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语文老师:批判性阅读的核心,竟然是这件老兵器||语文系列2
前言
从上周开始,“去哪儿上夏校”为大家定期推出了专题性系列内容,以弥补微信阅读的分散性和碎片性,给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完整的学习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上周是竞赛周,我们悉数盘点了全球最高含金量的学科类竞赛、科创类竞赛、英语类竞赛;本周是语文周,我们将为大家筛选由最顶尖师资研发的语文资源和学习方法。
“去哪儿上夏校”不止是一个公众号,更希望成为真正帮家长和孩子解决问题的工具、产品。
昨天,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用3个词概括了中国孩子学习语文的要义,今天大咖继续登场,我们请来了整本书阅读的专家,上海市特级语文老师余党绪老师,为大家讲讲如何让孩子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文末有讲座和阅读课福利!)
初次去到发达国家的人,时常会有这样的印象:公园里、飞机上、咖啡馆里,随着可见捧着书的大人和小孩。这可不是个例,而是有数据支撑的——调查曾发现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的两倍;联合国调查也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阅读量4.77本,日本人均阅读量则是40本!
① 强大的阅读能力
②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③ 良好的数学能力
这里的阅读,可不是微信或网页里的碎片化的阅读,而是实打实的“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普遍国人不那么爱读书呢?
原因当然很复杂,就拿笔者自己的经历来看,小时候读“嚼碎了的文本”,一是感受不到原文本的魅力,二是没有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三是阅读跟“分数”挂了钩,需要找出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跟成绩有关,就是不再跟”培养思维“有关。
近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第一次以正式课程的形态进入语文课程内容系统。
从篇章阅读到提倡整本书阅读,这代孩子走入了一个新的阅读时代,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究竟该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呢?“去哪儿上夏校”特意请来了整本书阅读的专家,上海市特级语文老师余党绪老师,从0开始解构整本书阅读,看完相信家长和孩子们都会很有启发。
此外,夏校君还难得特邀余党绪老师做客直播间,在线给家长孩子们上一堂整本书阅读的课!7月10日晚21:00,不容错过!
余党绪近二十年深耕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辨读写研究和实践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主持人
以思辨读写与公共说理的倡导与探索而知名
编著的“中学生思辨读本”发行35万+册
著有《走向理性与清明》、《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等著作
下文是余党绪老师关于用批判性阅读结构进行一整本书阅读的文章,非常建议一读!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里最值得关注的是人物形象。
大家想一想,哪个文学人物最具有哲学家的气质?估计很多人会想到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复仇王子,但也是哲学王子。他还有一个“忧郁王子”的称呼,为什么忧郁?因为他是哲学王子,冥思苦想,追根问底,自然就忧郁了。
在我们常人看来,或者从报仇这件事看,哈姆雷特的行为是费解的,他绕了那么大一个弯子,把报仇、人生思考、生存意义的思考、复兴国家这么多的事儿纠结在一起,所以他办事很没效率,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恰恰是哈姆雷特高贵的地方。他不随便出手,没有正义的理由他不杀人。他认为,如果不经严格意义的审查就杀人,或者杀的理由不充分,自己就是一个罪人。与李逵、武松这样的人比一比,哈姆雷特是一个复仇王子,更是一个哲学王子。
如果要在文学人物中找一个“情圣”,他非常张扬自己的感情,为了爱情而生为了爱情而死,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爱上了一个自己不能爱的人,但却不知收敛和停手,为此断送了性命。那么,要找一个“情圣”的典型,要研究情圣,那么,就找维特好了。认真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对情圣也就有了很深的了解。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籍封面
做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就想,能不能找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气质的文学人物呢?我找了很多书,也找了很多年,结果发现了《鲁滨逊漂流记》,找到了鲁滨逊,这就是一个典批判性思维的人。
为什么说鲁滨逊是一个具有优质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呢?
1首先,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理性的。有人质疑,批判性思维会不会导致人的片面化?一个人太理性,会不会损坏他的想象力和情感,让他变成一个冷酷、麻木和单调的人?
在西方现代哲学里,反理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潮流。哲学家马尔库塞提出,现代人要警惕“单向度的人”或者“片面的人”,他说的就是不能只有“理性”。
但是,理性跟感性并不必然矛盾,也可以是很和谐的。感性非常发达,理性也很发达的人,生活中也很多。我觉得,最有名的代表就是鲁滨逊。鲁滨逊有一个特点,他非常尊重生命的冲动,对冒险的追求靠的就是莫名其妙的生命本能,就是非理性;他也靠感觉、靠直觉,他还非常富有想象力。
▲《鲁滨逊漂流记》书籍封面
鲁滨逊出身中产阶级,他的父母希望他能过安生太平的日子。他父亲说,大富大贵的人不见得幸福,穷困潦倒的人肯定不幸福。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呢?中产阶级最幸福。他说,儿子啊,你就做一个中产阶级。但鲁滨逊是个坐不住的人,他注定要一辈子走在路上,他从小就去闯海,尽管九死一生,多次冒险,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这个梦想。
如果大家读《鲁滨逊漂流记》,你会发现,鲁滨逊的冒险是非理性的,他不是为了探宝,探宝就是理性的,我知道有个宝贝很值钱,我冒险是有算计的,这就是理性的;他也不是为了金钱,和很多冒险小说都不一样;他也不是为了什么真理。
如果我们拿他和《西游记》比比就明白,唐僧师徒冒险是为了真理,取经就是追求真理的象征;他也不是为了爱情,一个陷入爱情的人可能会为爱情而冒险。这都是有目的的。鲁滨逊为了什么呢?几乎什么都不为,就是为了生命深处那种神秘的冲动。
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大家能够达成共识,批判性思维并不会带来人的片面。强调理性思维不见得会损害人的感性,原因在于理性和感性本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
生活中有很多二元对立在损害我们,譬如情商和智商,还有语文学科讨论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其实大家想想,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来没有什么对立,只不过是并存且相关的“二元”,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
鲁滨逊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又具备完美的批判性思维的人,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批判性思维并不会让我们变得单调和冷漠。
用理性来决定我们的信念与行动,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最通用的定义。
当我们要决定一个信念,或者做一个工程,做一个项目,做一个投标,解决一个问题,这就需要使用我们的理性。
教学就是需要理性设计的事情。教学中我们当然有感情,可以有各种各样非理性的东西出现,但是教学本身一定是教师设计的,一定是理性的。我们要考虑,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路径与方法是什么,符不符合教育规律,合不合乎国家课程标准。即使是情感教育,也得用合理的方式来进行,这是教学的性质决定的。教师做情感教育,跟其他职业不太一样,不靠纯粹的煽情,而必须建立在知识和思维的教学上。
用理性来决定信念和行动,意味着当我们采取一个行动或者选择一个信念的时候,应当让情感退到后面,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用情绪而是用理性,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
这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一个区别。
谈情感,很难说对错,情感只有真假。这是我不主张高考作文考记叙文、考情感性写作的一个原因,因为情感的东西你很难判断真假,评分很难,也很难公平。
有些专家总说学生的作文情感虚假,我想请教的是,你有什么根据证明学生的情感是虚假的呢?也许只是表达方式跟你不一样,或者人家的情感体验与你不一样呢?
我倒不是说专家的话是错的,而是说情感真假难以判断。比如我们谈到母爱,我们都是心存感恩,因为母爱太无私了,太伟大了。但也有个别与特殊的人,他未必能体会到这一点。
比方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一个女孩子被遗弃,一对美国夫妇把她收养了,让她受到良好的教育,考上了美国的藤校。这个女孩子回国寻找母亲,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结果来了好几个女人。这些人告诉她,我是你妈妈。
我们想一想,如果有五个人,那么这其中至少有四个是不要脸的;也许五个都是。如果让这个女孩来写母爱的话,她的感受跟我们肯定是不一样的。她不仅没有享受到母爱,而且还被披着“母爱”外衣的丑陋的人给戏弄了,她对母亲的感受当然是不一样的。
那么,判卷的人有什么理由来证明它是虚假的呢?很多老师批作文喜欢说“情感真实”,这个其实是最难判断的,因为情感的差异太大了。
但如果是一件理性的事情呢?比如教学、投标、市政改造、建筑工程、打仗,我们就有了比较的标准;有了标准,我们就可以分清是非、分出好坏。人是有目的的动物,做任何事,既要追求合目的性,还要追求合规律性。因此,理性一定会导向对合理性的追求。
当鲁滨逊发现自己沦落到荒岛之后,他首先放下的就是情感。恐惧、后悔对我都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所有的包袱,用我自己的信念、用我自己的知识与力量,来改变这座孤岛,保存我的生命。鲁滨逊在荒岛上做了很多判断,哪些是符合我的生存需要的,哪些不符合生存需要,这些判断与选择直接关乎他的生存。
鲁滨逊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用13天的时间,重新回到搁浅的轮船上,把所有能够搬运上岸的东西,哪怕是一颗铆钉一块帆布,全都运到岛上。
做这个决定是艰难的,因为这个风险太大了,当时的鲁滨逊惊魂未定,且轮船与孤岛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却是非常正确的,我甚至认为,这是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一个人一座孤岛生存28年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这个决定显示了鲁滨逊优秀的思维品质与决断能力。
船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为他28年的生存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东西做后盾,鲁滨逊一个人的孤岛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妨做些分析:
第一,有吃的穿的,这些都是现成的,解决了短期的生存问题;
第二,28年的生存,还得去再生产,不能光靠现成的食物,还要去种地,轮船上有种子、有农具,解决了生产的需要;
第三,有枪支弹药,有无穷多的枪支弹药,这就解决了安全问题;
第四,有猫、狗、书、《圣经》等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孤独与紧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低层次是生存与温饱需要,第二个是安全的需要,第三个是交际的需要,第四个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将这些需求放在鲁滨逊身上,鲁滨逊的生存条件基本具备了。马克思说,一个孤零零的人离开社会独自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这个人已经具备了内在的文明力量,也就是说,他已经具备了人类的知识与能力。
鲁滨逊不仅拥有人类的智慧与知识,而且还有这么多物资储备,有人类文明在后面支撑他的生存。所以我说,鲁滨逊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靠的是强大的人类文明。这艘船就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那么,这些条件哪里来的?就是他从船上搬下来的。
一个人,沦落到孤岛上,知道自己从此以后就没有希望了,这时候最容易丧失理性。但鲁滨逊还能有这么大的勇气,他要横渡一个充满风险的海滩,用了13天,搬运了很多次,但他坚持,无论如何也要干,为了生存,这就是理性。
符合目的,我要生存;符合客观的规律,事实证明,28年的生存离不开这些东西。没有这些东西,鲁滨逊要么饿死,要么成为野人的食物。
再看鲁滨逊做决定的思路,也是个很理性的人。他想,我能不能把这些东西搬上岸呢?鲁滨逊不是凭感觉凭想象,而是分析、论证、判断、选择。他想:
第一,风平浪静;
第二,正在涨潮,而且潮水方向朝向孤岛;
第三,有一丝儿的风还是朝着岸上的方向吹。
找到了三个理由以后,他就决定开工了。这就叫合目的、合规律地做判断。
要给自己找个住所,怎么选址呢?鲁滨逊同样有自己充分与合理的理由。他的理由是:
第一,要有水;
第二,避开烈日,因为是热带;
第三,躲避野兽;
第四,要能看到大海,若有船只路过,自己可以发信号,当时的鲁滨逊没有放弃回到人类社会的愿望,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英国。
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理性的人,有理性、有秩序、有推断,而且断言要有理由,有根据。在需要理性的时候,鲁滨逊让情感退居其次,用理性来选择自己的行动和信念,满足自己的的生存需要。
还有一件事也能显示鲁滨逊的理性与理智。
他后来碰到了“星期五”,星期五是个土著野人,吃人的。鲁滨逊非常恨这些人,看到他们吃人,鲁滨逊很恶心,鲁滨逊恨不得杀了他们。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小说了不起的地方。
有人说鲁滨逊是个殖民者,很显然,这是不顾文本实际的“贴标签”——因为鲁滨逊的行为不具备政治目的,也不借助任何宗教势力,说他是殖民者,显然离谱了。当然,作者笛福确实是赞成殖民的,是鼓吹殖民的;鲁滨逊身上确实也有殖民者的色彩——后来自封为总督,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与小说人物的思想观点不能混为一谈;鲁滨逊身上的时代烙印,也不能证明他就是殖民者。
小说里的鲁滨逊最后也没去杀星期五,他也有自己的理由:
第一,上帝没有给我这个权利。
老子说: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老子的意思是,杀人的权力本来是由老天掌管的,统治者不得不杀掉一些人;但请注意,这是代行老天爷的权力,千万不要过度;如果一个人滥杀无辜,杀戮无度,一定会遭天谴,最后会伤及自身的。这是老子的观点。
鲁滨逊第一个观点与此相似。上帝并没有给我这个权利,上帝都能容忍这些吃人部族的存在,我鲁滨逊有什么权力毁灭他们呢?这帮野人吃俘虏的肉,就像我们吃猪肉、牛肉一样,只是因为他们的习俗,他们并不认为是犯罪。
第二,鲁滨逊也想到,杀野人对我自己是不利的。
尽管我有那么多枪,他们的战斗力是不堪一击的,但他们人多,如果我开枪,他们的人数占绝对优势,早晚都会被他们杀死吃掉。鲁滨逊制定一个计谋,他要找一个被俘而且将要被吃掉的人,在关键时刻把他拯救了,他会感恩戴德;然后再教他学语言,改掉吃人的习惯,驯化他,让他进入文明,摆脱野蛮。
鲁滨逊做到了,他成功地改造了星期五。
我有个说法,鲁滨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有句话说,世界上最难的事,一是把别人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边。想想鲁滨逊,他通过语言教学,成功改造了星期五,把他改造成了一个文明人,一个绅士。这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情。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批判性思维是用理性来决定信念和行动,追求合乎规律和合乎自己的目的。分析、论证、评估与判断,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鲁滨逊就是一个典型的批判性思维者。
谈到批判性思维,大家都觉得很高深,好神秘,如果说它的核心能力就是分析,就是论证,就是分析论证基础上的判断,那么,会不会觉得批判性思维原来是如此熟悉的东西啊。
很多人认为,评判性思维就是质疑。对的,批判性思维一定要有质疑,我刚才讲,未经质疑的信念不可靠,可见质疑确实重要;但光靠质疑是没用的。中国人有句话,一个傻瓜的问题,一百个聪明人回答不了。质疑,不见得具有本体的价值,关键看你的问题有没有质量,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是否合理。
以上我用鲁滨逊这个案例,来说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希望系统学习余老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方法,推荐阅读余老师的两本著作:《走向理性与清明》、《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
“去哪儿上夏校”双重福利
福利1:余党绪老师独家讲座
如果对余老师的精彩分析意犹未尽,本周三(7月10日)晚上21:00,我们邀请了余党绪老师来做独家讲座啦!
福利2:21天阅读打卡活动
此次能邀请余党绪老师来讲干货、做讲座,要感谢“予路”的倾力支持。 予路致力研发以中国优秀文化为载体的青少年第二课堂,旗下自主品牌“予路行学”目前已开设”古长城探索、大运河探索、南国之境、竹文化、周秦汉唐以及上海写作地图等多个品牌项目。
这个暑假,“予路”整合了众多人文类专家资源,推出了“21天阅读打卡活动”,每天坚持听说读写思的独立任务,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进行咨询。
延伸阅读
文学大咖金宇澄讲语文👉: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讲了语文老师不敢说的话||语文系列1
更多福利,关注“去哪儿上夏校”,回复以下关键字,免费资料拿不停:
【纪录片】【学校营地】【国际学校】【竞赛】【日本】【香港】【藤校】【艺术】【斯坦福】【泰国】【哈佛】【新加坡】【低幼】【英国夏校】【顶尖大学】【宾大】【康奈尔】【申请】【普林斯顿】【指南】【CTY】【榜单礼包】【芝加哥】【书单】【波士顿】【南加大】【英语报告】【英语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