起来。加上自己第一次住读,我学习生活的重心第一次不再仅仅是刷题了。

我了解到,原来足球运动是多么的好玩,原来我并不是五音不全(被合唱团老师选入低声部),原来经济这门学科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的生活。

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那便是我可以自主的去探索摆在自己面前无限的可能性。我发觉自己正渐渐从骆驼转变为尼采口中的狮子,正从”让我做”过渡到“我要做”。我知道,一条新的道路,正在慢慢向我展开

▲复旦附中社团活动-模拟法庭(图片来自:复旦附中官网)

我在出国的道路上匍匐前行

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之后,我决定顺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我没有体会到父亲所说的那种“学微积分干嘛,买菜用的到吗?”的感受,相反,我开始深入钻研经济学,买一些大学的经济书自己看起来,比如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

在书中,教授以诙谐生动的文字将生活实际与经济原理结合在一起:比如最低工资到底好不好;该不该设置房子最低租金;设置关税是否利大于弊。这些在中国只有本科教育才提供的知识,在我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宝藏般有趣又富有神秘性。

尤其是当读到“大萧条时期被倒掉的牛奶”的那段文字,我对经济学更加着迷了。

书里说,无数的牛奶供应商因为卖不出牛奶而选择把它们倒掉,以至于整条密西西比河都被染成了奶白色。当初我就疑惑,为什么这些商人不把那些牛奶提供给当时许多失业的穷人?直到我读到供需关系时才明白,商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不让已经失去价值的牛奶继续贬值;他们对于效率利益的诉求,与我追求公平的社会责任感背道相驰。

从那时起,我就带着这种责任感来学习经济,我希望在这门学科中找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点

经济这门学科,以它广泛的关联性和缜密的逻辑性,吸引着我每天就算再忙也要拿出一小时来通过读书自学,如孔子读《周易》至韦编三绝般,愈研愈入,愈探愈出。

在自学的道路上,我愈发觉得大学更应该是一个努力读书的地方,作为人从学习到工作、社会的最后一个踏板,只有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技能熟练掌握了,才能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心应手。我开始质疑我小时候以考入大学为学习终点的观念,难道“混一混”真的是大学生应该干的事吗

通过网络,我了解到国外大学对本科教育的重视性。大学生可以在本科自由地探索自己想学的专业,自由地在喜爱的领域开展研究,与和教授、学生进行激烈的学术探讨。那种充实又富有生机的学习生活吸引了我的兴趣,那时候的我下定了决心:我要出国!

芝加哥大学夏校

将“悬梁刺股”进行到底

在众多美国学府中最吸引我的便是芝加哥大学,不仅仅因为它拥有着声名度极高的“芝加哥经济”学派,更因为这所大学本身如同“修道院”般为学习而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芝加哥大学最新、最漂亮的图书馆

这也指引着我,在11年级申请并被录取到了芝加哥的经济夏校——从实验角度学经济的项目(Immersion Program)。我为自己能去亲身体验着紧张刺激的模拟大学生活而感到开心。

这个夏校的申请门槛,并不算高,只是英语水平要先提升(托福不低于104分,每项不低于26分才可以申请)。申请的时候,大学是根据一篇补充文书来判断你是否真正对经济这门学科感兴趣,但实际上,最终录取还是先到先得的rolling制度,如果报名晚了,即使达到条件也得不到offer。

2018年7月,我正式开始在芝大两周半的大学生活。

1刻苦的学习生活

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夏校项目负责人曾玩笑着让我们不要在第一天晚上就burn midnight oil,但是基于我这个项目本身的课程内容,我觉得自己不burn就是对不起自己所支付的学费。

我这个Immersion program在一开始就要求我们买两本书,一本是芝大自编的微观经济,另一本是前书作者所写的一本讲经济实验的书“Why Axis”。

每次课都会讲一整个chapter的内容,而且教授所讲的知识主要还是从书中延伸出去的(教授们suppose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书中),这也就意味着前一天晚上我需要先自学一遍这个Chapter;不仅如此每周还有TA所讲的教辅课,内容便是另一本实验书上的课题探讨,两天40多页的书本已然成为了常态。

▲芝大夏校的这位教授,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理解

所幸的是,每周总会有两次由大三新生组织的答疑课,让我得以喘口气的同时温习并完善之前知识学习上的漏洞。

每周我们有一次考试两次一起做的小组作业。我很享受大家一起聚在自习室讨论作业的过程,在追求完美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其他同学对于这道题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一次我们讨论到太晚,甚至决定先洗个澡,回来接着讨论直到凌晨三点。

被誉为“修道院”的芝大果真名副其实,它让我体验到真实大学生活的艰辛。尽管如此,这样的学习生活还是让我感到很充实,我觉得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辛苦又不失乐趣。

▲我们在芝大上课的地方

2学识丰富、亲切的教授+有活力的课堂

“Economics from an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这门课由一位大学教授和两位助教(分别是大三学生和博士在读生)传授。课程形式是讲座Lecture,内容则涵盖芝大学生大一标准的一门微观经济通识课

通俗点讲,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需要在两周半内完成大学生10周的课程内容,所以每天上课的时间要从上午8点要持续到下午4点(除去一个半小时午休),周末不上课。

给我上讲座课的教授是一位韩国人,叫Min Soklee,第一节课和我们破冰的时候还故意自嘲了下口音,并询问班上我们这些亚洲人是怎么锻炼美式口音的,十分的有趣。在参加这个项目前,我还曾无数次地设想芝大教授讲解经济内容的形式,我猜他可能会讲的非常全面,不管是从数学还是图像的角度。

▲课堂上老师画的关于risk assertive的曲线图,还是一个蛮有趣的topic

事实证明,芝大的经济课比我想象的还要全面,教授Min非常强调鼓励我们通过“直感”(intuitive)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把死板的书上内容翻译成连我的奶奶都能听得懂的版本,那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我非常喜爱这种思考方式,也不得不为芝加哥大学独树一帜的思维所折服。课堂上学生们常常会从老师提出一个例子开始生发而各抒己见,在一个由35%的中国学生所组成的课堂中,我也通过其他foreign students那里了解到一些我从来未就接触过的知识:比如Charter School,以及他们对于自己国家政治的某些看法。

我至今还记得,教授在课上讲的关于“商户过度利用数据来进行价格歧视”的例子:

一位残疾人在网上寻找离家就近的修理厂修车价格时,他所面对的报价往往要比普通人所查询到的高15%,原因便在于这位残疾人的个人信息被网络收集,而商家利用这点估计他不会为了寻求一个最低的价格而跑往离家远的修理厂(因为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讲,这样所花费的机会成本太大)。

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类的歧视,而这堂课的内容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它让我明白虽然效率和公平表面上看似冲突,但有时它们也是可以统一的。这也成为了我大学里想要去做研究,以后想要解决的一个经济问题之一。

能在芝加哥夏校学到这么多新知、获得这么多思考,对于我这个崇尚了解他人、他国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学习的天堂。

课下我经常排着队向教授询问问题,不管是对于课上知识的疑惑,还是对一些当时政治经济现象的解读,教授都会很细心地回答。

3丰富多彩的宿舍生活+外出郊游

芝大的夏校学生虽然多,但也不全是中国人,它很注重国际学生的比例,并且按照这个比例将我们分到不同的house里。夏校学生住的是新建的宿舍楼(Campus North),生活还是非常惬意的。每个house都有公共的娱乐厅,PS3,自习室,以及水超级多的淋浴,每个house还会配有3名RA(芝大的本科生),负责带领我们出去游玩以及晚上宵禁签到等工作。

很多孩子可能会担心芝加哥的安全问题,但在我看来宿舍楼,甚至整个芝大,都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虽然每过两三天晚上的十点警笛声会像闹铃般响起)学校周中的宵禁时间是十点,周末是11点。

宵禁意味着你不能走出这个宿舍楼,但是你还是可以在楼里学习、娱乐等等。当你走在校园里感到不适或者可能有人尾随的时候,一个电话便可以呼唤校方警车来为你护驾(只可惜警车只会继续尾随你,而不是邀请你坐上去)。

宿舍里的小伙伴在第一天就会互相熟悉起来,大家都非常的友善,总会拿出自己带的牌,比如UNO等等来邀请你玩。于我而言,我最期待的便是每周末举办的足球比赛,整个Session的学生都可以参加,会由RA带着我们走到Hyde Park中心的公共足球场。

除此之外,学校每周还会发邮件给我们预告周末以及周中晚上探索芝加哥的活动,无论是芝加哥剧院,滨河大道,千禧公园,还是艺术馆,在我们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也提供了了解这所美丽城市魅力的机会。虽然我每天学习非常忙,但我还是会在周末参加这类的活动来放松,结交好朋友,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夏校之余也能多多social

后记

这次夏校的经历让我对美本教育有了初体验,也更加坚定了我出国的决心。我不会忘记那一次次焦灼的课堂、课下讨论;教授那些至今仍回响在耳边的教导;以及在夏校收获的与许多国际小伙伴的各种友谊。

回国后,我继续追求我所热爱的经济,渴求用吾之所学来回报社会,继续追求我热爱的运动,演讲活动。现在想想,这一切的经历都为我以后的大学生活做了铺垫,在打实我自身基础的同时厚实了我读大学的信心。

故此,对学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福利来了: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去哪儿上夏校”,在后台回复关键词“芝加哥”,可以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夏校的夏校卡片,包括年龄、营期、课程、学费、官网等实用信息。


延伸阅读

渣娃历险记:从纯玩夏令营,到顶尖美高夏校,我总结了这些避坑高招

家庭变故、被同性室友表白,她是全奖走进普林斯顿的第一批小留学生

曾为游戏两度休学的网瘾少年,与他在耶鲁夏校「虐并痛快」的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