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历史上共产生13名院士,是他们!(上)
编者按:截至目前,我校历史上共产生了13名院士,他们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推动国家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院士风采!
胡先骕
植物学家
胡先骕,1894年生于江西新建县,是享誉世界的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912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农学院学习,1925年获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0年,担任国立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八位知名校长之一。1956年4月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生物界的老祖宗”。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 主要成就
▣ 与邹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
▣ 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 与钱崇澍、邹秉志共同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大学生物系使用的《高等植物学》教科书;
▣ 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
蔡方荫
土木建筑结构专家
蔡方荫,1901年生于江西南昌,是中国土木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力学专家。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9年蔡方荫是国立中正大学筹办委员之一。1940到1949年,蔡方荫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主要成就
▣ 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教科书--《普通结构学》(上、中、下三册);
▣ 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力矩一次分配法”,并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
▣ 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方面,采取“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
▣ 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为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
张肇骞
植物学家
张肇骞,1900年生于浙江温州,是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后从事教学工作。1932年赴英国皇家邱植物园留学。1941到1946年,担任中正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两年。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
〓 主要成就
▣ 擅长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特别是对菊科、堇菜科、胡椒科进行了较系统深入地研究;
▣ 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和开发利用经济植物资源作出了卓越贡献;
▣ 张肇骞编纂有《中国植物志·菊科》、《海南植物志》、《河北植物志》、《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等书;
▣ 翻译达尔文的名著《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
▣ 发表了《中国菊科植物的一些新种》、《千里光属及其近缘各属的新种》等20多篇学术论文。
杨惟义
昆虫学家
杨惟义,1897年生于江西上饶,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中国半翅目分类的奠基人。1921年7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学,1931年赴法国留学,1935年毅然回国,受聘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1941到1945年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教授“昆虫学”“生物进化论”等课程。1952年到1968年,担任江西农学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新中国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主要成就
▣ 在昆虫分类方面,发现了60余个新种和新属,对中国半翅目昆虫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首倡的“三耕治螟”法,红花田留种改革措施,粮食仓库害虫防治法等,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和指导作用;
▣ 为江西消灭血吸虫病、新疆治虫做出了杰出贡献;
▣ 上世纪60年代初,曾被派往越南帮助培训农业干部,获得了胡志明友谊勋章,为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 主编《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蝽科》(第二册)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盛彤笙
兽医学家
盛彤笙,1911年生于江西永新,著名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教育家。193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34年留学德国,1936年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获得德国汉诺威医学院兽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先后在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任教。1940至1941年,在国立中正大学畜牧兽医系任教,1946年创建国立兽医学院并出任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主要成就
▣ 证实了四川成都的水牛“四脚寒”为脑脊髓炎,并发现脑脊髓炎系由病毒所致;
▣ 在对马鼻疽病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一定浓度的磺胺嘧啶(SD)对马鼻疽杆菌具有杀灭作用;
▣ 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兽医细菌学实习指导》和《家畜尸体解剖技术》,还编写了《军马毒气中毒》《马匹的重要传染病》等几本科普读物 ;
▣ 1958年后,翻译了《家畜内科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家畜特殊病例与治疗学》等兽医学著作近300万字,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从豪
化学家
邓从豪,1920年生于江西临川,著名化学家,专长量子化学与分子反应动力学。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46年冬任国立中正大学化学系助教。1948年9月任山东大学化学系助教。从1980年起,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主要成就
▣ 提出双原子分子的一个势能函数提出三维旋转群-分子点群的耦合系数,使配位场理论计算标准化,用量子场论方法推导了过渡态理论的微观速率常数,严格证明了Eyring公式;
▣ 提出原子、分子应满足的几个条件以构造电子相关函数在超球坐标下把波函数向超球谐和广义拉盖尔函数的两个完备集作展开,从而获得对原子和分子薛定谔方程的直接求解;
▣ 邓从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部;
▣ 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项目和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
▣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不变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勇于创新,甘于奉献
院士风采指引江农人前进
往期回顾
图文编辑 | 马淑瑛
图文来源 | 档案馆 刘庆言 万泽慧
责任编辑 | 王诗慧
审核 | 高芸
监制 | 贺一松